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娟  刘莱莱 《新中医》2012,(8):188-189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之《脾胃论》,药物组成包括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参、白芍。主治脾阴血虚,胃阳气弱,春寒不去,及过食冷物,抑遏少阳,清气郁于脾土之中,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医方集解》释:"脾主四肢,四肢热即五心烦热也,火性上行,若郁而不达,  相似文献   

2.
<正>升阳益胃汤为金代李杲创作,收录在其著作《内外伤辨惑论》及《脾胃论》中,方由黄芪二两,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一两,防风、白芍药、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四钱,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组成[1];具有补脾益肺、升举阳气、祛风除湿清热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脾阳不升,湿热内停,兼有外感风寒表证。《内外伤辨惑论》载:"脾胃之虚,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  相似文献   

3.
升阳散火汤源于东垣《脾胃论》,由防风、升麻、柴胡、葛根、独活、白芍、羌活、人参、生甘草、炙甘草组成。原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扪之烙身”等症。东垣遵《内经》“火郁发之”之旨而制成此方,以矫正见热投凉时弊。功能健脾益气,升阳散火,是治疗饮食生冷,劳倦伤脾,阳气伏郁,抑遏阳气于脾胃或中气虚而风火郁结,表热里虚所致的病症。笔者在临床上对属于以上病机的儿科杂证用此方治疗,每获效验,兹录病案数例。1.慢性咽炎王某,男,8岁,患急性咽炎十余日,经注射青霉素针剂和服清热泻火解毒药后,…  相似文献   

4.
“火郁发之”刍议黑龙江省阿城市中医院(150300)韩建礼火部发之,悟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余每临此证皆家此理为指南。无论是外感热病之邪热已到气分,而卫分又闭而无汗者,或杂病内伤致抑遏阳气于脾土,致肌肤、筋骨、四肢发热而们之烙手者,或治妇人...  相似文献   

5.
升阳散火汤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阳散火汤由防风、升麻、葛根、独活、白芍、羌活、人参、柴胡、生甘草组成,创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该方以“火郁发之”为立法宗旨,适用于“血虚”及“胃虚火郁”而致的“热”证。该段所论述的关键是“火”,笔者从“火”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浅谈升阳散火汤的临床应用方本荣(绍兴市中心血站312000)毛水泉(绍兴市中医院312000)升阳散火汤创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原文为:“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  相似文献   

7.
魏富有 《河南中医》2001,21(3):59-60
升阳散火是金元医家李东垣以治疗脾胃内伤病症的一种方法 ,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凡因饮食劳倦 ,七情不和 ,外邪侵袭或误服寒凉等引起的脾胃阳气被郁变生诸证 ,皆可依法加减治疗。1 升阳散火法临床运用1.1 治疗四肢热、肌热、五心烦热诸火郁证火郁证发热的特点是热在四肢 ,扪之烙手 ,心中烦 ,面色滞 ,舌苔滑 ,脉弦数 ,有过食凉物或误服凉药史。脾主四肢 ,火郁在脾 ,阳气不得伸 ,故四肢热。东垣说 :“四肢烦热、肌热 ,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则愈” ,又说 ,“脉弦而数者 ,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 ,则脉数峻退。”例 1:刘某 ,男 …  相似文献   

8.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中,火郁即为心郁,导因于外感风寒,心气不舒,邪热怫郁于内,其治“发之”多以汗解。后世认为,火郁不仅可因外感,内伤也可致郁;且火郁不单指心郁,五脏皆有火郁之证;“发”谓升散透达。凡五脏之火郁,以升散透达之法治之者,均属“火郁发之”理论范畴。这是后世在《内经》基础上对该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略析李东垣升阳风燥药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撰《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强调升降失常是脾胃发病的核心。他在处理升降失常时,特注重一个“升”字调升麻、柴胡、羌活、独活、防风、葛根、白茫。章本等升阳风燥药,治疗内伤脾胃所致的多种病证。本文略举几例,分析于下。1治疗火郁证脾胃虚弱,又饮食不慎,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立之中,使阳气不能上行阳道,人心贯肺,充实皮毛,以致本为营卫卫外之处,变成郁火(阴火)充斥之地,郁火盛于肌表而不能泄发。证见肌热表热,四肢发热发困,筋骨间热,热如火燎,拘之烙手等等一派肌表元气不足、郁热盛…  相似文献   

10.
“火郁”是以热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为主要矛盾,以气机升降失常为根本病机的病证,故治宜因势利导,散而发之。凡使气机畅达,无论是发汗、升散、疏导,皆可谓之“发”。用药上有解郁和除热两端,以温药开郁散结,以寒药清火降泄。《伤寒论》首创寒热错杂方,“火郁发之”的思想在其中多有体现。烦躁、心下痞、四肢厥逆为典型表现,代表方剂大青龙汤表寒热闭,治以解表清热;栀子干姜汤热郁胸膈,治以宣泄并举;半夏泻心汤中虚热结,治以辛开苦降;柴胡桂枝干姜汤饮结阳郁,治以透达郁阳;麻黄升麻汤阳郁下陷,治以发越郁阳。治疗上寒热并用,升降气机,调和阴阳。煎法上,使用麻沸汤渍,轻泄拂郁。服法上,中病即止,以和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