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论治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特色及中医内外合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初步以实验室指标验证中医内外合治的优越性。方法基于临床数据挖掘技术,对232例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住院期间是否使用外治法为条件,对232例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分组,并收集与分析各组中药情况。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以t检验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中医单纯内治、内外合治与血常规、脂代谢、炎症指标、免疫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情况。结果 232例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单纯内治组80例(34%),内外合治组152例(66%),(1)外治法中消瘀接骨散、中药熏蒸、麝香镇痛膏、芙蓉膏、芙蓉膏联合消瘀接骨散居前五位。(2)健脾祛湿药以陈皮、薏苡仁、茯苓、山药、泽泻为主;清热解毒药以蒲公英、蛇舌草、黄柏、黄芩、地丁、知母为主;祛风除湿药以威灵仙、狗脊、豨莶草、伸筋草、羌独活为主;活血化瘀药以丹参、桃仁、红花、鸡血藤、牛膝为主。(3)单纯内治组患者的免疫指标IgA、炎症指标(ESR、hs-CRP、α1-AGP)、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小板(PLT)均有所降低(P0.05或P0.01);内外合治组患者的免疫指标(C3、C4、IgA)、炎症指标(ESR、hs-CRP、α1-AGP、AS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小板(PLT)均有所降低(P0.05或P0.01);内外合治组较单纯内治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沉(ESR)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根据各用药的比例分析,治疗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以从脾论治为主,兼顾肝肾,配伍祛风除湿、活通络、清热解毒等药物的配方原则,形成了以院内制剂外敷为主配合膏药外贴及中药外用的内外合治的治疗体系,内外合治作为我院风湿科的特色疗法,具有一定的疗效,在改善患者免疫炎症及SOD指标上较单纯内治法治疗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导师刘健教授治疗骨关节炎所用健脾类中药对患者体内免疫炎症及代谢指标的影响,为优化处方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骨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22.0和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健脾类中药与炎症免疫及代谢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共有1414例骨关节炎患者。对其中药处方进行分析,以健脾类中药频率最高,前5位分别为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薏苡仁。设定最小置信度为75%,最小支持度为20%。经Aprior模块分析得出薏苡仁与茯苓关联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指标上升(置信度88.06%,支持度32.05%),关联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下降(置信度84.03%,支持度23.29%),健脾药薏苡仁与活血药鸡血藤组合关联于ESR下降(置信度84.40%,支持度20.16%)。健脾药薏苡仁与祛风湿药豨莶草组合与补体C3、C4关联度最高;健脾药茯苓、甘草与川牛膝组合与IgA、IgG、IgM关联度最高。有薏苡仁组治疗后SOD明显升高,ESR、hs-CRP、IgG、补体C3、补体C4下降(P0.05或P0.01);与无薏苡仁组治疗后比较,有薏苡仁组在降低ESR、hs-CRP、补体C3方面优于无薏苡仁组,且能上提SOD水平(P0.05或P0.01)。与氨基葡萄糖组治疗后比较,有薏苡仁组在降低ESR、hs-CRP以及提高SOD水平上明显优于氨基葡萄糖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健脾类中药薏苡仁、茯苓和甘草与免疫炎症及代谢指标关联度较高,其中薏苡仁在降低ESR、hs-CRP以及提高SOD水平上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刘健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所用健脾类中药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免疫、炎症指标及SOD的影响,为优化处方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例采集系统所录入的痛风性关节炎住院患者的资料。采用SPSS 17.0、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所用健脾类中药与患者免疫、炎症指标及SOD变化的关系。