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Gong WJ  Zhang T  Sun XT 《中国针灸》2011,31(5):421-423
目的:观察留针与否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探讨留针的意义.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26例,随机分为留针组13例,不留针组13例.针刺左侧足三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足三里远端1cm处胫前动脉针刺前、"得气"后即刻及得气后1 min、2 min、3 min、4 min和5 min各项血流参数;比较两组运针"得气"后各时间点与针刺前比较血流参数差值间的差异.结果:留针组与不留针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Vmax)和平均流速(Vm)在运针得气后即刻、1 min、2 min、3 min、4 min和5 min时分别与针刺前比较,各时间点与针刺前比较的差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对局部的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无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Luo LP  Shen ZY  Yu P 《中国针灸》2011,31(11):993-997
目的:探讨留针与不留针对健康人心脏自主神经的生理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留针组和非留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直刺内关、间使,留针组留针20 min,非留针组不留针.观察两组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即R-R间期、低频峰(LF)、高频峰(HF)、交感-迷走比值(LF/HF).结果:与针刺前比较,留针组R-R间期在留针过程中和取针后均明显升高,尤以留针过程升高最明显(均P<0.01);非留针组取针后5 min、10 min亦明显升高(P<0.01,P<0.05),随后立即恢复到针刺前水平;在10 min时,留针组较非留针组升高明显(P<0.05).与针刺前比较,两组在5 min时HF值明显升高、LF/HF显著降低(P<0.01,P<0.05),而LF值无明显变化.结论:刺激内关、间使留针和不留针均能引起健康人心迷走神经短暂兴奋,然后针刺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而心交感神经活动无明显变化.留针和不留针均可减慢心率,留针减慢心率的作用时间长于不留针.  相似文献   

3.
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治疗失眠症: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在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与常规针刺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131例患者随机分为安眠穴组(68例)与常规针刺组(63例).安眠穴组取安眠穴,刺入得气后,采用滞针术,即轻轻单向搓转针体2~3转,待针体紧涩有“滞针”感,用示指轻抵针尾固定针身,拇指由下向上轻轻刮动针柄,留针30 min.常规针刺组取三阴交、神门、百会穴,施行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后,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常规针刺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改善及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安眠穴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且对以上各项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P<0.05).安眠穴组总有效率为91.2%(62/68),常规针刺组为74.6%(47/63),安眠穴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治疗失眠症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4.
留针时间对肾阳虚家兔皮质醇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留针时间长短与肾阳虚证的疗效关系。方法:将31只家兔随机分成A.空白对照组;B.模型空白对照组;C.留针时间15min组;D.留针时间30min组;E.留针时间40min组。分组后,除A组外,各组动物于每天上午在腹部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25mg/kg,连续注射7天。从第11天开始,A、B组只给予正常饲养,C、D、E除给予正常饲养外,按不同的留针时间要求分别给予针刺治疗观察,连续针刺10次。各组家兔分别在造模前(注射氢化可的松前)、造模后(注射氢化可的松后)及治疗10次后3次采血,每次均取清晨空腹血1ml用于检测皮质醇。结果:(1)留针时间15min组皮质醇显著高于留针时间40min组(P<0.05);留针时间15min组与留针时间30min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而留针30min组与留针40min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各组家兔生命质量积分比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与针刺组(15,30及40min)(P<0.05),模型组与针刺组比较,(P<0.05);而留针15min与30min组及40min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适当地缩短留针时间可以提高针刺治疗肾阳虚证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龙虎交战和平补平泻两种针法对急性胃脘痛的临床止痛疗效及疗效与作用时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急性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龙虎交战针法)与对照组(平补平泻针法)各30例。两组患者都在疼痛发作时开始针刺。观察针刺前后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针刺前和针刺后5 min、15 min、30 min以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6个时间点的VAS数值,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组内比较,两组从针刺5 min至起针后120 min与针刺前比较,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5 min,两组VA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刺15 min、30 min直至起针后120min,两组VAS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即时针刺疗效都可维持至起针后2 h。结论:两种针刺方法对急性胃脘痛都有一定的即时及远期止痛作用,但龙虎交战组较平补平泻组更具优势,留针30 min即可达到最佳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Wang GM  Wen FY  Li LX  Zheng H  Huang YH  Song YQ 《中国针灸》2011,31(10):910-912
