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论"三体"战略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健康观念“前移”、防治重心“下移”的方针,凸显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优势和方法优势。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实施中医“治未病”的“主体、实体、整体”战略,有利于发挥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完善中医“治未病”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多集中于病与证的关节点上,对于其中的“病”,有考虑为西医的“病”,有认为是中医的“病”,然后再结合中医的“证”,但对中医证的模型成功与否则缺乏确切依据。笔者认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该是现代医学的“病”结合中医的“证”,通过“以方测证”的方式验证中医“证”的成功与否,这在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文章基于知识图谱对中医健康体检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了解中医健康体检热点与趋势,为中医药工作者开展更有效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研究以Citespace作为文献计量工具,CNKI作为文献数据的来源分析。重点研究了在中文知识库中以“中医健康体检”为关键词的文献的检索问题。检索时间跨度设置为2011—2021年。文章利用CiteSpace统计296篇文章,建立作者与机构共现图和关键词共现图,利用横向显示图分析中医健康旅游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结果:2011—2021年中医健康体检的文献检索情况的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13年以前,中医健康体检的研究进展缓慢,认可度低。2016年,中医健康体检的文献数量急剧增加,2019年达到峰值(61个)。对中医健康体检领域中医保健机构的研究较少,相互合作较少,密切合作较少。出现频次排前十的关键词是“中医体质”“体检”“治不生病”“健康管理”“中医体质鉴定”“健康”“中医”“中医证候”“高血压”“老年人”。结论: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医健康体检研究从2013年开始逐渐发展,数量不断攀升,之前一直处于低水平,中医健康体检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研究阶段,个性化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界,一直有人对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持否定态度,认为西医的“病”异化了中医对“证”的思维模式,“病证结合”是中医西化的根源。所以坚持主张“病证分离”。严格地说,“病证结合”实际只是中西医临床思维的一种结合而不是融合,它仅仅是把中西医两种不同的识病方法结合在了一起应用于临床。这种“病证结合”的思维形式在中医临床已极为普遍,并形成一种趋势。笔者以为,“病证结合”模式,是当代中医临床的需要,是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病与证的科学结合,只能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医进步,而不会异化中医。理由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突出中医特色,路在何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几种不同的“中医特色”论,发表对究竟何谓“中医特色”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突出“中医特色”的见解。认为“中医特色”应是不同于西医又优于西医的地方,中西医的主要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属于“生物-社会-心理”综合型医学模式,这即是“中医特色”。在市场经济面前,中医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在“生物-社会-心理”模式上多下功夫,以综合疗法和疗效取胜,以敬业服务创收,真正做到突出“中医特色”,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阐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修订版(以下合而简称“新版国标”)内寓的“病证理法相贯”法则及其逻辑关系,以促使当代中医临床再铸神魂,重新回归中医学术本体及其临床路径。方法 采用中医学、术语学、标准学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及计算机本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方法,通过对标准的源起,标准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溯源,“病”“证”“理”“法”等概念的梳理,以及“治病求本”“辨病本、守病机”等相关学术理念的剖析,并借助于“中医国家标准应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标准平台”),呈现新版国标“病证理法相贯”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 新版国标界定了中医“病”“证”“理”“法”等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治病求本,病证相贯,理法相契,方药以贯”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将之作为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规范的“根”与“魂”,贯穿于中医国家标准修订的全过程,并将“病证理法相贯”理念与法则纳入了新版国标的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结论 新版国标内寓“病证理法相贯”的诊疗法则,可通过标准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及应用,并能够引领中医临床按照自身的学术与临床轨迹开展医疗活动,规范其医疗行为。  相似文献   

7.
郑敏麟 《中医药学刊》2004,22(7):1235-1237
中医藏象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众所周知,“五藏”绝不等同于西医的心、肺、肝、脾、肾。多年来,对中西医结合的藏象实质展开深入研究的各位先驱所取得的成绩,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揭开中医藏象实质的面纱。综合中医藏象的现代研究的成果和相关细胞生物学的新近进展。提出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认为中医藏象的实质在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五藏”其实是细胞的“五脏”,细胞的“五脏”是细胞的五个不同功能系统,可以落实为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即线粒体——中医之“脾”,染色体——中医之“肾”,配体一受体一信号转导系统——中医之“肝”,细胞膜——中医之“肺”,离子通道——中医之“心”。因此,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实质上是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学说,从它着手,中医理论可以和现代医学的最前沿的细胞生物学甚至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从而使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本文上篇介绍“五藏”与5个亚细胞结构的对应关系,下篇用这5个亚细胞结构说明“五藏”之间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相似文献   

8.
