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中医证候与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780例大肠癌患者,设计临床病例观察表建立原始数据库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门诊和电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访,分析不同中医证候与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80例大肠癌患者中医证候出现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证、气虚证、阴虚证、血虚证、痰湿证、热毒证、气滞证、阳虚证、血瘀证.对48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阴虚证患者生存期短于非阴虚证患者(P<0.05);单纯气虚证患者生存期长于非单纯气虚证患者(P<0.05);单纯脾虚证患者生存期与非单纯脾虚病证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癌阴虚证的患者预后差,单纯气虚证的病例预后相对较好,阴虚证、单纯气虚证可作为大肠癌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总结不同分期的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HIV/AID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收集并分析68例HIV/AIDS患者病例资料。依据《2011年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将HIV感染者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患者中医体质做出评判,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急性期患者(3例)均为单一体质,2例气虚质、1例阳虚质;无症状期(30例)、艾滋病期(35例)兼夹体质居多,按各体质出现频次排列,无症状期前3位依次为:气虚质(12例次)、痰湿质(7例次)、湿热质(7例次),艾滋病期前3位依次为:气虚质(15例次)、阳虚质(8例次)、阴虚质(7例次);气虚质均排在首位;虚性体质组(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特禀质)较实性体质组(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CD4~+T淋巴细胞水平更为低下(P0.01),在无症状期及艾滋病期,气虚质与其他虚性体质(包括阳虚质、阴虚质及特禀质)比较,CD4~+T淋巴细胞更为低下(P0.01)。结论不同中医体质分型的HIV/AIDS患者细胞免疫损伤程度不同,气虚贯穿HIV/AIDS发病的始终,虚性体质尤其气虚体质HIV/AIDS患者细胞免疫损伤更常见。  相似文献   

4.
王瑞 《新中医》2021,53(14):56-59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02例,依据超声心动监测进行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型,具体包括气虚血瘀组、气虚血瘀兼水停组、气虚血瘀兼痰浊组、气虚血瘀兼痰水互结组,并进行患者心功能等级的判断,观察比对不同组患者信息数据结果。结果:心功能Ⅱ级病例占比较多的为气虚血瘀(50.98%)和气血血瘀兼浊痰组(41.18%);心功能Ⅲ级病例占比较多的则为气虚血瘀兼水停(45.10%)和气虚兼痰水互结组(49.02%);从左心房扩大看,气虚血瘀兼痰水互结和气虚血瘀兼水停,明显高于气虚血瘀兼浊痰和气虚血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和左室射血分数≤40%的出现率,心功能Ⅱ级患者均低于心功能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指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55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中医肝癌证候调查表"采集患者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水湿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8种基本证候,比较各证型患者在不同临床分期(Ⅰ、Ⅱ、Ⅲ期)的分布及证候量化积分,并结合聚类分析初步探讨其证候组合规律。结果 55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证候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证380例、气虚证330例、水湿证264例、气滞证250例、实热证236例、阴虚证136例、血虚证与阳虚证各57例。气滞证在Ⅱ、Ⅲ期中分布较Ⅰ期明显减少,水湿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则在Ⅲ期的分布较Ⅰ、Ⅱ期明显增高(P0.01);血瘀证、气虚证、实热证和血虚证在各期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证、水湿证、气虚证和阳虚证的证候量化积分在各临床分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实热证、血虚证和阴虚证的证候量化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血瘀证和气虚证一类,气滞证、水湿证和实热证一类,阳虚证、阴虚证和血虚证一类。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基本证候以血瘀证和气虚证最常见,随着分期进展,气滞证减少,而水湿证、阴虚证和阳虚证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6.
2237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艾滋病(AIDS)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我国AIDS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13家医疗单位2 237例患者,采用现场访谈的形式,根据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总结不同感染途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根据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采用潜变量转移模型分析患者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 AIDS患者有偿供血者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主;性传播者以肝郁气滞、脾肾阳虚为主;静脉吸毒者以脾气虚弱、气阴两虚为主。不同病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气阴两虚证转移最多;AIDS患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脾肾阳虚证转移最多。不同干预手段:中药治疗的HIV感染者中,肝郁气滞、脾气虚弱、气阴两虚向湿热蕴结转移较少,湿热蕴结向肝郁气滞和气阴两虚转移较多;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左右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40%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10%左右比例向脾肾阳虚转移。结论 HIV感染者以脾气虚弱为主,AIDS患者以脾肾阳虚为主;证候演变呈气虚→气虚夹湿、阴虚火热→气阴两虚→阳虚过程。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112-2114
目的:分析益肾桂枝汤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兼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兼阴虚证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外加益肾桂枝汤治疗,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巴氏指数评分(Bathel-Index)、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83.4%与对照组65.0%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Bathel-Index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thel-Index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兼阴虚证患者给予益肾桂枝汤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能使患者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意  贺希 《中医药导报》2010,16(5):39-40