目的:通过B超观察针刺肩井穴后胆囊的收缩功能变化,探讨肩井穴与胆囊炎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更佳治疗手段.方法:将临床上已确诊的200例胆囊炎(非结石性)患者列为观察组,根据B超检查分为胆囊扩大者(84例)和胆囊缩小者(116例);100例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针刺右侧肩井穴.通过超声检查,比较针刺前、针刺15 min时及出针后30 min两组受试者的胆囊容积变化.结果:胆囊缩小与胆囊扩大变形的胆囊炎患者胆囊容积在针刺15 min时、出针后30 min分别扩大与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针刺后各时间点与针刺前比较,胆囊收缩变化不明显(均P>0.05);观察组142例伴肩背痛的患者经针刺后,疼痛缓解率为98.6%(140/142).结论:针刺肩井穴能够改善胆囊炎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具有收缩和扩张胆囊的双相调整作用,并能有效缓解肩背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探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法:健康小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即刻组(A组)、留针10 min组(B组)、留针20 min组(C组)、留针30 min组(D组),每组6只.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后,以50℃热水浸鼠尾,分别记录针刺即刻、留针10 min、留针20 min、留针30 mind、鼠甩尾潜伏期,对比鼠尾入水至甩尾出水的时间间隔.结果:A、C两组针刺"后三里"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甩尾痛阈(均P<0.01),而B、D两组针刺"后三里"对小鼠的甩尾痛阈提高不显著(均P>0.05).留针30 min内针刺镇痛效应呈波浪形曲线,留针20 min小鼠甩尾潜伏期达到最大值,即针刺达到最大镇痛效果.结论:手针镇痛的留针时间以20 min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温针灸为主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42例)、针刺组(41例)、西药组(42例).温针灸组予针刺配合温针灸治疗,①针刺肾俞、肝俞、秩边,不留针,②关元、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行温针灸,每天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针刺法同温针灸组,只针刺不施灸;西药组口服普适泰片(舍尼通),每次1片,每日2次.分别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及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NIH-CPSI)比较.结果:温针灸组总有效率88.10%,针刺组63.41%,西药组66.67%,温针灸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均P<0.05).温针灸组治疗后NIH-CPSI积分为11.92±7.11,针刺组为16.08±6.83,西药组为15.66±5.88,各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治疗后温针灸组积分较针刺组、西药组下降明显(均P<0.01).结论:温针灸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韩健 《中国针灸》2012,(10):891-894
目的:观察针刺与喷吸沙丁胺醇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即刻平喘效果差异,并比较留针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7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89例)和喷吸组(288例)。所有患者均行吸氧、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时,针刺组立即取鱼际,针尖向掌心方向斜刺20~35mm,得气后留针60min,每5分钟捻转行针1次;喷吸组喷吸沙丁胺醇气雾剂200μg,24h少于8喷。观察急性发作时及针刺组针刺后即刻、留针5min、30min、60min,喷吸组喷吸后5min肺功能指标、中医症状评分变化,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针刺组针刺后即刻与喷吸组喷吸后5min肺功能指标、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喷吸组优于针刺组(均P<0.05);针刺组留针5min与针刺后即刻无明显差异;针刺组留针30min以上指标较针刺即刻明显改善(均P<0.05),与喷吸组疗效相当(均P>0.05);针刺组留针60min与留针30min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鱼际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具有平喘功效,即刻起效快,留针30min达最佳疗效,与喷吸沙丁胺醇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ng J  Chen JX  Zhang ZQ  Liu CS  Pan Y  Zheng J  Yao H 《中国针灸》2011,31(8):697-701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试验方:法,将118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76例)和安慰针对照组(42例),另纳入健康对照组30例.针刺组及安慰针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控制饮食,取腹部(中脘、中极等)及四肢(梁丘、足三里等)相应穴位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后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肌酐、尿素氮、尿酸及不良反应症状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针刺组BMI低于安慰针对照组(P<0.01).代谢指标中针刺组血清总胆固醇、葡萄糖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两组患者余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评分治疗后针刺组饥饿感分值较安慰针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降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BMI,并相应降低其血清总胆固醇及葡萄糖,患者针刺治疗后未出现乏力、厌食及腹泻等不良反应,针刺是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刺激量的捻转手法对健康人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参数的捻转手法对机体皮肤温度的实时影响,探讨针刺手法的量效关系。方法应用在体捻转手法仪对50名健康人的外关穴施行大、中、小刺激量的捻转手法,以中冲穴皮温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实时记录观测与分析。结果(1)不同刺激量捻转手法的皮温在捻针期间明显降低(P<0.01,P<0.05))。(2)不同刺激量捻转手法的皮温均在留针中5min略高于针前水平(P>0.05)。(3)留针10min后,中、小刺激量捻转手法呈现升温效应。中刺激量捻转手法的皮温在留针后5min明显升高(P<0.01),而小刺激量则在起针中5min和后5min升温明显(P<0.05)。大刺激量捻转手法的皮温升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不同刺激量捻转手法的皮温从捻针至留针10min出现了降温和复温两个时相。(2)不同刺激量的捻转手法对健康机体的皮温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12.