SARS的启示,综合医院中医的无奈、边缘化、不对等以及中医被动参加SARS治疗工作,说明在综合医院“中西医并重”的“高位截瘫”,因此,提高综合医院中医学术水平,贯彻“中西医并重”政策方针,设立中医业务院长,提高综合医院中医管理水平,以加快中医现代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建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医问题,虽然各省市建立了中医管理机构,但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西医并重”处于空白状态,即所谓“高位截瘫”。综合医院中医工作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可由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针灸科组成,其名称可改称综合医院中医部。我们认为,目前,中医现代化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是:一、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建设,中医科改称中医部,设分管中医业务院长,使“中西医并重”政策,在综合医院得到贯彻,重视中医工作,不仅仅是疾病医疗和健康保健,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国民经济及中医药产业化。二、引进“中关村”模式,建立中医药科技园区,是促进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前述两条,是目前中医现代化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是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述亚健康的概念与范畴及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与范畴的基础上,论述了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开展亚健康的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及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郑敏麟 《中医药学刊》2004,22(6):1068-1070
中医的藏象学说用现代医学理论来看总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似是而非。中医的藏象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众所周知,“五藏”绝不等同于西医的心、肺、肝、脾、肾。多年来,对中西医结合的藏象实质展开深入研究的各位先驱所取得的成绩.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揭开中医藏象实质的面纱。综合中医藏象的现代研究的成果和相关细胞生物学的新近进展,提出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认为中医藏象的实质在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五藏”其实是细胞的“五脏”,细胞的“五脏”是细胞的五个不同功能系统,可以落实为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即线粒体——中医之“脾”,染色体——中医之“肾”,配体一受体一信号转导系统——中医之“肝”,细胞膜——中医之“肺”,离子通道——中医之“心”。因此,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实质上是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学说,从它着手,中医理论可以和现代医学的最前沿的细胞生物学甚至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从而使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上篇介绍“五藏”与五个亚细胞结构的对应关系.下篇用这五个亚细胞结构说明“五藏”之间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和”是中医的永恒追求和归宿。中医讲求和,而如何“致中和”,“冲气以为和”业已明确思维模式和途径,并奠定了中医学“和”观念及动态观的基础。万物以气相连,“冲气”描述了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和谐。达到这一状态,中医阐述了精气互化、阴阳对立互用、五行生克制化胜复法则以及“三才”相互联系的方法论,明确中医气思维以及人的运动性和物质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指导生理、病理和临床诊治。总结出了中医的“冲气”思维及达到“和“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医药报刊出了于友华“中医技术发展缓慢的反思”与“福建中医学院筹建纯中医诊疗中心”,对于中医现代化无疑是一种促进,福建省人民医院作为综合医院创建纯中医诊疗中心,更让人重视。与时俱进,在中医现代化领域出现的多种模式,我们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心态去看待。中医学术、中医技术,发展中医技术确实已到了时不我待的关键时期,中医理论学术与医疗技术的创新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古典医籍论“肺”解剖生理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敏  赵志冬  章正祥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00-1801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的交换是在肺进行的。中医也认为肺是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机能是统全身之气。从中医对“肺”的功能认识上来看,确系以“肺”代表整个呼吸系统的功能,然而,从中医对“肺”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的描述上来看,中医之“肺”,实际上就是指现代解剖学的肺脏器官而言。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中医认为肺为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功能是统帅全身之气,中医的“肺”更代表呼吸系统。本文从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中摘录了较多对肺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的论述,结合现代人体解剖及生理所见,两者基本相符,从而认为中医所论之“肺”,即指现代解剖所见之“肺”。当然,中医所谓之“肺”较之现代解剖所见的“肺”器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几乎代表了整个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相似文献   

14.
