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刺治疗、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法,共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康组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的MoCA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5),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针康组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纯的认知功能训练与单纯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的缺血性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脑卒中入院常规,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方案,包括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降纤酶、钙离子拮抗剂、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安理申0.25 mg,1次/天,餐后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穴丛刺治疗,取穴:额区、顶区。采用丛刺法治疗,即在顶区、额区刺入5针,以覆盖病变部位,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 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日后,休息1日再进行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8日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1.1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时间空间定向力、记忆力、理解行为操作能力及总体评分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中时间空间定向力、记忆力、理解行为操作能力及总体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提高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智能水平,使神经功能缺损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OTOreed对脑梗死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已明确诊断的60例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即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组,B组即MOTOmed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即综合治疗组(头穴丛刺、MOTOreed结合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和ADL等进行康复评定,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组、MOTOmed结合康复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对改善和提高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与先进性。  相似文献   

4.
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干预方面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0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组(干预组)与认知训练组(对照组)。干预组30例,采用毫针针刺于氏头针分区的额区及左侧颞区,同时进行认知训练;对照组30例,只采取认知训练。两组治疗每日1次,每周6天,休息1天,连续观察8周。结果:干预组有效率80.0%,对照组有效率66.7%,两组比较有差异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干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康复训练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客观依据,突显头穴丛刺的实用性及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CFI)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脑卒中后CFI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吡拉西坦口服及一般康复、作业、认知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头穴丛刺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星期后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CFI程度进行评定,同时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晨血测定血浆皮质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及血浆皮质醇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星期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及血浆皮质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P<0.01).结论 头穴丛刺联合认知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CFI程度,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改善作用,改善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萨仁  李长君  蔡海鑫 《陕西中医》2019,(11):1622-1626
目的:分析头穴丛刺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头穴丛刺对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脑内科常规治疗及基础疾病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给予研究组头穴丛刺治疗,以5d为1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时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治疗期间记录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HIF-1α水平变化情况,同时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两个指标分别评价患者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73%)高于对照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AD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血清HIF-1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针刺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头穴丛刺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较常规针刺更利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血清HIF-1α表达降低,且针刺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对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符合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A组为头穴丛刺组20例,B组为神经松动术组21例,C组为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组20例,基础治疗为药物、常规电体针与康复治疗,A组加头穴丛刺,B组加神经松动术,C组加头穴丛刺与神经松动术,根据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神经电生理、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定,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疗法对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功能的影响。结果:13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在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神经电生理差异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在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神经电生理上分别与头穴丛刺组和神经松动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神经松动术以及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均能改善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并且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效果优于单纯的头穴丛刺与神经松动术。  相似文献   

8.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进行常规的平衡功能训练,平衡能力能训练按三级平衡渐进的原则进行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头穴丛刺组针刺取穴采用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顶区、顶前区、枕下区针刺治疗;针康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头穴从刺治疗。各组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量表评定患者平衡功能。结果:各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量表评定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康复组与头穴丛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组、头八挑刺组均与针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能够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安脑丸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五泉穴治疗,试验组给予安脑丸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5 d。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认知功能各个维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脑丸联合针刺五泉穴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调整血压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配合悬吊训练和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4.03±4.65 vs 19.73±4.02,P0.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23例患者采用分层(疾病分期)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63例(急性期18例,急性后期45例)和对照组60例(急性期17例,急性后期43例);两组各期均给予醒脑静20ml静脉滴注,治疗组同时加用针刺疗法。分别观察治疗后两组肢体功能和智能恢复的效果。结果急性期(0~14d):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积分、Brunnstrom偏瘫积分、ADL指数、lovett肌力分级指数等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后期(15d~180d):治疗组治疗后病情、临床症状、Brunnstrom偏瘫积分、lovett肌力分级指数、MMSE积分等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针刺早期干预急性期缺血性中风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同时针刺疗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②针刺能够改善急性后期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针刺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康复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针刺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从270例脑卒中患者中筛选出的7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抗抑郁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盲方法,将治疗组患者加用针刺神庭、本神等抗抑郁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无论HAMD量表、ESS评分及ADL评分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抗抑郁治疗不但有利于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的康复,也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是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将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与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改善情况,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其中治疗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代谢,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回顾了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总结用于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各种针刺、电针、灸法、针药结合疗法。探讨其理论基础及选穴规律,以指导针灸治疗的临床实践,得出针灸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疗效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及心电图检查。结果:针刺治疗组对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及心电图的改善优于针刺对照组。结论:针刺内关,水沟等穴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引发的心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总有效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分别给予针灸治疗与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or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改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赵素萍 《河南中医》2014,(9):1823-182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有效率为92.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明显降低,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恢复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治疗40例外展神经麻痹,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眼球活动范围值。结果:针刺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其中对外伤型最为有效,并且针刺疗法可使麻痹神经肌肉恢复其正常功能。结论:针刺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机理可能为针刺刺激了外展神经及其分支或者刺激了肌肉的肌梭、肌腱等组织,兴奋了神经肌肉兴奋收缩耦联,促进了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针刺风府哑门穴治疗中风后遗症15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雅玲 《山西中医》2006,22(1):33-35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风府、哑门穴配合循经选穴的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152例,15天1疗程,用3~4个疗程。结果:临床痊愈77例,显效51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7%。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肯定,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功能训练对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中风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推拿联合功能训练治疗,按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疗效。结果:痊愈9例(占14.52%),显效28例(占45.16%),有效19例(占30.64%),无效6例(占9.68%),总有效率90.32%。结论:针灸、推拿联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