温针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比较温针灸与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探讨温针灸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各20例。针灸组穴取大杼、肝俞、肾俞、足三里、阳陵泉等,予温针灸治疗,隔日1次,治疗45次;药物组口服维丁钙片,连续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骨密度(BMD)及雌二醇(E_2)、骨钙素(BGP)和尿钙/尿肌酐比值(Ca/Cr)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针灸组各部位的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P<0.01),药物组治疗后BMD无明显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_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BG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针灸组较药物组降低更明显(P<0.05);针灸组治疗后Ca/Cr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药物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灸组临床控制率为35.0%,药物组为5.0%,针灸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优于口服维丁钙片,有提高激素水平、延缓骨丢失的作用,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0例。火针组以火针点刺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等穴,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每日治疗1次,每2d治疗1次,共治疗3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减轻,肢体运动功能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火针组上肢肌张力低于常规针刺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两组下肢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火针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而常规针刺组为65.0%(26/40),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尤其是改善上肢肌张力和肢体运动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推针手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指过屈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取合谷、后溪、外关。推针手法组42例,针刺得气后施以推针手法,带力向下插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重插轻提,留针30分钟;常规针刺组38例,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和掌指关节活动度为指标,对2组患者治疗30天、6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推针手法组的总有效率81.0%,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57.9%(P〈0.05);推针手法组治疗后痉挛程度和掌指关节活动度变化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推针手法治疗中风后指过屈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钙激活钾(BKCa)通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24只1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手法组和无手法组,每组8只,8只相同周龄的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针刺手法组针刺人迎穴,施用小幅度、120次/min的捻转手法1 min,无手法组进针后不施用手法,留针15 min。采用无创鼠尾测压仪测量血压,利用膜内面向外单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BKCa通道的电流、开放时间及开放概率。[结果]模型组、针刺手法组、无手法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针刺手法组在治疗1、2、3、4周血压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无手法组仅在治疗1周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开放概率和开放时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针刺手法组的开放概率高于模型组(P0.05);无手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0次/min的捻转手法作用于人迎穴可影响BKCa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其降压作用可能与提高BKCa通道的开放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芒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电芒针组,各50例。常规针刺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手三里、尺泽、内关、合谷;电芒针组应用电芒针透刺肩髃与臂臑、手三里与外关,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采用简式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三角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比值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电芒针组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电芒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三段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陈尚杰  李红  张家维 《中国针灸》2006,26(6):421-423
目的:比较三段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到三段针刺组及常规针刺组,各35例。两组均取中平、阳陵泉、患侧肩、肩、肩贞等穴,三段针刺组操作时分步骤进行。结果:三段针刺组有效率为97·15%,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7·10%(P<0·05);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VAS评分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三段针刺法治疗肩周炎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8.
体针耳针并用对胆囊运动功能调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B超监测下,对80例胆囊炎患者的胆囊面积变化和运动功能进行了治疗性实验观察,并与药物对照。结果表明,实验组针刺后脂餐试验较针刺前胆囊平均缩小面积提高,二者相比,无论是试餐30分钟或60分钟,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后胆囊运动功能改善的例数也有显著性增加(P<0.01)。针刺后胆囊炎痊愈74例(92.5%),对照组痊愈9例(32.1%),两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针刺对胆囊运动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35例偏头痛患者,同时设立普通针刺法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了治疗组部分患者(18例)治疗前后血液中5-羟色胺(5-HT)及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的变化情况。治疗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子午流注组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提示子午流注针法对偏头痛患者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  相似文献   

20.
针刺不同穴位对中重度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和多穴治疗中度、重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57人次,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15人次。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VAS读值。结果:针刺后,各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min内,各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针刺止痛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各组P<0.01);两组中度疼痛患者、两组重度疼痛患者针刺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二者的交互效应P>0.05);针刺单穴组的止痛效应不及多穴组(综合指标均P<0.05)。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中度疼痛患者、两组重度疼痛患者针刺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