中医,唯中国有,历史几千年,几千年一直“流落”民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未能进入医院、学校。少数中医诊所均为私人所办,行医人员属“祖传”或“拜师学艺”收徒培养。后来,毛主席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西医要学习中医”、“中医要学习西医”,才逐步从民间收集中医人才,在医院建立中医科,学校开设中医课,后来由国家建立专门的中医学校、学院,开设中医院,自下而上建立中医研究机构,这样搞了近四十年,中医才踏入“前科学”的台阶,道路甚难啊!迄今为止,在医疗或教学部门也还有人不理解、不重视、看不起中医,说什么“草根…  相似文献   

15.
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导,汲取国内外复合型人才培养经验,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刘敏如班”。以“四联格局”模式为基础,通过“五位一体”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中医妇科复合型人才模式改革与实践,走出“刘敏如班”中医妇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道路,为中医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16.
《感悟中医》中举了许多中医在国外因神奇疗效而受到特别欢迎和赞美的事例。国外对中医的热衷者越来越众,研发应用也愈加广泛。然而在国内,中医的遭遇却不佳。有人轻视,甚至有人提出“弃医存药”、“告别中医中药”;中医队伍中也有人信心动摇,踌躇不前。中医需要“雄起”!此时更应该宣传中医,宣传中医人。《感悟中医》应时而出,乃一大好事,一大喜事。其新版,内容更加丰富,特色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17.
无“气”不成病,无“气”不成医。气行则血行,气血湿炎虚五证及阴阳五行之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气象和天气预报,以人为本和以气为本,“天时,地利,人和”全面的概括了“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厚积薄发之中,具有人文素质和科学内涵以及医疗保健的专业理论。整体观和辨证施治是其特点,阴阳五行,气血湿炎虚五证以及四诊八纲和“治未病”理论构成中医的理论框架。精神和物质,中医更重视“气化”在生命中的作用,“以气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内涵,“天人合一”是以气为本的外延和整体观。“天人合一”,“以气为本”,“心脑合一”,“精气神一体”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技术。在中医特色的传承问题上,是经验的传承和创新,经典中医理论信息化,临床诊疗技术现代化是中医进步和创新的必由之路,舍此无第二条道路。在创新问题上,一是古典理论的现代表述,二是“四诊八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大医精诚是中医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中医服务的公益性质和理念;经济上坚持“简便验廉”,学术研究中坚持高科技含量和中医特色;大医精诚,“诚”,一方面是强调服务性,更重要的是非商业化理念和奉献精神,“诚”具有“大慈大悲”和“普渡众生”的佛教理念。量力而行和用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健康回报,是“新医改”及临床医疗追求的价值观,这同样是中医特色。中医特色除体现其固有医疗保健的专业特色外,中华人文理念的传承是其本色。这应该被认为是医学的专业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功能。劳心者治人,中医历来强调意识形态,对生命的积极作用和负面致病因素,“气”的负面作用和多样性及致病性,成为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内涵和临床病因。人文医学,管理医学和生物医学构成中医现代理论的主体,既体现中医特色又体现医疗模式新概念。整体观/天人合一/宏观、辨证观/辨证施治/循证医学、现代观臌观/中西医并重。三观并重是发展和拓展中医特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医临床大家邓铁涛教授指出:“辨证论是什么?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吾师朱良春教授云:所谓中医特色,包括“整体观念”;“审证求因”与“辨证论治”;“治疗法”与“方剂配伍”等精彩内容,笔围绕“特色”撰写朱师系列经验37篇(未完),包括治疗寝汗的经验,例证中医诊疗技术,民间经验的丰富多彩,意在借此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继承观,不断提高中医自身的学术水平,求实精神,在中医走向世界的历史使面前,充分认识“以西代中”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9.
中医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至今余波未平。如何看待前人传下的这门学问,在当今“接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发展它的关键问题。1谬者正之——中医的“哲学”、“科学”哲学上的误解,具体地说是把西方哲学机械地套用到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上,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都把中医的五行理论解释为“朴素的唯物论”,把阴阳理论解释为“朴素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灵魂,“慎独”“执两用中”“过犹不及”“时中”都是中庸思想的重要内容,一直影响着中医学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医诊断学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庸思想在中医诊断教学过程中多有体现,尤其是在中医治法方面,其中“中和观”与儒家中庸之道相辅相成。文章通过查阅书籍文献,挖掘中医诊断学中医治法方面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以期能够对中医诊断教学和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