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以"温病之兼湿者"和"温病之不兼湿者"来分类辨治温病,共分两步九法。即第一步为三焦定位,就近逐邪,气化湿化,具体治法有宣肺化气、苦辛通降、淡渗利湿、通下逐湿、通宣三焦,分消走泄,扼重上焦。第二步为寒温分类,刚柔有别,具体治法有清热利湿、益气化湿、温阳化湿、疏风胜湿,为后世中医诊治急性传染病和其他内科杂病提供了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2.
结合4则验案,分析甘肃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机和证治特点。认为其多因感受湿热毒邪所致,病位在肺,涉及三焦,极易传变,且病变常随着气候地域条件而变。初期邪在卫气,治以宣透清化;发病正值经期者,以化湿透邪解表为先,和解少阳,阻止热入血室、卫气同病;湿郁肺卫者,治以宣散寒湿、清热利咽。愈后续服健脾化湿清热汤剂以祛余邪。  相似文献   

3.
<正>三仁汤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但首载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上焦·湿温》[1]。由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组成。是治疗湿温初期,邪留气分,湿重于热,病位在上之主方。其组方特点为宣上、畅中、渗下,疏通三焦气机,三焦分消,具有三焦同治之功。化湿为主,清热为辅。开肺气为先,肺气开则一身气机开。有疏利气机、化湿清热、宣畅三焦之效。笔者在临床中用三仁汤化裁治疗白涩证、混睛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将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叶氏治湿多从三焦论治,其三焦辨证受刘完素影响。三焦主气机的升降出入,司通行水道,是水液代谢的重要通路。叶氏治疗湿在上焦重视宣肺化湿;湿在中焦脾采用温运脾阳法治之,湿在中焦胃宜养津化湿;湿在下焦肾则分利水湿,温煦肾阳,湿在下焦大小肠、膀胱,治疗宜养阴清热。  相似文献   

5.
立足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分析三焦感受湿热之邪不同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在治疗方面提出上焦湿热证用药宜清轻,以开肺气、宣气布津为要;中焦湿热证用药辛苦淡寒,重视顾护脾胃,以理气运脾,清热除湿为本;下焦湿热证顾及肝肾耗伤之阴津,清热除湿兼顾养阴的治疗方法。提出治湿宜守,不宜频繁更换方药,抽丝剥茧化湿热,缓缓图之,治湿忌敛,慎熟地黄、白芍、阿胶等阴柔收敛之品。认为湿热之邪侵入的不同阶段在舌象上有不同的表现,舌诊是判断病邪深浅轻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湿热是导致肾病病情持续进展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中国中医研究院时振声教授[1]认为,湿热郁滞是肾病的主要病机,肾病湿热证是最常见的证型。张镜人[2]也认为,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其病邪均离不开湿和热。因此,应重视化湿清热法在治疗肾病中的应用。肾病湿热证的病因病机肾病湿热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藏运化失司及三焦气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近百例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经验,探析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法方药。根据此次疾病特点,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居民体质的特点,认为新冠肺炎当属中医"湿瘟"范畴;病因乃湿毒疫邪侵袭,病位主要在肺,弥漫膜原、三焦;病机关键在于湿毒疫邪侵袭犯肺、郁而化热,湿毒、郁热搏结,弥漫膜原、三焦,化燥伤津、耗气伤阴,部分重症患者可深入营血分、热陷心包。本病治疗当以"祛邪"为第一要义、疏利透达为关键治法,以尽早使湿毒之邪有出路。早期当化湿解秽、宣透疏利,若湿毒郁而化热当兼清郁热,若化燥伤津当顾护津液;中期当清肺泻热、宣肺通腑、透达膜原、疏通三焦,着眼于祛湿毒、清热毒、化瘀毒,及时截断病势、顾护阴津;危重期当及时提供重症支持治疗,以及开闭固脱之方药;恢复期当注意清彻余邪、益气养阴、瘥后防护。中医药干预本病重在尽早(初、中期)祛除毒邪,截断病势,改善患者症状,帮助恢复期调护。  相似文献   

8.
疫病是一类受疠气毒邪所感而发的高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疫疠之邪入口鼻,后直中肺脏、旁涉三焦,逆传心包.郑进教授认为,其病位表现为多脏受邪,病机有"湿、毒、瘀、虚",故治疗以祛秽排毒为主,扶正养阴为辅;方选助阳解表代表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上健脾化湿、清肺化痰之药,全方寒温并用、扶正养阴、加减灵活、切中病机;体现了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根据赵绍琴先生治疗湿热病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应用经验,总结出治疗湿阻热郁的有效方——和风细雨汤。此次以和风细雨汤加味,化湿开郁、利湿清热,治愈多例下肢丹毒患者。意在以开郁化湿之法,调畅三焦气机及全身气机,使邪无留滞,治疗湿阻热郁证取得良好疗效。印证了治疗疾病必须从整体考虑,勿犯"头痛治头,脚痛医脚"之弊。  相似文献   

10.
清热化湿法是通过清热利湿药,或清热与化湿药并用,消除体内湿热交阻,气机不利,清浊不分之病理现象的一种治疗法则。妇科湿热疾病局限于下焦居多,具体表现在下腹作痛,阴道出血,或阴道分泌液增多伴秽臭,及盆腔肿块。其病位在血,病性多实,治应着眼于湿、热、毒、瘀。拟与清热、燥湿、凉血、逐瘀之法合参化解。若因热而痛,病机为火热之邪内窜,血气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