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伤寒论》六经病证的辨治中,当某些疾病的病机与脉证不相一致时,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常采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反治法,以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之。笔者观结合《伤寒论》有关条文,就其反治法的应用浅谈如次:1热因热用用于阴寒内盛、虚阳外浮,或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证。如317条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癌,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又如388条云:“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  相似文献   

2.
浅谈阴阳毒     
贾晓林  胡正刚 《新中医》2007,39(7):95-96
阴阳毒出自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诸医家多认为,阴阳毒为感受疫毒,侵入血分的病证。其中阳毒因热壅于上,以面赤斑斑如锦  相似文献   

3.
真寒假热证是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证侯,实际是虚阳浮越证,古代亦有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者。其产生机理是由于久病而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或格越于外,是病情发展到寒极的时候,出现一些与寒证病理本质相反的“假热”症状与体征。其临床表现既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一派真寒之象,又有面赤、身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  相似文献   

4.
13.破阴回阳止利法“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上二条症状虽有不同,但其本质都是阳气大衰,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于外的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较四逆汤证更为危笃,唯姜、附量大,取大辛大热之剂,速破在  相似文献   

5.
引火归元法渊源于《内经》,发展于历代诸家,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其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对此问题作一探讨。1 奠基火不归元学说《伤寒论》少阴篇以较多的篇幅和条文论述了少阴寒化、热化所致的火不归元病。如317条(以下条序均以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编著的《伤寒论译释》为准)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为阴盛格阳,即阴逼阳离型火不归元(水寒  相似文献   

6.
有问必答     
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郑屯黄玉彬问: 为什么“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 答:“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是《古今名医方论》中吴琨评“当归补血汤”的一句名言。当归补血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是“治男妇血虚似白虎证,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则微”(《医宗金鉴》1985年7月第2版总734页)之证的方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它道出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  相似文献   

7.
二论痉病《金匮》论痉病共有十二条:前九条论痉病之病脉证治,其中论脉如“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暴腹胀大者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此论痉病脉证,由于外伤风邪致痉,“其脉如蛇”,表现“直上下行”,系描述弦脉的形态。因痉病强直,脉多弦劲。在弦脉上细察是紧弦、是伏弦,还是  相似文献   

8.
反治法 ,简而言之 ,是一种反常的治法。就是顺从于疾病的某些证候而治的 ,不同于一般治法的治疗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从者反治”之记载 ,并且提出了“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之原则。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把反治法的内容进一步充实 ,从理、法、方、药的角度确立了其存在体系。笔者不揣浅陋 ,就《伤寒论》反治法的应用 ,举述如下。1 热因热用法“少阴病 ,下利清谷 ,里寒外热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 ,……通脉四逆汤主之”。 (宋本第317条 ,余同 )这是由于病情危重 ,阳气大衰 ,阴…  相似文献   

9.
<正>此诸论,乃皆言寒痢之当温也。如所云手足厥逆,恶寒腹痛,脉微欲绝,下痢清谷之类,此固阴寒之甚者也。其于疑似之间,则犹有真辩:凡伤寒下痢由热邪者,必有烦躁大热,酷欲冷水等证,亦必有洪滑强盛数实等脉,如果表里俱热,方可作火证论治。若其脉虽数而无力,外虽身热而不恶热,内虽渴而不喜冷,此其内本不  相似文献   

10.
李同宪  郑炜  姚春丽 《河北中医》2001,23(10):791-792
霍乱为一种暴发性肠胃病 ,因骤然吐泻 ,顷刻间有挥霍撩乱之状 ,故名霍乱。根据其所述的症状及临床表现不仅包括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 ,且包括具有类似于霍乱临床表现的胃肠道疾病。1 《伤寒论》中“霍乱”诊治条文[1]317条 :少阴病 ,下利清谷 ,里寒外热 ,手足逆 ,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 ,或干呕 ,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385条 :恶寒 ,脉微而复利 ,利止 ,亡血也 ,四逆加人参汤主之。388条 :吐利 ,汗出 ,发热 ,恶寒 ,四肢拘急 ,手足逆冷者 ,四逆汤主之。389条 :既吐且利 ,小便复利而大汗出 ,下利清谷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