结果:(1)415例患者中,155例美洛昔康组患者,260例中药组患者(有薏苡仁组206例,无薏苡仁组54例);(2)治疗后美洛昔康组患者的免疫指标C3;炎症指标ESR、hs-CRP、α1-AGP;UA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薏苡仁组患者UA、免疫指标(C3、C4、IgA、IgM)、炎症指标(ESR、hs-CRP、AGP)均有所降低、氧化指标(SOD)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t检验分析,治疗后有薏苡仁组患者C3、C4、IgA、IgM、UA、SOD相对于美洛昔康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无薏苡仁组患者的免疫指标补体C3;炎症指标ESR、hs-CRP、α1-AGP;UA均有所降低,SOD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薏苡仁组患者UA、免疫指标(C3、C4、IgA、IgM)、炎症指标(ESR、hs-CRP、AGP)均有所降低、氧化指标(SOD)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有/无薏苡仁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t检验分析,治疗后有薏苡仁组患者C3、C4、IgA、IgM、hs-CRP、α1-AGP、SOD相对于无薏苡仁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一般分为四大类:健脾利湿药、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祛风除湿药;核心处方为:薏苡仁、车前草、泽泻、蒲公英、山慈菇、黄柏、土茯苓、丹参、红花;使用频次排名前五味的健脾利湿药:薏苡仁、车前草、泽泻、茯苓、陈皮;(4)健脾利湿药与免疫、炎症指标及SOD的关联分析,薏苡仁与患者的炎症指标(ESR、hs-CRP、AGP)下降、氧化指标(SOD)上升、免疫指标(IgM)下降相关联,车前草与患者的UA下降相关联,茯苓与患者免疫指标(C3、C4、IgA、IgG)下降相关联;健脾利湿药配伍后与免疫、炎症指标及SOD的关联分析,发现健脾利湿药、清热解毒药配伍与ESR、CRP、UA下降关联,与活血药配伍与免疫指标(C3、C4、IgA、IgG、IgM)下降及SOD上升关联,与祛风除湿药配伍与α1-AGP下降关联。结论:本院风湿科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从脾论治,形成了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组方原则,对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关联规则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中医论治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AS)用药对患者免疫炎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指标的影响。方法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215例2012年6月—2015年6月湿热型AS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合复杂网络技术挖掘其核心处方,并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中药对免疫炎症及SOD指标的影响。结果 (1)对其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核心用药为:薏苡仁、陈皮、山药、茯苓、泽泻、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桃仁、红花、丹参、豨莶草、威灵仙、杜仲、狗脊、甘草。核心药物使用均在50%以上,其中以健脾药使用最多,药物以归脾、胃、肾经为主。(2)在关联规则最小置信度设为60%,最小支持度设为20%条件下提取值与指标关联较高的药对,山药配伍独活、黄柏分别与C3、C4关联度较高(置信度为85.19%,93.33%),与茯苓配伍与hs-CRP关联度高(置信度为78.10%);茯苓配伍知母与IgA、IgG关联度较高(置信度为83.33%,91.67%);黄柏配伍桃仁与ESR关联度较高(置信度为85.71%);豨莶草配伍蒲公英、独活分别与SOD、WBC关联度较高(置信度为85.71%,75.93%)。外用药芙蓉膏、消瘀接骨散与ESR、hs-CRP、SOD关联度较高。结论 根据各用药的比例分析,本院风湿科治疗湿热型AS以从脾论治为主,兼顾肝肾,配伍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药物的配方原则;并且中药内服及外用,与免疫炎症及SOD指标关联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脾祛湿化痰法对脾虚痰湿型代谢综合征患者肥胖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脾虚痰湿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以健脾祛湿化痰法组方的中药汤剂,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2组肥胖评价指标[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BMI)]、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脂代谢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2组肥胖评价指标及糖、脂代谢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健脾祛湿化痰法治疗脾虚痰湿型代谢综合征,可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谢指标,减轻体质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导师刘健教授治疗骨关节炎所用中药及外用药对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2年6月—2015年10月骨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中医外治法进行分成单纯内治和内外合治组,采用SPSS22.0对两组的相关实验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中药及外用药与指标的关系。结果:共有1414例骨关节炎患者。单纯内治组为670例(占47.3%),内外合治组744例(占52.6%)。中药处方中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祛风除湿、活血通络4类药为主,外治法以中药外敷为主,常用有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与治疗前相比,单纯内治和内外合治组均能降低补体C4、IgA、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P0.05或P0.01);且内外合治组能降低IgG的水平,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与单纯内治组相比,内外合治组在降低IgA、ESR、hs-CRP水平,以及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方面优于单纯内治组(P0.05或P0.01)。