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潘锦艳 《新中医》2021,53(11):159-161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6例。对照组给予光疗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颗粒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退黄时间、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4.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5 d、7 d,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各时间点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退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对照组为1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能快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退黄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
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茵栀黄颗粒+蓝光照射+补液+能量合剂;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补液+能量合剂,观察两组皮肤黄疸及胆红素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胆红素下降程度及黄疸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满意且相对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冯丹平  程申 《新中医》2016,48(10):130-132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内服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12例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6例。2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再予茵栀黄颗粒内服配合按摩治疗,连续治疗7天。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的变化、黄疸消退及胎便转黄时间。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对照组75.0%,观察组8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内服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能有效改善患儿症状,促进黄疸消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联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2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与对照组20例。实验组给予蓝光、茵栀黄颗粒联合治疗;对照组单一给予蓝光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新生儿采用蓝光、茵栀黄颗粒联合治疗病理性黄疸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单一蓝光治疗病理性黄疸总有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蓝光、茵栀黄颗粒联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比单一蓝光治疗方法更优,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徐建根 《新中医》2015,47(4):191-193
目的:观察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69例,治疗组采用蓝光照射和内服茵栀黄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照射。利用经皮胆红素检测仪检测胆红素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0例患儿中,轻度黄疸35例,中度黄疸75例,重度黄疸40例。感染因素、围产因素致病理性黄疸均以中度胆红素升高为主。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陈团营  黄可丹  董志巧 《河南中医》2012,32(9):1152-1153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光疗,肝酶诱导剂等一般退黄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茵栀黄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5 d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茵栀黄白汤防治新生儿黄疸123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春莲  曹树军 《中医杂志》2000,41(2):102-103
为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中药治疗方法,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即开始口服茵栀黄白汤,每日3次,每次10ml,同时每天测经皮胆红素(TCB)。结果:观察组新生儿TCB平均数上升缓慢,下降快,第7天即降到正常值(P<0.05);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茵栀黄白汤可明显减轻新生儿黄疸,降低病理性黄疸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与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方法: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2例,两组均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加用茵栀黄颗粒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8.39%,对照组7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加快退黄速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茵栀黄颗粒口服联合蓝光治疗对新生儿黄疸肝功能、胆红素水平及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蓝光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胆红素水平、炎症反应水平及治疗后脑功能损伤情况和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脑功能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患儿通过茵栀黄颗粒口服联合蓝光治疗对改善肝功能、调节胆红素水平和炎症反应、改善脑功能有积极意义,整体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2月间在本院出生并接受治疗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7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入组患儿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0例;接受茵栀黄颗粒治疗的观察组38例,持续治疗7 d。治疗7 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浓度、黄疸消退时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TBA、TBIL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可提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优化血清黄疸相关指标,且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三联活菌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胆红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共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2.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有3例患儿、对照组有4例患儿出现轻度的皮疹,患儿停止蓝光治疗之后则皮疹缓解,未见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着显著的疗效,并能够显示降低患儿体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其疗效明确、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小儿黄疸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铁、铜、锌离子的水平、黄疸消退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86/86)和80.2%(69/86),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疗效为"显效"的患儿比例分别为80.2%(69/86)和52.3%(45/86),观察组中疗效为"显效"的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患儿中,有28例在治疗期间出现了轻度腹泻症状,占32.6%,主要表现为多次少量稀便或稀水样便,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两组均未发现其他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儿的血清铁、铜、锌离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更好,能够更加显著地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加快黄疸的消退,纠正微量元素代谢紊乱,降低血清微量元素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6例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光疗等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9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平均胆红素下降值、平均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可加快患儿胆红素下降,促进黄疸消退,疗效优异,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光疗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6例在光疗、补液等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静脉注射茵栀黄,对照组52例仅应用光疗、补液等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且日均胆红素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茵栀黄联合光疗治疗母乳性黄疸能缩短光疗时间和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茵栀黄口服液对湿热郁蒸型胎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从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90例,其中单纯光疗组30例(A组)使用蓝光毯治疗,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30例(B组),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30例(C组),疗程为5d。治疗结束后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并做出疗效判断。结果:治疗5d后三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与单纯光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案治疗第3d及第5d较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浓度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大便次数高于其他两组,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有25.1%的患儿每天大便次数超过5次,该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皮疹的发生率高于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P<0.05),但是和单纯光疗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湿热郁蒸型胎黄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仙丹升血颗粒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的药效学研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强的松组,采用免疫法腹腔射外源性抗血清建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分别运用仙丹升血颗粒、强的松治疗,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巨核细胞、脏器指数及脾脏病理学改变、出凝血试验。结果:仙丹升血颗粒能有效升高造模后小鼠血小板计数(P〈0.01);使脾脏巨核细胞数、骨髓巨核细胞数恢复正常(P〈0.05);高、低剂量组和强的松治疗组胸腺、肾上腺指数较模型组有明显升高(P〈0.05),脾脏指数有明显下降(P〈0.01),强的松组和大剂量组巨噬细胞和生发中心的凋亡小体数明显减少(P〈0.05);大剂量组和强的松组治疗小鼠出血时间有明显缩短(P〈0.01),且出血重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仙丹升血颗粒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中化湿颗粒治疗功能性腹泻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3例给予健中化湿颗粒口服,对照组87例给予蒙脱石散、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口服,观察治疗2个疗程(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7%,对照组8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中化湿颗粒治疗功能性腹泻脾气虚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对轻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5月-2013年8月的84例轻度ICP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20mL口服,3次/d,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0.5g口服,2次/d;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0.5g口服,2次/d。两组均以10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症状、血清总胆汁酸(TBA)、甘胆酸(C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孕妇治疗后瘙痒评分、TBA、CG、TBIL、DBIL、ALT、AST 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瘙痒评分、TBA、CG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TBIL、DBIL、ALT、AST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轻度ICP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胆红素水平改善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发现,观察组患儿显效率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患儿有效率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05);治疗前,两组胆红素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05),两组患儿治疗第5d,胆红素水平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明茵栀黄口服液与常规治疗配合应用,可加速胆红素排泄,迅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但对总体有效率改善情况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儿童回春颗粒治疗幼儿急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幼儿急疹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小儿氨酚黄那敏治疗,观察组给予儿童回春颗粒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患儿体温热峰值、持续发热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80.0%;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热峰温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回春颗粒治疗幼儿急疹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