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亭  徐暾海 《中草药》2009,40(8):1332-1334
附子和甘草均为常用中药,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将从"减毒"和"增效"2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附子、甘草配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近年研究成果的综合和分析提示,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对附子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可概括为煎煮过程、用药过程两个环节;而二者配伍的增效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各自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然而,二者配伍的具体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研究结果出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宇燕  万海同  杨洁红  周惠芬 《中医杂志》2012,53(16):1365-1368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药,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但有大毒,多复方入药,常与甘草配伍应用,附子与甘草的组方是中医减毒增效配伍规律运用的高级形式。综述了附子与甘草减毒增效的合理配伍理论,可为经方方药研究开拓思路,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附子与甘草配伍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寻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离体蛙心实验,观察附子生物碱与甘草有效部位(甘草三萜皂苷和黄酮)组合对毒性、强心功能的影响。结果附子生物碱与甘草有效部位配伍能明显降低毒性,同时协同增加附子的强心作用。结论附子生物碱和甘草有效部位(甘草三萜皂苷和黄酮)是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配伍用药是中医特色之一,附子为回阳救逆要药,但有毒,甘草味甘、性平,能缓能解,故附子甘草临床多配伍应用。张仲景及历代各医家使用附子甘草配伍剂量各有特点,即用附子同时多配伍足量炙甘草。甘草对附子的增效减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者各成分间,即附子主要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与甘草主要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之间的协同作用。采用新技术使附子甘草有效成分合理配伍,达到最佳药效,发挥最佳药理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中药配伍是中医的特色,合理的配伍可以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本文从附子、甘草及附子与甘草的不同层面进行介绍,表明附子、甘草及附子与甘草的作用和特点;并从当今的相关研究中,探析附子与甘草配伍的相关性研究及进展;并阐明中药配伍的意义,展望附子与甘草配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附子甘草药对在正常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核心配伍内涵,对比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对正常大鼠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清/心肌组织生化指标、心肌组织病理学形态以及血清代谢轮廓的影响,利用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关联分析,构建甘草对附子增效、减毒的代谢物-靶点-通路关联网络,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网络中的代表性通路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甘草合煎液均可降低模型大鼠体内肌酸激酶等指标的含量,改善心肌病理损伤,同时也均可使正常大鼠体内肌酸激酶等指标含量异常升高,导致心肌病理损伤,在正常大鼠与模型大鼠组间表现出配伍减毒与配伍增效2种结果;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附子单煎液相比,附子甘草合煎液回调模型大鼠体内代谢物种类更多,且回调作用更优,同时干扰正常大鼠代谢物水平的作用弱于附子单煎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甘草增强附子抗心力衰竭药效网络共涉及112个代谢物,89个靶点,15条通路,包括钙离子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甘草降低附子心脏毒性网络共涉及36个代谢物,59个靶点,11条通路,包括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信号、三羧酸循环等,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关联分析的可靠性。该文通过研究说明,附子甘草药对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核心配伍内涵发生改变,同时其配伍增效与配伍减毒结果是基于不同代谢途径与生物通路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水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研究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产生的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现象,探讨附子甘草配伍增效减毒的物质基础。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甘草单煎及附子与甘草配伍合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含量,分别观察在煎煮的0,5,10,20,30,45,60,75,90 min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附子甘草配伍后乌头碱、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比单煎时低。结论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等化学成分的变化是附子甘草配伍能增效减毒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从组分合和的角度,肯定了附子甘草组分配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甘草与附子配伍有减毒增效的作用。该研究从中药汤剂甘草和附子混煎过程中蛋白质自组装的现象入手,以甘草蛋白和附子主要毒性物质——乌头碱为研究对象,探析甘草附子配伍减毒机制。研究发现经分离纯化后的甘草蛋白在p H 5时可通过自组装形成粒径为(206.2±2.02)nm的稳定颗粒,且可与乌头碱形成平均粒径为(238.20±1.23)nm的甘草蛋白-乌头碱稳定颗粒。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发现注射乌头碱单体的小鼠全部死亡,而注射相同乌头碱含量的甘草蛋白-乌头碱颗粒的小鼠全部存活。对甘草蛋白-乌头碱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的调查显示,该胶体颗粒在室温下较稳定,具有成为候选药物载体的可能性。综上所述,甘草蛋白可通过与乌头碱自组装而达到减毒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微生物发酵筛选能使附子减毒增效的微生物并初步探讨其生物转化机理。方法:采用附子粉为原料,通过固态发酵的方式,根据菌种生长情况、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以及物质成分变化作为评价指标,筛选适合附子生物转化菌种。采用HPLC-MS法初步鉴定新增物质的结构,为附子生物转化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采用黑曲霉对附子进行生物转化,可使乌头碱含量减少,新增一种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原碱。结论:黑曲霉发酵附子实现了减毒增效的目的,为附子炮制新方法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附子甘草(附甘)是中医临床常用药对,是具有代表性的酸碱药对,特别是其独特的配伍内涵,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用药智慧。因此,为了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两者配伍的科学内涵,药学工作者从化学、药理、毒理等多个角度研究了附甘药对配伍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该文在梳理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从体外共煎煮过程中甘草成分通过水解、脂交换和形成缔合物等多个环节降低附子中毒性成分含量、到甘草有效成分影响毒性成分体内代谢及对附子心脏毒性的直接生物对抗效应3个层次系统解读附子配伍甘草减毒增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附子配伍甘草对CYP3A4体内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盐酸丁螺环酮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方法。考察附子配伍甘草对CYP3A4体内活性的影响。方法: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 mm,1.7μm);2.0 mmol.L-1醋酸铵(pH 7.4,A)-乙腈(B)梯度洗脱,0~2.2 min,10%~60%B,2.2~2.5 min,60%B,2.5~3.0 min,60%~75%B,3.0~3.5 min,75%B,3.5~4.0 min,75%~10%B;检测波长243 nm;流速0.3 mL.min-1。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0.078 125~20.0μg(r=0.997 5);平均回收率85.62%(RSD 6.8%,n=6)。本方法专属性好,重复性好,可用于血浆中盐酸丁螺环酮的测定。大鼠口服附子水煎液后口服盐酸丁螺环酮,盐酸丁螺环酮的AUC0-2 h比生理盐水组下降了52.8%(P<0.05),CL/F是生理盐水组的2.22倍(P<0.05)。附子配伍甘草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附子水煎液对大鼠CYP3A4酶有诱导作用,附子配伍甘草对大鼠CYP3A4则无明显影响,提示甘草可纠正附子对CYP3A4活性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煎煮时间及甘草配伍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小惠  何洁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5-3017
目的研究煎煮时间及甘草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附子中的酯型生物总碱含量;采用高效液相法比较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降低,与煎煮时间和甘草剂量有较高的相关性;煎煮时间超过30 min,100 g制附子煎煮液所含的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低于2 mg/ml。结论大剂量附子用药必须通过合理煎煮和配伍以降低毒性,发挥其特长。  相似文献   

