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桂枝茯苓丸中单味药实验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桂枝茯苓丸 (GFW )是中医学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代表性方剂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大量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复发及加剧的各个阶段 ,“瘀血”是其中最基本的病理产物之一。有报道桂枝茯苓丸有增强免疫和免疫调节作用[1 ,2 ] ,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要想澄清该方的作用机理 ,除总体研究外 ,单味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 ,研究方剂是综合过程 ,而研究单味药则是分析过程[3] 。许多学者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将GFW中各单味药实验免疫学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桂枝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骆和生发现桂枝浸膏有抗…  相似文献   

2.
桂枝茯苓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症散结、清热解毒、利水渗湿之功。本方最初为妇人而设,但近年来,临床上用于诸多病症,均取得一定效果。笔者就近几年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用于...  相似文献   

3.
赵进喜 《新中医》1992,24(10):45-45
桂枝茯苓丸方出《金匮要略》,原治妇人宿有肿病、妊娠漏下不止。方中桃仁、芍药、丹皮活血消症,桂枝通阳行瘀,茯苓利湿行瘀,共成行瘀消症之用,组方良有深意。笔者将本方推广运用于内、外科疾病的治疗,每获佳效。此谨举验案数则,愿公诸同道。  相似文献   

4.
桂枝茯苓丸记载于《金匮要略》,当今临床在内科、外科、妇科以及肿瘤科等临床各大科室应用广泛。经药理实验研究证实,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炎、镇静、改善血液粘稠度、抗癌等作用。临床辩证中确诊为血瘀引发病症患者采用桂枝茯苓丸治疗效果较满意,通过对此药的药理机制以及在临床各方面的作用进行阐述,为今后其在临床的使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贵娥  谢鸣 《中医药学刊》2005,23(6):1123-1124
仲景桂枝茯苓丸功专活血化瘀,缓消瘕块。兼有清热凉血,理气利水之功用,为历代治疗妇产科疾病的要方。近年来,该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科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笔者不揣浅陋,结合个人临床实践体会,就桂枝茯苓丸的制方原理及临床应用,略抒己见,谨祈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6.
仲景桂枝茯苓丸功专活血化瘀,缓消癥块,兼有清热凉血,理气利水之功用,为历代治疗妇产科疾病的要方.近年来,该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科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笔者不揣浅陋,结合个人临床实践体会,就桂枝茯苓丸的制方原理及临床应用,略抒己见,谨祈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7.
桂枝茯苓丸始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篇,为治疗癥病合并妊娠胎漏下血而设。自汉末以来,通过历代医家对本方的不断发挥,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经、妊、胎、产及妇科杂病诸多领域,但对男性病证的治疗尚不多见。笔者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天花粉、冬葵子、泽兰,随证化裁治疗前  相似文献   

8.
桂枝茯苓丸抗肿瘤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茯苓丸具有比较明确的抗肿瘤作用,它通过对肿瘤的直接杀伤及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两个途径来实现,又以后者为主要途径。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桂枝茯苓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免疫,改善机体免疫紊乱状态,抑制T淋巴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使T细胞有效的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实现。而该方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正常与否。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学习《内经》重新认识桂枝茯苓丸,从《内经》原文、现代临床应用方面综合归纳这张经方,深刻体会此方的指导意义,认识此方的扩展应用。  相似文献   

10.
桂枝茯苓丸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为先师张仲景治疗妇人妊娠病之第一要方,临床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现举三则医案以示之:1 阴吹 张某,28岁,已婚。1998年12月10日初诊。自述阴道中时有气出,如转矢气,不能自控。1日5-7次,已月余。细究病因,患者系产后与家人发生口角、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中药贝齿炮制前后及水煎液中碳酸钙、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皂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脂肪酸和挥发油化合物以及其他7方面入手对酸枣仁近年来国内外化学成分研究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酸枣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藤茶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应用的保健茶和中草药,在民间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感冒发热、湿热黄疸、目赤肿痛、痈肿疮疖等症。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Scifinder等数据库,系统调研相关文献资料,对中药藤茶的化学成分、抗感染作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藤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藤茶中主要含黄酮类、甾体类、萜类、多酚、多糖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等抗感染生物活性,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等多种途径达到抑制病原微生物及其引起的病变,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和归纳法研究现有文献,就藏药土木香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其在藏药方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有轻度兴奋心脏、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脑血栓、月经不调、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结节性红斑等疾病。到目前为止,从红花中先后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有黄酮类、聚炔类、生物碱类、醌式查尔酮类、木脂素类、亚精胺类、烷基二醇类、有机酸类、甾族类、甾醇类等。由于红花成分的多样性和药理作用的广泛性,以及物美价廉的特性,从本世纪初对红花的成分和药理药效的研究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对红花近年来国内外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于对该药材资源进行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化学成分分析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洪筱坤  王智华  李琴韵  邹云  朱丽玢 《中成药》2000,22(1):80-100,85
本文对中成药化学成分的分析测试作了百年回顾。收录了相关著作五部,以 十年来参考文献728篇。其中包括金属元素分析32篇,TLC成分鉴别57篇,含量测定方法中采用TLCS的213篇,HPLC法212篇,63篇,分光光度法139篇,其它方法12篇,所测成分计有134种。本文对这些分析方法和技术作了评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药物时间-浓度、浓度-效应、时间-效应三者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PK/PD研究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中药成分复杂,其药效物质基础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将PK/PD结合模型应用于中药研究,有利于阐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对中药及其制剂的开发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近年来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单体成分及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中的应用,为今后中药化学成分PK/PD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医理论的特殊性是导致中药药效成分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晰的关键原因。中药指纹图谱为中药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并协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中药血清药理学一起推动中医药学向中药成分明确化、作用机制清晰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鹰嘴豆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鹰嘴豆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对鹰嘴豆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为今后进行鹰嘴豆化学成分的研究及活性成分的发现提供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鹰嘴豆含有多种营养素及人体必需物质如葡聚糖、蔗糖和鹰嘴豆糖以及阿糖配葡聚糖,胆碱磷脂,各类维生素、氨基酸以及泛酸和植酸,并含有各类微量元素如磷、钙、铁、锌等,以及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其目前研究较多的具有活性的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异黄酮等,其中目前已经获得的三萜皂苷类主要有大豆精醇A,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大豆皂苷Bb以及胡萝卜苷等,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鹰嘴豆芽素A、芒柄花素、染料木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红车轴草苷、印度黄檀苷。这些三萜皂苷及异黄酮组分具有调节血糖、降低血脂等诸多药理作用。另外,鹰嘴豆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还具有降胆固醇、抑制CaCo-2细胞、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等作用。鹰嘴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含有的各类物质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对于不同的疾病也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随着鹰嘴豆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发现其中更多的化学成分,并且其中活性成分也将逐渐的被筛选出来,将大大扩展鹰嘴豆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水菖蒲Acorus calamus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开窍,化痰,健胃,益智等功效。其化学成分研究近几年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作者在前人综述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水菖蒲化学成分近10年的文献报道,对水菖蒲化学成分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系统的综述了水菖蒲中近10年来分离鉴定出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水菖蒲中化学成分类别较多,包括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甾类及生物碱类等活性成分,其中以单萜及倍半萜成分居多,且研究部位多集中于水菖蒲的挥发油上。本文对水菖蒲近10年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旨在为水菖蒲化学成分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