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徐雯教授清心泻脾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徐雯教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处方,将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102首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方剂所含药物的频次统计得出常用药物14味,通过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16组;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算法发现26个关联系数较高的潜在药对及13个新处方。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揭示其清心泻脾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用药规律,即多选用清热、解毒、利湿、疏风、透疹之品进行组方,统计分析结果与专家临床辨证论治心得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思想。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3例门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初诊处方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 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对单味药及分证用药研究采用频次统计法,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分4个证型,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23味,使用频次均在14次以上;常用药物组合20个,其关联系数均在0. 05以上。结论:罗云坚教授治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首重驱邪,不忘扶正,兼调和气血,固护胃气,强调随证加减,与罗云坚教授溃疡性结肠炎"伏毒致病"学说相符;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名医治疗经验进行挖掘,结果客观,与临床实际相符,在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总结方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确诊的90例手足口病患者,收集手足口病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结果:手足口病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以及纳差症状;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症状,以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出现于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所有病例经治疗均达临床痊愈出院,预后良好;手足口病发病病程中主要表现为脾肺湿热证和湿热薰蒸证,后期少部分出现脾肺气虚证。结论: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研究治疗手足口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筛选近30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治疗手足口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240首方剂进行分析,得到方剂中各药物出现的频次、11味常用药物和7味核心药物。结论治疗手足口病应以清热、解毒、辛凉解表、利湿为主,可在银翘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热毒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70例手足口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热毒宁和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用药;对照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单独用药,比较两组体温恢复时间、口腔溃疡愈合及手足皮疹消褪时间.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手足皮疹消褪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热毒宁和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用药在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中明显优于单磷酸阿糖腺苷单独用药,具有见效快、安全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治疗手足口病中药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进行归类,为临床的复方组方应用提供启发和思路.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刊杂志公开发表文献,治疗例数在20人以上的中药复方126首,选出使用频次>10次的40味中药,基于药性(含归经)和功效的多个变量,用SPSS 19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模糊数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结果:通过对样本按优化原则进行4,6,8类分类,发现药物聚为4类时较好,这4类药是清热药、解表药、化湿药和利水渗湿药.结论: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将不同类别而却有相似功效的药物归类,同时发现治疗手足口病的用药类别与传统的中医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深入研究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用药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28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候特点,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方法 对128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进行中西医临床特征观察,并开展了临床对照研究.根据患儿及其家长的治疗意愿,将128例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93例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35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中药风引汤加减治疗.中药疗程为14天.结果 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较轻,呈自限性经过,肌肉抖动及易惊发生率高,急性弛缓性瘫痪发生率较高.中医证候以"热""瘫""风痫"为主要特点,热人心包、热陷厥阴等昏谵闭证和营血分证候少见.以风引汤加减治疗町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有一定的缩短发热时间.缩短脑膜炎、脑炎病程的作用.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邪性质为热毒夹湿,主要以气分证候为主,病位在心、脾、肝,以专病专方"风引汤"为主加减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文献中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近10年文献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30),采用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法等技术手段,对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方剂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96首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处方进行分析,使用频次均在20次以上有4味,排在前4位为茯苓、山药、甘草、生地黄;中药四气中以寒性药最多,中药五味以甘味药为最多,中药归经以肺、肾经为最多,中药功效以补虚类为最多;其关联系数在支持度为167%的常用药对8个,获得4个核心组合;舌象以舌红频次最多,脉象以脉细频次最多;证候统计以湿热证为最多。结论:高频药物的配伍体现了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多以祛邪扶正为核心,用药以补肾健脾、清热利湿、益气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求高血压病肝系证候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对1998-2007年北京地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肝系证候临床研究方面文献的整理、归纳,总结分析肝系证候分布及其用药规律.结果 (1)证候分布:在相关的56篇文章中,肝系证候共出现6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炽盛证、肝风内动证、肝郁气滞证和冲任失调证.(2)总体用药规律:以牛膝、钩藤、生地黄、天麻、白芍、菊花、夏枯草、黄芩、川芎、泽泻、石决明、茯苓、桑寄生、栀子、杜仲、牡丹皮、牡蛎等为主.(3)分证用药规律:肝阳上亢证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肝肾阴虚证以杞菊地黄汤加减,肝火炽盛证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风内动证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郁气滞证以逍遥散加减,冲任失调证因仅有1篇文献报道,故暂不作分析比较.结论 近10年北京地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肝系证候的用药规律,是在辨证基础上运用古方加减为主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近5年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文献研究,从温病学角度挖掘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近5年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文献,筛选出中药处方完备且临床疗效明确的40篇论文,通过Excel2007统计药物使用的频次,对其中频次较高的药物和药对与经典方进行比照并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出现频率较高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甘草、银翘、金银花、黄芩、薄荷、藿香等,且这些药物存在于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的合剂中。结论:手足口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透疹、祛湿为主,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治疗手足口病效果良好,且没有不良反应,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从病名、病因、病机三方面对百合病的源流进行考证。该病或由外感热症后期余邪未尽,余热内扰,复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或由七情内伤,五志化火,灼伤心阴,神不守舍等引起。皆以心神病变为核心,故可出现一些无可凭定之征。另外,百合病日久,亦可阴虚及阳,或误用过用苦寒之品,出现阳虚见证。所以,在临床治疗百合病时,必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12.