目的:观察慢重肝患者中医证候与病情分期的相关性.方法:以黄疸为病名,湿热脾虚血瘀为基本证型,以湿热证、脾虚证、血瘀证各自中医证候及症状量化表为标准,观察31例患者湿热证候积分、脾虚证候积分、血瘀证候积分及三者总证候积分的差异与慢重肝病情分期的相关性.结果:经多元相关分析,慢重肝中医湿热证候积分与疾病分期之间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候积分与疾病分期之间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重肝早期患者以湿热证候为主,中晚期患者以血瘀、脾虚证候为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Ⅲ、Ⅳ期患者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DNⅢ、Ⅳ期患者共172例,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对7个中医证型与18个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121例DNⅢ期患者中阴虚证99例(81.8%)、气虚证78例(64.5%),51例DNⅣ期患者中阴虚证33例(64.7%)、阳虚证23例(45.1%)、血瘀证36例(70.6%),两期患者中医证型比较,除痰湿证外,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血瘀证和湿浊证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典型相关分析显示,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瘀证、体质指数与痰湿证、餐后2h血糖与阴虚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DNⅢ期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证和阴虚证为主,而Ⅳ期以阴虚证、阳虚证和血瘀证为主,且部分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血清中氧自由基代谢的检测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测定50例ALS患者和43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GSH-Px、SOD活力及MDA含量,同时进行中医辨证。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中医单证中,痰证39例,气虚证35例,血瘀证29例,阴虚证10例,热证10例,各种兼夹证中最常见为气虚痰瘀证;各证型中血清MDA水平均增高,GSH-Px、SOD活力水平均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DA含量在阴虚证、气虚证中较其它证型显著升高,血清GSH-Px、SOD活力在阴虚证、气虚证中较其它证型显著下降。结论:ALS患者中医证型以痰证、气虚证、血瘀证为主。SOD、GSHPx活力和MDA含量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检测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同基因型的关系,并评价艾可清胶囊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效果。方法收集HIV感染35例,艾滋病(AIDS)患者51例,其中HIV感染者服用艾可清胶囊,AIDS患者服用抗病毒西药,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检测所有患者的HLA-B基因型,并进行Karnovsky评分和T淋巴细胞亚群、血常规检测,并对艾可清胶囊疗效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AIDS患者Bw4Bw4基因型的CD4、CD8及Th/Ts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Bw4Bw6基因型的CD4和Th/Ts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亦明显升高(P<0.01)。HIV感染者不同基因型T细胞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可清胶囊效佳组治疗后CD4、Karnovsky评分、体重、白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年龄为影响艾可清胶囊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携带HLA-Bw4Bw4基因型患者免疫功能恢复快于其他基因型,说明人类自身遗传背景可以影响病情进展,并发现艾可清胶囊可能对40岁以下人群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8946例艾滋病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从2004~2009年采用中医药治疗的HIV/AIDS患者8946例,对患者治疗后4个时间点(12、24、36、48个月)的症状体征、证候分布、CD4+计数、治疗情况及病例脱落死亡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中医药对发热、乏力、气短、咳嗽、纳呆、腹泻、皮疹等症状有明显疗效,其中以乏力改善最为突出。无症状期患者CD4+计数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艾滋病期患者CD4+计数随时的变化而升高,12、24、36、48个月时与治疗初始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医药可阶段性地提高和稳定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刘颖  邹雯  咸庆飞  董继鹏  王健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468-2471
该文选择我国艾滋病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的485例患者,采用专家判读的方式,探索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索艾滋病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结果显示,经性传播感染者最多见脾肾阳虚证和肝郁气滞证,经采供血途径传播的感染者最多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在艾滋病期出现较高,肝郁脾虚证出现在经性传播和单用HAART患者中较多.初步总结出艾滋病以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气虚弱、湿热蕴结等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临床疗效评价一直是困扰该学科发展的"瓶颈",中医艾滋病学界为此进行了许多努力,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但要真正突破"瓶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使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效果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反映,需要借鉴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评价.从中医艾滋病的临床实际出发,在多角度多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药辨证论治早期干预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无症状期HIV感染者133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例约2∶1。受试者入组后,根据中医辨证结果服用相应药物,试验组给予相应证型中药制剂,对照组给予相应证型中药制剂的模拟剂,每月辨证1次,每次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药物,试验周期18个月。观察安全性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结果:中药组在降低发病率和升高CD4+计数方面优于安慰剂组,在降低病毒载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辨证论治对133例无症状期HIV感染者早期干预疗效显著,为优化形成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的中医药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266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规律,为全面深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2004年10月~2009年10月期间筛选的1266例HIV/AIDS患者资料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结果: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以虚证人数为多,证型中复合证型气血亏虚证人数为最多,脏腑兼病证候中脾肾阳虚证人数最多,五脏证候中脾气虚证人数最多,存在气血阴阳亏虚,兼有湿、热、毒、痰、瘀等,病位在脾,涉及肺、肾、肝。结论: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以虚证为主,存在气血阴阳亏虚,气虚为本;病位在脾,涉及肺、肾、肝,脾为枢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艾滋病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以下简称CD4+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不同证型艾滋病免疫负调节能力。方法:根据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思路,分为肺肾不足、气虚血瘀、脾肾亏虚3种证型,设正常对照组30名,收集病例97例,观察不同证型艾滋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脾肾亏虚、肺肾不足、气虚血瘀各组患者CD4+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1),脾肾亏虚型CD4+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最高,依次分别为肺肾不足型、气虚血瘀型。结论:不同证型艾滋病患者从病变初期的脾肾亏虚组,中期肺肾不足组,到疾病后期气虚血瘀组,CD4+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艾滋病头痛中医临床诊疗操作规程。方法:总结艾滋病头痛中医诊疗相关国内外文献,通过专家组论证等方法, 设计艾滋病头痛中医临床诊疗操作规程问卷, 并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结果: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进行修订,初步建立艾滋病头痛中医临床诊断、治疗、调护及疗效评价规程。结论:该规程明确了艾滋病病症含义与病因病机,建立中医标准化诊疗服务,同时体现了宣教、随访及院内外连续性诊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