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手法治疗对椎动脉血液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魏氏伤科手法治疗,并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右,二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流速和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并作治疗前后对照观察,统计分析。结果;左,右二侧VA的SPV及EDV值经治疗后明显增加,恢复或接近正常范围,而PI及RI值明显下降。结论;手法后脑血供情况改善,从而缓解颈部的症状与体征。  相似文献   

2.
益气活血药对冠心病左室功能不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52例分为治疗组32例(心功能Ⅰ级3例、Ⅱ级22例、Ⅲ级7例),对照组20例(心功能Ⅰ级2例,Ⅱ级13例、Ⅲ级5例)。治疗组用益气活血中药,每日一剂;对照组用心痛定10mgtid。治疗两周后益气活血药组五大主症(心悸、气短、乏力、心绞痛、舌质紫暗)的积分下降72%,心功能改善Ⅰ级以上者26例,标准体位上肢收缩压(SBP)、舒张压(DSP),平均动脉压(MAP)值均明显下降(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内径(LAD)、左室内径(LVD)的值均缩小(P<0.01),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功能见心输出量(CO)值增加,心率(HR)值下降(两者P<0.01),E波持续时间(ACC+DCC)值缩短,E波最大速度(PFVE)值增高,A波最大速度(PFVA)值下降,PFVA/PFVE比值下降,压力阶差(Gra)值增加(以上舒张功能值均P<0.05),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电针耳穴心区对心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果表明,电针耳穴心区可加强心血管功能,电针前后SV,CO,SI,CI,PEPI,LVETI,PEPI/LVETI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亦可改善脑血管功能,使脑血流量增加,电针前后双侧的INSWA,VASWA,INBV,VABV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本实验印证了心,脑血管相关这一规律性的联系,从而为临床研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电针抗大鼠急性炎症性内脏痛的肠神经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吴红金  薛峥 《针刺研究》1999,24(2):138-142
实验用雄性 SD大白鼠 64只,随机分为 4组,①正常对照组;②电针组(EA组),取双侧“足三里”、“伏兔”穴;③福尔马林诱发的急性炎症性内脏痛组(VP组);④电针+腹痛组(EA+ VP组)。观察内脏痛行为变化,记录疼痛积分,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结肠和回盲部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的密度变化。结果:EA+ VP组疼痛积分明显低于VP组;EA组结肠和国盲部NOS、AChE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 VP组结肠和国盲部 NOS、AChE阳性神经元胞体和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EA+ VP组明显低于 VP组。结论:肠道氮能神经与胆碱能神经参与了内脏痛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325例临床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石学敏  杨兆钢 《中国针灸》1999,19(8):491-492
在选穴、配方针刺方向、深度、施术手法及其量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组患者经治疗其临床治愈率为6892%,总有效率为9805%。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颅底血流动力学结果:针刺风池穴后血流速度中收缩期峰值速度(SV)、平均流速(MV)在多时相明显加快,且持续时间较长,多可持续30~60分钟,血管阻力指数(RI)及血管搏动指数(PI)针刺后较针刺前明显改善,说明小动脉、微动脉阻力减低,因而脑血流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固龄煎剂对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SOD水平及牙周破坏指数的影响。方法 用RIA检测成人牙周炎(AP()25例47个牙牙周治疗前后、固齿煎剂治疗后6个月及1年患者龈沟液不SOD含量的变化并记录其牙周破坏指数PC、AL。结果 AP患者PD、AL高于正常(P〈0.01),SOD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牙周治疗后,患者PD、AL下降(P〈0.05),SOD水平上升(P〈0.05),但仍均高于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刺五加(AS)和海参(SVS)酒精提取物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对EB病毒(EBV)感染B细胞早期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AS和SVS诱导细胞能分别减少EBV感染B细胞3H-TdR掺入量、EBNA阳性细胞百分率和三种1g分泌量。提示这二种诱导细胞对EBV感染B细胞的激活、增殖与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CD4和CD8细胞被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注射硬化剂法制作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朱明双  郑重  黄勇 《中医正骨》2000,12(12):11-13
采用家兔58只,于颈椎左侧注射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制成慢性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分别以经颅多谱勒(TCD)测定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状况,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测定脑干听觉通路功能,以组织病理学了解左侧颈椎软组织及小脑浦肯野氏细胞病理变化,并观察胃肠灌注丹参注射液后的恢复过程。结果显示:(1)造模后BA、双侧VA血流动力学异常(P〈0.01),双侧BAEPⅢ、Ⅴ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Ⅰ-Ⅴ波峰间潜伏期(IPL)显著延长(P〈0.01或0.05)。病理检查提示颈部软组织早期水肿、变性、坏死显著,后期瘢痕化显著,小脑浦肯野氏细胞缺血缺氧改变明显。(2)使用丹参后,BA血流恢复显著(P〉0.05),VA血流未见显著恢复(P〈0.01),BAEP恢复至造模前水平(P〉0.05),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穿心莲成分API0134预防用药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环鸟苷酸(cGMP)、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饲另加牛血清白蛋白一次注射方法,建立家兔A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PI0134用药组,各组在实验经4周和第8周取血标本测定上述参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穿心莲成分API0134预  相似文献   