寒热错杂证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寒热并调法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证、乌梅汤证等条文中对寒冷与温热药物共同运用的方法,临床上运用有很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吴耀南教授如何用寒热并调法治疗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裸花紫珠片治疗热(瘀)毒型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盆腔炎、痔疮出血的证、病疗效及其相关性,探索以证的疗效指标为主、证病结合的中药新药临床评价模式。方法:选择符合热(瘀)毒证并分别符合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盆腔炎、痔疮出血的病例,采用分层随机分组、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双盲双模拟观察方案,疗程结束后评价证、病疗效及其相关性。结果:1)裸花紫珠片对热(瘀)毒证及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盆腔炎、痔疮出血证、病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药能明显改善咽/喉疼痛,下腹胀/刺痛、腰骶疼痛,症状便血、肛门肿胀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裸花紫珠片治疗热(瘀)毒型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盆腔炎、痔疮出血的证、病疗效,观察组疗前血WBC异常的热(瘀)毒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受试者的证候积分及主要症状咽/喉疼痛与血WBC计数,慢性盆腔炎受试者的证候积分与血WBC计数,痔疮出血受试者的证候疗效与便血疗效的Spearman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疾病疗效与便血疗效的Spearman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裸花紫珠片对热(瘀)毒型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盆腔炎、痔疮出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中医证候疗效与疾病综合疗效及能反应西医疾病特征的相关指标疗效具有显著相关性;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的主要症状评分与能反应疾病本质特征的实验室指标或主要症状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以清热、用温热以散寒。寒热并用之法为证候之复杂多变而设,但因病情复杂,单用寒热往往难附合病情而需寒热并用,以达"欲寒先热、欲热先寒"之功。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欲补先泻",对于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等造成的脏腑实证,应祛邪扶正,但不可滥用攻伐耗气之品,应泻中有补,"欲泻先补"。"欲散先收、欲收先散",制其标而复其本,去其邪而不伤其正。在药物配伍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于阴阳矛盾中达到实质上的有机结合。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中医学之"欲阳先阴、欲阴先阳"即组方配伍能正确把握药势,在具体应用中能达到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散收相使之功,在服药中可以防止药证格拒。  相似文献   

15.
多数慢性胃病患者反复发作的诱因多为饮食不慎、情志刺激等,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素体脾胃虚弱,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脾胃病中单纯的虚、实、寒、热证并不多见,往往相互错杂为患,治疗颇为棘手,当补虚泻实,平调寒热,以"衡"为期,众所周知,脾胃病易治,却难以根除,主要原因在于初愈后调理失当。除了告知患者节饮食,调情志外,临床上常给患者开具用于无病时服用的方药来预防复发,嘱其间断服用。  相似文献   

16.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主要表现在上热下寒证、表寒里热证、寒热夹杂证、反佐寒热并用四个方面,四者虽均为寒热并用法,但深究其用药仍有细微不同.临证遇到寒热错杂的病情时,当根据病位不同、寒热轻重差异及病情缓急遣方用药,而药物配伍、用药剂量及煎服法等方面亦应随证变化,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李佩文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工作近50年,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癌性疼痛临证思辨理论,通过综合运用温阳散寒、活血通络、行气散结、化痰理气、清热解毒、收敛固涩、宁心安神、扶正补虚、软坚散结法治疗癌性疼痛;李佩文教授精研中药药性及归经理论,结合肿瘤临床实践总结出肿瘤辨病、辨证论治的同时,强调辨部位用药,同时配合引经药,引领诸药直达病所,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丰富了中医学对于癌性疼痛的理论知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李佩文教授治疗癌痛的九种治则治法与选方用药,以及引经药物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桂枝辛温解表,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的代表药。《伤寒论》太阳病篇以桂枝为主要药物的组方有35首之多,体现出它在治疗外感病中的重要地位。从张仲景广义伤寒角度理解,"温病""暑病"等均为"寒毒藏于肌肤"遇时而发。因此,桂枝辛温散寒、发汗解肌之法不仅适用于伤寒病证,而且对于"因寒而发"的诸多天行时疫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后世医家秉承张仲景桂枝法治疗伤寒中风、寒饮咳喘等,并丰富了其治疗范围,应用于风温、温疫、疟疾、痘疹等病证。特别是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提出了用桂枝"领邪外出",以汗法"通其郁闭"等法则,扭转了宋代以来"疑麻(黄)桂(枝)不用"的偏见,很好地诠释了桂枝治疗温病时疫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