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体质与亚健康状态防治的理论基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体质学说角度探讨了体质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认为不同体质类型与亚健康进一步发展为某一疾病具有一定的趋同性,病理性体质是亚健康状态的物质基础,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亚健康状态的基本病机特点,并从体质与亚健康两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辨识亚健康,预防亚健康以及调治亚健康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努力探求一种辨体质干预亚健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亚健康是处于病与未病的第三状态,随着医学模式逐渐由"治病"向"防病"的转变,亚健康状态日益受到重视。中医体质学说对于亚健康状态的预防、治疗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亚健康状态和偏颇体质的定义、分类以及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体质学说、形神学说等方面论述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病因病机的认识,从饮食调节、形体锻炼、辨证施治等方面论述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状态方法,认为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亚健康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体质学说、形神学说、肝主疏泄4个方面论述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病因病机的认识,旨在剖析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原因及其致病机制,逐步建立有现代特色的中医亚健康状态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健康到疾病的发生必然经历:健康→体质偏颇→亚健康→疾病的过程,体质偏颇是亚健康状态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现将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思想有机结合,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健康到体质偏颇的预防,预防的关键是调理体质,以降低偏颇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二是从体质偏颇向亚健康和疾病转化的预防,预防关键是改善病理体质、辨识易感人群,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分型调理,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近年来对亚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医体质学说与亚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产生亚健康的基础是病理体质,针灸在调整病理体质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通过选择不同的经络腧穴、操作方法调整形态、生理、心理三方面的差异防治亚健康。  相似文献   

7.
亚健康状态证候——体质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三者概念的解析,阐明了证候与体质的区别和联系,病理性体质不等同于亚健康状态,基于中医证候、中医体质研究亚健康状态的可行性和优势,提出在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研究中,应以重大、常见、多发性疾病的潜临床期和临床前期为依托,探寻亚健康状态下反应疾病量变积累的证候和体质的靶向指标,将会对亚健康及疾病防治带来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体质影响着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表现特征及预后。本文首先对体质与亚健康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进而探讨了偏颇体质对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表现及预后的影响,为从偏颇体质着手防治亚健康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中医体质理论研究亚健康状态的证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中医体质学说入手,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亚健康状态的证型,得出其具体证型为肝气郁滞、心脾两虚、瘀血内阻、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同时强调调整心身性因素,顾护脾气在治疗亚健康状态中的重要性,为亚健康状态的科学防治提供科学证型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为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为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研究亚健康与体质之间的关系,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合近年关于亚健康状态与体质的相关研究发现,体质类型与亚健康状态具有明显相关性,偏颇体质较平和体质更易发展为亚健康状态,且体质分布随着居住地区不同、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以调理体质为主的治疗方法,可改善亚健康状态。应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现代化研究方法,更精确地掌握亚健康类型与中医体质的关联性,制定不同体质的亚健康防治方案,以提高亚健康防治的效果。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体质分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针对某地区、某职业的亚健康状态人群进行体质分布研究,而亚健康状态的辨体干预治疗、以现代化检测技术进行亚健康状态之体质辨识研究则相对较少。除流行病学相关调查研究之外,应加强亚健康状态的体质干预疗效研究,从饮食、作息建议、心理咨询开导、运动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各具体方法对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治疗效果及预防其向疾病状态发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