13.
Shen H  Zhu LY  Yao N  Wu J 《中药材》2011,34(6):937-942
目的:建立HPLC-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的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并用于研究大鼠口服3种含附子煎液后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药动学变化。方法:3组大鼠分别灌胃附子煎液(A液)、甘草附子单煎合并液(B液)、甘草附子合煎液(C液),附子剂量均为1.5 g/kg,HPLC-MS法测定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血药浓度,用DAS 2.0数理统计软件分别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甘草与附子配伍后,三种乌头碱的Cmax、AUC均降低,MRT、t1/2均延长,Tmax无明显变化。甘草附子合煎液相比于甘草附子单煎合并液,Cmax、AUC更低,MRT、t1/2更长。结论:甘草能够显著影响附子中三种乌头碱的药动学。  相似文献   

14.
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旨在从毒性角度考察人参附子配伍是否减毒.[方法]运用均匀设计和固定附子剂量与人参不同配比两种方法考察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结果]均匀设计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附子给药剂量的增多,小鼠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人参对附子的比例增大减毒作用呈现增大趋势.固定附子LD50与人参不同配比的减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人参与附子配伍的减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人参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在人参∶附子为1∶1及大于1∶1时更明显.[结论]人参附子配比1∶1为人参附子配伍减毒作用的分界点,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配伍减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平行比较附子及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观察甘草对附子的解毒作用,并对减毒机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平行比较了附子和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对附子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平行比较附子和附子配伍甘草对大鼠的心脏毒性,测定其半数中毒剂量TD50;以无血清DMEM将附子、附子-甘草3∶1、附子-甘草1∶1、附子-甘草1∶3的含药血清分别按5%,10%,20%稀释成3个浓度,观察各给药组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对原代乳大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细胞存活率以及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影响。结果:附子配伍甘草后能够提高附子的LD50和TD50。同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附子含药血清能够明显增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和LDH的含量(P<0.05),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含药血清能够明显降低附子导致心机搏动节律的加快,降低LDH含量。随着甘草比例的增加,作用加强。但不同浓度的附子以及附子配伍甘草含药血清对细胞存活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甘草能够通过提高附子中毒剂量,从而达到减毒作用。甘草对于附子减毒作用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节律的增加,保护心肌细胞从而达到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医学研究角度综述附子入药方剂的现代研究进展,阐明各方剂药理作用及机制,为多靶点协同用药理念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中药配伍、药理作用及机制等方面综述各方剂研究现状。发现附子常与红参、甘草、麻黄、大黄等中药配伍,其方剂具有增效减毒的药理作用,但方剂中有效成分在体内作用的多靶点调控网络有待进一步的系统化探究。附子入药方剂的配伍方式和治疗效果为疾病多靶点协同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甘草与附子配伍煎液的甘草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张爱华  彭国平 《中成药》1999,21(4):196-198
以甘草素与异甘草素为对照品,建立了HPLC法测定甘草黄酮含量的方法,并对甘草与附子配伍前后水煎液中甘草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草与附子配伍煎煮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甘草单煎液。单煎液含量为1.18%,配伍液含量为1.85%。  相似文献   

18.
不同比例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峰  宋兆辉  张兰兰  周水平  冯锋 《中草药》2012,43(6):1101-1104
目的研究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制川乌中多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指导制川乌与甘草的合理配伍。方法 HPLC法测定制川乌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时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总量,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配比对煎出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甘草配伍量的增加,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每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趋于单煎液煎出量的40%。结论甘草配伍制川乌时,甘草的使用量应是制川乌的一半以上,既可以保证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稳定可控,又可以防止制川乌毒性过大造成使用危险。  相似文献   

19.
基于GC-MS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四逆汤和缺甘草四逆汤干预后大鼠血浆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研究四逆汤中甘草对附子的减毒作用。1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四逆汤组和缺甘草四逆汤组。四逆汤组和缺甘草四逆汤组分别灌胃药液(生药质量浓度为0.8 g·m L~(-1)),剂量为0.02 m L·g~(-1),每日1次,连续7 d;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0.5 h,收集血浆样本,应用GC-MS检测。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得到14个潜在代谢标志物(指认13个),并对其相对含量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与缺甘草方组相比,四逆汤组对7个代谢标志物进行了回调。通过对这些代谢标志物的生理功能分析,推测四逆汤中甘草可以通过调节方中附子对糖酵解、脂质代谢、三羧酸循环和部分氨基酸等生物代谢途径的影响减低附子之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