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古人也称“子病”、“病儿”、“食病”、“阻病”等。于早孕时孕妇出现择食、轻度恶心、呕吐、头昏、倦怠等症状称早孕反应。早孕反应不需要特殊治疗,常在怀孕3月左右自然消失。但少数孕妇呕吐频繁,不能进食或水,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严重者则危及生命,称为妊娠剧吐,应及时进行治疗。我们2003年12月~2005年6月共收治6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6例患者均为近2年来我院住院病例,根据病史及B超、尿/血化验结果而确诊为妊娠恶阻者。年龄23~36岁,平均25.6岁。初产妇48例中孕1产0者12例,孕2产0者16例,孕3产0者10例,其他10例;经产妇8例中孕2产1者4例,孕3产1者3例,孕4产1者1例。早孕伴恶心呕吐不能进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恶阻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恶阻在早孕妇女发病率较高,笔者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4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90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住院病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36岁,平均25.2岁;其中初次妊娠者80例,2次以上妊娠者10例;停经49天以内呕吐者77例,50天以上呕吐  相似文献   

4.
妊娠恶阻是指孕妇在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一般于停经40 d左右开始,孕12周以内反应消退[1],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不需特殊处理.临床可分为轻、重2型.轻型,即通常所说的早孕反应,为怀孕早期常见,不需特殊治疗即消失,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但是患者情绪比较紧张,及时心理疏导及中药调理,可以对其妊娠有积极影响;重型,即少数孕妇恶心呕吐转重,不限晨昏,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须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情况.  相似文献   

5.
妊娠早期 ,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 ,头晕厌食 ,甚则食入即吐者 ,称为妊娠恶阻 ,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剧吐。近年来 ,笔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妊娠恶阻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自 1987年 7月— 2 0 0 2年 1月 ,18798例病人来自门诊和病房 ,治疗前随自愿分为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苏叶黄连汤治疗妊娠恶阻58例,纯西医治疗32例,现将其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临床观察90例,均为近几年病房收治的妊娠恶阻病例。年龄在22~36岁之间。将其分为两组:58例采用纯苏叶黄连汤治疗;32例采用纯西医治疗。两组患者孕周均有7W-12W之间,病情的轻重无明显差异性。2 诊断标准①确诊早期宫内妊娠,伴有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甚则食入即吐。②精神萎靡,体重减轻,皮肤干燥失去弹性。③尿酮体阳性。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或肝肾功能异常。3 治疗方法中药组治宜抑肝和胃、降逆止呕。方用苏叶黄连汤加味。药用…  相似文献   

7.
8.
邱慧敏 《内蒙古中医药》2001,20(3):I002-I002
妊娠恶阻是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 ,甚则食入即吐 ,尤如阻隔之象。本病系怀孕后 ,阴血聚以养胎 ,冲脉之气偏盛 ,上犯于胃 ,胃失和降所致。我科自 1997年 1月~2 0 0 0年 11月共收治本病患者 2 36例 ,在中西结合治疗的基础上 ,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36例妊娠恶阻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年龄在2 2~ 38岁 ;首次妊娠 16 0例 ,二次妊娠 76例 ;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 140例 ,脾胃虚弱为 80例 ,痰湿中阻为 16例。1.2 观察与护理1.2 .1 观察与用药指导 :在整体护理观的指导下 ,加…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恶阻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燕 《陕西中医》2006,27(10):1189-119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恶阻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方药以苏叶黄连汤及香砂六君汤加减。西药:补液,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结果:治疗组32例,治愈率78.1%,西药对照组26例,治愈率30.8%,P<0.01。中西药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恶阻,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是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1],也称为子病、病儿、阻病,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其属于西医的妊娠剧吐范畴,常发生在妊娠早期至妊娠16周之间,发病率为0.3%~1%[2],表现为以恶心呕吐频繁为重要症状的一组症候群。西医常采用静脉大量补液,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不明显。中医治疗有副作用小,疗效较好的优点,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妊娠恶阻病名和病因病机以及对该病进行中西医治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妊娠恶阻是妇女受孕后最常见的一种胎前疾患。多数孕妇在妊娠早期出现食欲减退,清晨呕吐,嗜酸择食等现象,至妊娠3个月后可逐渐消失。但也有不少患者呕吐烈,妨碍饮食,以致营养缺乏,严重地影响孕妇身体健康及胎儿的发育,甚至可引起生命危险。近年来中医治疗妊娠恶阻取得了颇为满意的疗效。本文拟将近年搜集的有关资料加以归纳综述,以期提供信息,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针刺对妊娠恶阻及降低孕妇、胎儿远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妊娠期恶心呕吐(nausea and vomiting during pregnancy, NVP)患者69例和妊娠剧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 HG)的患者69例,每组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对照组采用针刺法,均35例,2组观察组采用西药治疗,各34例。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恶心呕吐症状评分、尿酮体转阴率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 NVP组2组疗效比较,针刺组的总有效率88.5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47%(P<0.05);HG组2组疗效比较,针刺组的总有效率82.86%,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43%(P<0.05;NVP组和HG2组PUQE评分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NVP组和HG2组尿酮体阴性率及BMI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结论 针刺治疗可改善妊娠呕吐或剧吐患者PUQE评分,改善尿酮体阴性率及BMI,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孙丽萍 《河南中医》2012,32(7):896-89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76例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苏叶黄连汤加减辨证施治,两组均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42.11%)优于对照组(21.05%),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优于对照组(65.79%),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疗效确切,兼顾现代医学的对症治疗与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妊娠恶阻是指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卧,甚至食入即吐者,多由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1],为妊娠早期常见反应,但呕吐过频或持续过久会导致孕妇、胎儿营养不良,酸碱失衡,致畸等副作用[2],其发  相似文献   

16.
推拿治疗妊娠恶阻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妊娠6~12周时常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人即吐等反应,称为妊娠恶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这不仅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而且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也有影响。我们采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妊娠恶阻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周建如 《四川中医》1992,10(11):40-40
  相似文献   

18.
妊娠恶阻是妇女受孕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笔者自1988年起,采用针灸按摩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妊娠恶阻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3月至 2 0 0 3年 3月 ,笔者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妊娠恶阻患者 2 8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2 8例均为妊娠试验阳性 ,并经 B超检查确诊 ,年龄 2 5~ 40岁 ;2 0例为初产妇 ,8例为第 2胎 ;其中脾胃虚弱型 1 6例 ,肝胃不和型 1 0例 ,气阴两亏型 2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恶心 ,频繁呕吐 ,甚者不能进食、进水 ,均经药物治疗无效。治疗方法取内关、足三里穴 ,脾胃不和型加太冲穴 ,均双侧。肝胃不和型用平补平泻法 ,余 2型用补法 ,留针30 min,每 1 0 min行针 1次 ,加艾条悬灸 5~ 1 0 min;另取至阴穴只灸不针。每日施治 …  相似文献   

20.
孕妇在早孕时出现择食、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 ,一般在 1 2周左右自行消失 ,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不需特殊治疗 ;当孕期恶心呕吐持续加重 ,呕吐频繁 ,不能进食 ,致水、电解质失调紊乱及营养障碍时 ,治疗本病对孕儿都尤为重要。吾师王克林教授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的病机 ,认为妊娠恶阻多为孕妇饮食失节 ,贪食寒凉之品 ,如各种水果、饮料等所致。寒凉之品损伤脾胃 ,脾阳受损 ,食之不化 ,积久成热 ,故以寒热平调降逆止呕法使寒热得解 ,升降复常 ,现将其经验简括如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