在关联规则置信度设为75%,支持度设为20%条件下,以中药薏苡仁、茯苓、豨莶草、鸡血藤、蒲公英、川牛膝、独活与指标关联度较高。外用药以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与指标关联度较高。结论:骨关节炎的内服药物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祛风除湿、活血通络4类药为主,外用药以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为主。内外合治组在改善体内炎症免疫反应,以及上调自由基清除剂SOD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内治组。其作用机制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密度、炎症指标、甲状旁腺激素(PTH)的相关性及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评价。方法:研究309名AS患者的骨密度(BMD)、炎症指标、PTH及其相关性,并观察以补肾强督方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309名AS患者各部位的BMD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均呈显著负相关(P<0.001,P<0.05,P<0.01),但未发现PTH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经补肾强督方治疗后各部位骨密度增加(P<0.001,P<0.05),ESR、CRP、IgG、IgA、IgM、PTH均较前显著改善(P<0.001,P<0.01,P<0.05),达AS疗效评价标准(ASAS)20者为70.55%。结论:中药对于AS合并骨质疏松的治疗有效,PTH在AS骨代谢中的机制及作用途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强直性脊柱炎(AS)中药组方用药规律,针对中医药治疗对患者免疫炎症指标关联规则分析,为AS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AS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所用中药通过复杂网络图分析核心处方,SPSS 21.0和SPSS modeler14.2对中药性味归经频数、关联规则分析,并运用关联规则、随机行走模型评价中医药治疗对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结果:①性寒、性温和性平的,味甘、味苦和味辛以及归脾胃肝经药物使用最频繁;②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行气药、健脾化湿药、祛风湿药、清热药被频繁的使用,且之间相互关联;③红花配伍桃仁(98.15%),薏苡仁配伍茯苓(95.47%),甘草配伍狗脊(94.57%),甘草配伍威灵仙(94.48%),蒲公英配伍白花蛇舌草(94.40%)为关联度较高的五个药对;④山药分别与茯苓、牛膝、泽泻关联于C3、C4、hs-CRP下降,狗脊分别与白花蛇舌草、川芎、山药关联于IgA、IgG、IgM下降,豨莶草与牛膝关联于ESR、WBC下降,狗脊与独活关联于SOD上升。⑤中药内外合治组炎症指标(ESR、hs-CRP)的行走正向增长率及改善系数均较单纯内治组高。结论:我院风湿科治疗AS以从脾论治为主,寒温并用,甘苦同施,肝脾同调,祛邪不忘扶正,标本兼治,中医药在改善免疫炎症指标上具有优势,且内外合治在改善炎症指标上优于单纯内治,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研究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对活动期膝骨关节炎的免疫炎症指标影响。方法:整理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科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分为芙蓉膏组和无芙蓉膏组,采用SPSS 22. 0和SPSS Modeler 14. 2中的Apriori模块分析指标以及关联度。结果:中药使用频率大于80%的中药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为主,芙蓉膏与豨莶草关联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指标上升,芙蓉膏与黄柏关联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下降,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芙蓉膏组在降低ESR、hs-CRP、补体C3、补体C4以及上调SOD的水平方面优于无芙蓉膏组。结论: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可以降低ESR、hs-CRP、补体C3、补体C4水平,上调SOD的水平,进而(可能)减轻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脾化湿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方法:10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健脾化湿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VAS评分、躯体功能指数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IgA、IgM、IgG水平治疗后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IgA、IgM、IgG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治疗后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躯体功能指数评分治疗后降低(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指数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健脾化湿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