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合并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54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均有腰痛及一侧下肢疼痛)。其中男39例,女15例,年龄31~63岁。单节段43例,其中L3/4 2例,L4/5 27例,L5/S1 14例;双节段11例,其中L3/4和L4/5 2例,L4/5和L5/S1 9例。暴露单侧责任椎板及关节突,置入椎弓根螺钉,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切除椎间盘处理终板,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手术前后按JOA评分评定手术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单节段平均45min,双节段平均72min。术中出血90~370ml,其中单节段平均90ml,双节段180ml。术前JOA评分平均(10.7±0.6)分,术后3个月时平均(23.4±0.7)分。优良率为92.60%。随访19~32个月,平均23.1个月,2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治疗。最末随访显示患者椎体间融合率96.3%,2例假关节形成,未发现断钉及cage移位。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合并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手术简单、有效、经济,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单侧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单侧椎板咬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单侧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治疗37例患者,评价术后植骨融合的手术效果。结果:随访3~24个月,椎弓根螺钉未见松动,植骨愈合,临床症状达到基本消失,植骨融合率为: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率为40%,12个月为86%,24个月全部骨性融合,未见椎体滑脱,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采用钉棒系统单侧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脊柱稳定、解除临床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对腰椎退行性变固定的效果。方法:对23例腰椎退行性变行后路减压、椎5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并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5个月,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联合椎日根钉内固定治疗后症状改善,优良率91.3%,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良好。结论:椎体间髂骨植骨联合椎日根钉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腰椎不稳的理想材料及方法,该手术植骨融合率高,稳定性_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病例减压后采用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同时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单节段突出42例,分别为L4~5间隙和L5S1间隙;两节段突出8例,包括L3~4,L4~5间隙和L4~5,L5S1间隙)。术后随访18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法(JOA评分)评估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计算临床好转率(RIS),观察植骨融合和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患者JOA评分术前(10.05±3.67)分,术后3个月、6个月、18个月分别为(15.78±2.64)分、(19.86±2.77)分、(26.06±2.75)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RIS评估优良率为88%.术后半年,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7.85±1.45)mm恢复到(11.78±1.96)mm(P0.01)。影像学检查融合率为90%.结论:后路腰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手术能使腰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对于治疗合并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16例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男6例,女10例。年龄30~64岁,中位数52.5岁。L2~3、L3~4突出2例,L3~4、L4~5突出6例,L4~5、L5S1突出8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7.89±0.5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43.68±2.65)分。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置钉过程中未损伤神经根,手术时间(96.5±15.5)min,术中出血量(291.1±45.9)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中位数22.5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67±0.98)分,ODI评分为(12.82±5.68)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18.499,P=0.000;t=-19.694,P=0.000)。1例L4~5、L5S1突出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时发现椎间融合器内植骨部分吸收,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L4~5、L5S1突出患者术后置于S1的螺母脱落,再次手术改为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论:对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固定稳定、植骨融合率高、腰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节段性腰椎不稳是临床上造成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临床上主要采用减压后植骨融合术、手术复位内固定后路植骨融合术及前路融合内固定等治疗。后路融合术常采用2枚椎间融合器,我院采用自体骨粒(自体椎板、棘突骨粒)结合单枚椎间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35~67岁,平均45.2岁。失稳节段:L4/532例,L5/S113例。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15例,退变性腰椎不稳23例,椎间盘突出5例,腰椎手术后不稳2例。所有患者均有长期严重的下腰痛,伴一侧或两侧的下肢放射痛。影像学资料腰椎动力位片均提示腰椎节段性不稳。2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术并配合中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8例患者单纯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联合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7d的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术后JOA评分、及优良率均与观察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术并配合中药治疗腰椎滑脱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滑脱恢复情况、术后疗效、材料生物相容性、术后椎间隙高度及BFS评分。结果 30例患者中4例行椎管、神经根管减压、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余病例行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患者获得随访均超过12个月。30例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为100%,BFS评分优良率达90%。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辅助横突间植骨融合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辅助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腰椎滑脱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辅助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的18例(Ⅰ组)及采用椎弓根螺钉辅助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的14例(Ⅱ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腰椎滑脱患者的病历资料,从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术中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①2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及术后1年与术前JOA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01,P=0.280;t=0.462,P=0.563;t=0.585,P=0.883)。②Ⅰ组16例患者植骨融合2,例未融合;Ⅱ组患者植骨全部融合。2组间植骨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③Ⅰ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9,P=0.000;t=35.957,P=0.000);Ⅰ组2例出现下肢麻木,3例发生硬膜撕裂,Ⅱ组5例出现下肢麻木,6例发生硬膜撕裂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P=0.132)。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伴腰椎滑脱患者,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后采用横突间植骨融合与Cage椎间融合2种植骨方式疗效相当,但采用后路Cage椎间植骨融合创伤较大,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对伴有Ⅰ、Ⅱ度滑脱者,只要术中正确处理植骨床、充分植骨,横突间融合不失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时3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a。