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中药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其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将101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加化疗)54例,对照组(单纯化疗)47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其病灶大小变化及毒副反应,并观察治疗前后卡氏评分、体重、免疫学、外周血细胞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CD3、CD4、CD4/CD8、NK细胞、卡氏评分等免疫指标及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但在晚期患者的毒副反应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提示健脾益肾中药配合化疗能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平消胶囊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142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单纯内分泌药物治疗组(简称内分泌组)27例、内分泌药物加平消胶囊组(简称内分泌结合组)27例;单纯化疗组(简称化疗组)44例、化疗加平消胶囊组(简称化疗结合组)44例,分别比较单纯内分泌药物或化疗治疗组与联合平消胶囊治疗组的缓解率、疾病进展时间、生存期、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较单纯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明显延长(P〈0.05)、生活质量提高(P〈0.05);联合组和单纯组在缓解率及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平消胶囊能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疾病进展时间,与化疗或内分泌药物共同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参芪平消胶囊加化疗与单纯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参芪平消胶囊加化疗,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NP方案,21d为1个周期,治疗2~4个周期。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6例,有效率、进展率分别为58.73%、14.28%;对照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5例,有效率、进展率为41.93%、30.6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进展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血液毒副反应、胃肠道反应均低于对照组(P<0.01);生存质量、NK细胞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2年、3年生存率(32.20%、18.64%)高于对照组(15.25%、3.39%),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参芪平消胶囊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增强化疗耐受性,减轻毒副反应,保护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平消胶囊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不同的病种选用相应的化疗方案;肺癌采用EP或NC或GC方案,大肠癌采用5Fu/CF或FOLFOX4方案,肝癌采用HPF或HAF方案+超液化碘油栓塞方案,胃癌采用ELF或ECF方案,乳腺癌采用AC或CAF方案,鼻咽癌采用DF方案。同时应用平消胶囊分三次口服,每次6粒,每日3次,连服一个月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2个月评价疗效。对照纽单纯应用上述方案化疗,不用平消胶囊治疗。观察其临床证候、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毒副反应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6.9%、33.4%(P〈0.05);生活质量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改善率分别为84.4%、60.0%(P〈0.05);临床证候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改善率分别为81.2%、56.7%(P〈0.01);毒副反应:治疗组血白细胞下降检出率25%,对照组检出率66.7%(P〈0.01);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提示平消胶囊配合化疗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并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结论:平消胶囊配合化疗能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学指标,明显减轻毒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从而使化疗效果提高,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方配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复发转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采用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方配合FAC方案治疗,对照组27例,单纯应用FAC方案治疗。两组均于4周期化疗后评定疗效,分别观察近期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免疫学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变化。结果:入组54例病例,无脱落病例,总有效率治疗组70.37%,对照组40.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KPS评分提高稳定率分别为92.59%,6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中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和恶心呕吐、神经毒性及心电图改变的发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指标变化,治疗组CD3^+,CD4^+及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D3^+、CD4^+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CEA、CA153与本组治疗前及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能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CAF方案联合平消胶囊治疗乳腺癌术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平消胶囊减轻乳腺癌术后化疗或者术前新辅助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31例,用平消胶囊联合化疗,对照组29例,单用化疗。结果: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0.96%(25/31);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58.62%(18/28),两组间在化疗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上治疗组WBC下降在化疗后2、3周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化疗后1周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细胞亚群水平检测示平消胶囊能够提高免疫功能,与治疗前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消胶囊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减少,能增加机体免疫功能及抗癌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健脾抗癌方配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脾抗癌方配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健脾抗癌方加化疗组(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各31例,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生活质量、3年生存率以及免疫、癌胚抗原(CE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2.3%、29.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免疫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癌胚抗原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抗癌方配合化疗对改善晚期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一定作用,并能减轻化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内消瘰疬丸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2例颈部淋巴结结核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61例)和观察组 (6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消瘰疬丸治疗, 疗程均为 6个月。对两组 T细胞亚群、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 T细胞亚群相关指标均较治疗 前有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 CD3+和 CD4+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 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475%和 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80% 高于对照组的 7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西药联合内消瘰疬丸可有效改善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 T细 胞亚群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费燕华  王南瑶  王琼 《河南中医》2014,(11):2182-2183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DCF化疗方案治疗2个周期,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扶正化瘀方治疗。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并检测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及免疫指标(CD3+、CD4+、CD8+和CD4+/CD8+)。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37.5%,治疗组有效率为6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EA、CA199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后CD3+和CD4+/CD8+明显减少,研究组治疗后CD3+和CD4+/CD8+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CEA、CA199明显降低,CD3+和CD4+/CD8+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化瘀方联合DCF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也可以减轻化疗所致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消岩汤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予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组于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3天开始服用消岩汤。2组均治疗28天为1周期,连续观察2周期。结果:在缩小瘤体、生活质量改善方面,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免疫功能方面,治疗后治疗组CD3+、自然杀伤(NK)细胞较治疗前升高,对照组CD3+、CD4+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肿瘤标志物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CYFRA-2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毒副反应方面,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治疗组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消岩汤能有效地辅助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对化疗患者有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3.
“以痛为输”与“阿是穴”:概念术语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JS 《针刺研究》2010,35(5):388-390
一般认为"以痛为输"和"阿是穴"属同一概念。分析表明,二者有相同也有区别,反映不同层次治病经验。"以痛为输"是直接取病症处针刺的一般治疗经验;"阿是穴"为局部反应点,亦即刺灸敏感点,是取病症处反应点针灸的特殊经验。"天应穴""不定穴"同"以痛为输",而不同于"阿是穴"。现在对"以痛为输"的解释与运用已经泛化,与"阿是穴"混淆使用。本文对致误原因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利用异文关系,结合具体语境,对古医籍中的常见词"循循"、"翕翕"进行辨析,归纳出这两个词皆有多种涵义,对其理解不可拘于习见之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结果发现,33例患者血浆 cAMP 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两年以上组低于两年以内组,空腹血糖150mg/dl 以上组低于150mg/dl 以内组,表明病程越长,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与中医"久病多虚"的气阴两虚证改变颇相一致。22例24小时尿17-OHCS、17-KS、VMA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11例血清 IgG 降低,IgA、IgM 明显增高,提示此型糖尿病与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增强以及体液免疫功能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内容.<藏象体用关系研究>[1]中曾提出了藏象是一对体用关系,本文是在<藏象体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关于"象"与"藏"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合谷”、“三阴交”下胎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睿  李惠  张鸥 《天津中医药》2009,26(1):41-42
针灸下胎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丰富,其中"合谷"、"三阴交"使用频率位列第-.补"合谷"、泻"三阴交,,的下胎机制有三:1)泻"三阴交"泻肝之阴血,补"合谷"可补气,使妇女机体处于气旺血衰的状态,不利于胎元生长导致下胎.2)泻"三阴交"使冲任失调,胎失所养;补"合谷"行气而导胎下行,而至下胎.3)泻"三阴交"使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胎元不固;补"合谷"可补肺,肺主气降,气降太过终至下胎.  相似文献   

18.
通过辨析 ,认为易学中的易不能与占筮混同 ,“医易同源”中的“源”不是巫术 ,“医源于易”之“易”不是《易经》 ,医易关系的“医”专指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络泰粉针及血塞通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络泰粉针及血塞通注射液在临床对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血管阻塞,糖尿病合并症,突发性耳聋,以及脉管炎等疾患的治疗作用。提示络泰粉针及血塞通(主要成分均为三七总甙)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