10.
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作用研究(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临床研究以颈源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等检测手法,探讨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作用机制。 结果发现: 1.颈项部按揉手法即时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Vertebasilar atrties,VBA)的收缩峰速度(Ve-locity peak,PK)值,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由 41.36± 7.28cm/s上升到 45.12 ± 6.51cm(P<0.05),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上升到 49.92±4.54cm/s(p<0.05)。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ies,PINCA)由34.75±5.83cm/s上升到40.87±8.95cm/s(P<0.01)差异显著。 2.眼眶周围抹法手法即时改善VBA系统的PK值,VA由43.52±8.98cm/s上升到47.02±9.31cm/s(P<0.05),PINCA由37.36±10.44cm/s上升到40.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经坐位定点斜扳手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定点斜扳手法治疗,对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左右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进行比较.结果:VA、BA的...  相似文献   

12.
柳直 《西部中医药》2012,25(7):87-88
目的:观察标准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0例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00例。A组应用标准旋牵手法治疗;B组应用旋转扳法治疗;C组应用颈椎牵引治疗。3组治疗均1次/周,4次为1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 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结果:总有效率A组为92.00%,B组为83.00%,C组为63.00%。3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eak、Vmi n、PI、RI等血流参数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问卷调查表评分(DHI)、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椎动脉血管相关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为(50.97±3.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24±4.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眩晕、耳鸣、颈痛、视物模糊及旋颈试验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侧椎动脉PI、RI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效果较明显,不仅可改善双椎动脉血流状态,缓解头痛、眩晕、耳鸣、颈痛及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还有利于颈部动力平衡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风池穴不同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风池穴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Vm较治疗前明显减慢,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短刺法优于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15.
胡秋生  周顺林  焦永波 《河北中医》2009,31(11):1674-1676
目的观察低幅低频松解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低幅低频松解手法治疗,对照纽50例采用传统弹拨手法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及彩色超声检查,探查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观测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椎动脉血管内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BA、VA的Vm、RI、PI及椎动脉血管内径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BA、VA的Vm、R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2组治疗后BA、VA的Vm、PI、RI及椎动脉血管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幅低频松解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Vm、PI、RI、榷动脉血管内径等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芒针循经透刺对颈源性眩晕镇眩作用及即时效应。方法:将234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18例)和对照组(116例)。实验组用芒针循经透刺治疗,对照组用静滴麦普宁针治疗。观察第1次针刺治疗前后即时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左右两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及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值,并分别于治疗后1、2、3、4……7天对眩晕程度进行评分,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镇眩效果:实验组显效112例(86.44%);对照组显效71例(61.20%);两组综合疗效:实验组:治愈93例(78.81%);对照组:治愈67例(57.7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即时效应:经针刺治疗后,VA及BA的Vpeak和Vmin值明显增加(P<0.01),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VA、BA的PI和RI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芒针循经透刺能使颈源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舒缩弹性好转,明显改善脑部血供,从而达到镇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组连续治疗1O天,观察并比较2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教(RI)、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治疗后Vs、Vm均明显提高,RI、PI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矩阵针剌可显著提高Vs、Vm值(P〈0.05),降低阻力指数(J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童翔  钱挺  辛彦萱 《新中医》2020,52(6):138-140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2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9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薄氏腹针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峰值收缩期血流速度(PASV)、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MFV)]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9%,对照组为7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PASV、BMFV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RI、P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出现针刺轻度不良反应2例,中度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率为2.01%。结论:薄氏腹针法联合传统中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求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作用机制。方法:400例CSA患者随机分成A(药物治疗组)、B(小针刀治疗组)、C(推拿手法治疗组)、D(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组)4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对40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治疗有效率。结果:B、C、D 3组VA、BA的Vm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I接近正常。A组治疗总有效率66.0%,B组总有效率78.6%,C组总有效率80.2%,D组总有效率96.0%。结论: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椎-基底动脉Vm、PI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