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毒性中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连杰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32-1332
医疗用毒性中药(简称毒药)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它具有作用迅速、功强力专、作用广泛、难以驾驭之特点。用之得当,立起沉疴;用之不当,立可杀人。因此,我们在使用毒性中药时一定要注意。  相似文献   

2.
浅议山豆根的毒性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浅议山豆根的毒性反应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226100)朱建琴【关键词】山豆根毒性反应临床应用《本草经疏》中有“山豆根为解毒清热之上药”的记载,该药若用之得当,疗效卓著,能治疗许多危难病症。然而,由于该药有毒,用之不当,极易发生中毒反应,笔者在临床经常...  相似文献   

3.
抗癌药常见毒性反应及中医治疗董康河南省新野县中医院(473500)王德奎河南南阳市肿瘤医院(473000)抗癌药常见毒性反应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治疗时应根据其反应的不同症状,进行辨证处理,或先而用之,以预防毒性反应的发生。1局部反应及治疗11...  相似文献   

4.
毒性是中药的药性之一,用之得当则事半功倍,用之不当或病重命殒。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毒性中药的运用常根据病因、病机、病势缓急、病情轻重、药性和患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临床应慎重地选择毒性中药,合理选用毒性中药的种类、炮制品、剂量、配伍、剂型、煎煮法和调护,以期降低中药毒性,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川乌系采用产于四川、陕西等地栽培的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nCarmichailiDebx的干燥块根,近代研究证明乌头中含有6种主要生物碱,其中乌头碱毒性极强,2.5mg即可致死。因品种采集时间、炮制煎者时间不同,毒性差别很大。不同地区的附子(川乌的子根加工品称、为附子)毒性测定也可相差8倍之多。川乌炮制方法很多,有古代的炮、偎、烧成灰,用童子便浸及甘草黑豆煮等法来降低毒性,而现代科学用生川乌经浸泡,再经过高温处理,乌头碱被水解成毒性极弱的苯甲酸乌头胺及乌头胺,达到安全供内服。而川乌的炮制,有人认为可改为热压法或烘干…  相似文献   

6.
《养生月刊》2004,25(10):949-949
去年夏天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一场二恶英恐慌,至今人们还心有余悸,大有谈“虎”色变之感。其原因是由于二恶英不仅是一种为氰化物毒性130倍、砒霜毒性900倍的“世纪之毒”,并且还有极强的致癌性、生殖毒性、内分泌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同时化学稳定性强,一旦随被污染的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在中药炮制学上强调“相畏”与“相杀”,即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制成姜半夏;防风能解砒霜毒,绿豆能减轻巴豆毒性等。所谓“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笔者积数年学习与工作经验浅析如下。1.如药的成份极其复杂,有效成份和有毒成份同时存在,故以一些药物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应用,使有毒成份消除减少,这也属于“相畏”、“相杀”配伍。即李时珍云“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2.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药因配伍不同,也…  相似文献   

8.
诊余随笔     
一、毒性药物的运用《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这是古人运用毒性药物治病的经验总结.笔者在这一经典理论的指导下,以毒性药物治疗风湿痹痛症,颇为得力.其法于祛风散寒除湿方剂中,重用川乌、草乌、马前子等毒性药品,一般症用川、草乌二、三钱(重者用四、五钱),马前子二、三分(用薏仁一两合炒至微黄,去马前子,仅用薏仁入煎剂).于连服三剂后,即改服甘淡渗利之剂.如茯苓、泽泻、薏仁、冬瓜仁、通草、丝瓜络之类,以渗利前药毒性.服甘淡渗利之剂二、三剂后,再服前药.如此轮换服用,既可发挥毒性药物之作用,又能防止毒性蓄积,效果甚佳.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之意.  相似文献   

9.
傣药是傣族人民通过长期实践应用总结的结晶,它以“四塔”、“五蕴”为理论基础,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相合延用至今,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其有毒药材,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而引起人体功能失凋,疾病进一步恶化,甚至死亡。多数药材在习用中未见明显的毒性作用,但未进行过科学、规范的毒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看中药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晶 《江西中医药》1998,29(3):40-40
对中药的毒性,长期以来认识不一。而从现行本草著作及中药学教材看,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多倾向于有毒药物应用不当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因此,对有毒中药均标出其毒性之大小,如砒石、升药、轻粉等标大毒,瓜蒂、朱砂、附子标有毒,桃仁、鸦胆子、吴茱萸等标有小毒。而未标明的大概就属“无毒”之品。然观《本草纲目》误药与中毒案例10余则,可见所谓“毒药”,其涵义绝非仅此,今择其中数则以析之,供同道参考。互有毒之“毒”所谓有毒之“毒”即指本草著作中明确标明“有毒”之药,服用导致中毒。如《本草纲目》卷九丹砂条引发明时珍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