优良率达97%,植骨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和传统腰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PLIF组和TLIF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椎体间融合率、椎体融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①TLI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比PLIF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间融合率和椎体融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TLIF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比PLIF组明显降低;③TLIF组的术后神经损伤、固定物松动移位和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发生率均比PLIF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T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传统PLIF技术疗效好、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39~53岁,平均46岁,初次手术术式:全椎板间盘切除术3例;半椎板间盘切除术8例;椎板间开窗间盘切除16例.初次手术至复发时为6-156个月,平均36个月,再次治疗的手术术式:扩大开窗及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3例,半椎板切除术2例,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22例.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所有病例平均随访24个月,Oswestry评分从术前(52.32±9.17)分改善至(20.33±5.72)分.73.5%的患者满意.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根据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及手术史,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充分减压,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价,为预防提供策略,提高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的满意率。方法:结合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探查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有:(1)椎间盘突出复发和邻近椎间盘突出;(2)椎管内瘢痕形成神经受压,椎管狭窄;(3)神经根减压不充分,侧隐窝狭窄;(4)腰椎不稳;(5)神经损伤;(6)手术节段错误;(7)术前失诊漏诊。治疗效果参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34例行手术治疗:优21例,良8例,可3例,差2例;8例行保守治疗:优3例,良3例,可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原因比较多。手术前全面正确的诊断、手术中谨慎仔细和正规准确的操作、维持脊柱稳定性,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是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于腰椎滑脱并邻近上位椎节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髓核摘除并内固定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腰椎滑脱并邻近上位椎节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髓核摘除并内固定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至2年,VAS评分、腰腿疼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腰腿疼评价标准,优13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90%。结论:对于腰椎滑脱并邻近上位椎节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后路髓核摘除并内固定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方法:采用MED和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各24例,将二者的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ED组在手术出血量、卧床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情况方面均少于小切口手术组,而在手术时间、临床表现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按照JOA评定标准,MED组:治愈22例,有效2例治愈率为91.7%;小切口手术组:治愈21例,有效3例,治愈率为87.5%,二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ED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各有优缺点,二者可根据临床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有限手术治疗成人腰椎侧凸合并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滑脱等退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成人腰椎侧凸合并各种退变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采用有限手术(包括短节段固定融合和单纯开窗减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采用Nakai分级标准、VAS和JOA评分评价其疗效,分别于出院和随访时评价。结果:18例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21.6°,手术治疗有效率达100%,VAS评分治疗前6.78分,术后2.3分,随访时1.86分,JOA治疗前13.22分,治疗后22.56分,随访时21.4分,术后侧凸Cobb角无明显改变,平均随访25.9个月,随访有效率达到94.44%;内固定未见松动,侧凸角未见明显增加。结论:30°以内、轻度矢状面异常的成人腰椎侧弯患者,如果产生临床症状的节段较局限,可采用有限手术的方式治疗产生症状的节段,而不需对侧凸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温针及单纯针刺的疗效差异。方法:将计入统计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温针组,每组31例。均取双侧肾俞、夹脊穴及患侧环跳、委中、阿是穴,1次/d,10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及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1),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温针组在提高JOA评分和降低VAS评分方面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其在提高患者痛阈方面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椎间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平均年龄为65岁,腰椎侧凸Cobbs角平均23.4°,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减压节段及选择融合节段,对引起临床症状的节段进行后路减压,针对术前即有不稳或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的节段行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椎间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采用JOA29评分法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2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提高。术前JOA评分平均15.2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3分(P<0.05),改善率为81.4%,侧凸术后平均矫正角度为13.6°,改善率平均41.9%。结论:选择性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椎间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麻木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减压术,治疗组术后加服当归四逆汤治疗,治疗6周。应用下腰痛JOA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在术后2周及6周时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术后两组的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术后2周及6周时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神经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当归四逆汤有利于促进术后麻木综合征的恢复,可强化减压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谭涛  王金贵  李华南 《四川中医》2013,(11):114-117
目的:观察通脉松筋易骨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试验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试验组(75例)采用辨证分期为特色的通脉松筋易骨法结合辨证点按经穴,对照组(75例)采用传统推拿手法结合辨证点按经穴。10天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入组后每隔10天及试验终点时间分别进行下腰痛评分量表(JOA)、腰椎活动度(ROM)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JOA评分、腰椎活动度(ROM)均呈上升趋势,试验组较对照组JOA评分、腰椎活动度(ROM)上升明显,在治疗后第10、20、30天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痊愈42例、好转29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61%;对照组痊愈18例、好转41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85.51%。试验组对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脉松筋易骨”法可以加快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