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中CK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机制。方法:先对大鼠“内关”、“膻中”穴进行针刺预处理,然后用“推管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动物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中CK含量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内关”、“膻中”穴可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液中CK含量。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IP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诱导心肌缺血耐受,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造成的损伤,从而使心肌得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中LDH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机制。方法:先对大鼠“内关”、“膻中”穴进行针刺预处理,然后用“推管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动物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中LDH含量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内关”、“膻中”穴可明显提高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液中LDH含量。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IP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诱导心肌缺血耐受,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造成的损伤,从而使心肌得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CK LDH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方法:采用可逆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通过电针“人中”穴、双侧“中冲”穴及“风府”穴,利用CK及LDH测试盒测试酶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清中CK和LDH的含量明显上升,都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P〈0.01)。针刺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血清中CK和LDH的活性有明显下降,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P〈0.01)。结论:电针能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CK和LDH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的“治未病”作用及其神经生物学分子机制。方法:以肾俞、百会穴为针刺用穴;颈动脉引流法全脑缺血7min再灌注造模;病理学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进行顶皮质Ⅰ区Ⅴ层幸存神经元记数,观察脑片缺血性病理变化;基因芯片技术进行针刺诱导的大鼠脑组织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不同再灌时间段,E0.5h组幸存神经元密度显著均高于D组、E1.5h组和E3h组(P〈0.05),E3h组与D组无差异(P〉0.05)。针刺预处理后0.5h,大鼠脑组织表达变化大于2倍的基因共265个,20个基因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其中8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结论:针刺预处理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该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一些针刺诱导基因表达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针灸“治未病”提供了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对照组(8只)、针刺组(24只)、药物组(16只)。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分别于3h、6h、48h(每时段8只)予“贺氏三通法”针刺,药物组于5h、48h予香丹注射液腹腔内注射。模型制备成功后72h取材.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IL-18.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1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IL-18和IL-1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8h针刺组IL-18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48h针刺组IL-1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组与相应时间介入的药物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贺氏三通法”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IL—18和IL-1水平,提示“贺氏三通法”可能通过调节IL-1、IL-18的紊乱,参与对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液中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揭示针刺预处理具有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先对大鼠进行针刺顸处理,然后用“推管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动物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中SOD、MDA含量变化。结果:针刺“内关”、“膻中”穴可明显提高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液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I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与IP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顸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对超早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缺损行为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组,每组20只,分别于模型复制后3.6、12、24h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评分。结果: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针刺组大鼠神经损伤行为评分在3h、6h均低于模型组,但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血再灌注后12h、24h针刺组大鼠神经损伤行为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超早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可促进其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假手术组、模型组(再灌注6h、24h、72h)、针刺组(再灌注6h、24h、72h)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6h,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出现增高趋势,并于24h达到高峰,模型组与针刺组及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结论 脑缺血后1CAM—l表达增加,针刺可降低1CAM.1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后ICAM—l导致的缺缺血性脑损伤。说明针刺对缺血性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脑内I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中凋亡相关基因Fa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通过抗凋亡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加溶媒组、辛伐他汀预处理组,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予缺血2h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分别测定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及Fas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加溶媒组相比,辛伐他汀预处理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获不同程度改善(P〈0.05),脑组织Fas的表达及凋亡细胞数减少(P〈0.01)。结论辛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通过抑制脑组织中fas的表达,进而减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针刺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 3 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均用栓线插入大鼠大脑中动脉根部 ,2hr后抽出 ,使缺血组织再灌注 ,复制可逆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rMCAo)模型 ,正常组和模型组不经任何治疗 ,针刺组分别在模型复制前 1hr、模型复制后 8hr和 1 6hr电针“水沟”、“太冲”、“曲池”、“足三里”、“丰隆”。观察神经行为症状 ,2 4hr后断颈处死大鼠 ,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脑组织TTC染色后测量脑梗死及水肿体积 ,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神经行为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脑梗死和脑水肿体积百分率针刺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1 ) ;血液流变学中全血比粘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但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 (P>0 0 5) ;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 ,针刺对大鼠脑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 :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对超早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脑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再灌注3h组、再灌注6h组、再灌注12h组、再灌注24h组、再灌注3h针刺组、再灌注6h针刺组、再灌注12h针刺组、再灌注24h针刺组共11组,每组20只。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ICAM-1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的双侧大脑半球均未见有明显的ICAM-1阳性染色血管;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鼠缺血区均有不同程度ICAM-1阳性反应血管,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缺血再灌注后电针各时间点组的ICAM-1阳性染色血管,与再灌注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超早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CAM-1影响显著,降低脑组织中ICAM—I的表达可能是针刺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电针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作用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电针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作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只,即空白组、戊巴比妥组、针刺肢体组和针刺“百会”组。最后一次处理24h后采用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右大脑中动脉栓塞(120min)模型,观察再灌注后24h时神经功能损害并取大脑行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再灌注24h时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及脑梗死容积。针刺“百会”组均明显小于其余3组(P均<0.05),针刺肢体组与两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百会”预处理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明显优于针刺肢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ASA)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中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通过抗凋亡机制发挥脑保护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加溶媒组、ASA50mg/kg预处理组。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2h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分别测定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及AIF的表达。结果 脑梗死体积ASA预处理组为(0.20±0.48)%,与模型加溶媒组(0.35±0.34)%相比明显减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98±0.34)分获不同程度改善(P〈0.05),脑组织AIF的表达及凋亡细胞数减少(P〈0.01)。结论 AS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通过抑制脑组织中AIF的表达,进而减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脑络欣通及其拆方抗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线栓法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和脑络欣通组,予相应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区GFAP、bFGF和GDNF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GFAP、bFGF和GDNF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强(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在脑缺血再灌注48h和72h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在脑缺血再灌注24h,部分治疗组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治疗组间在脑缺血再灌注48h或72h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脑络欣通可通过抑制GFAP的表达,促进bFGF和GDNF蛋白的表达,调节不同细胞间相互作用,改善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失苔刺知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失苔刺知丸灌胃组。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NGF阳性细胞的表达,TTC染色法检测脑组织梗死体积改变。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海马区NGF阳性细胞分布稀疏,数目较假手术组、失苔刺知丸灌胃组明显减少(P〈0.05),失苔刺知丸灌胃组明显减少再灌注损伤后的脑组织梗死体积(P〈0.05)。结论:失荟刺知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化汤及其组方对脑缺血再灌注老龄大鼠胃肠组织TXB2、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化汤组、西药组(尼莫地平)、中成药组(血栓心脉宁)。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方法制备老龄大鼠脑缺血模型,脑缺血1h后,再灌注0.5h。取每组大鼠胃体部组织和小肠组织各5—20mg制成匀浆,分别测定TXB2和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三化汤组、血栓心脉宁组及尼莫地平组均能显著降低胃肠组织TXB:含量(P〈0.01,P〈0.05)、显著升高6-Keto-PGF1α含量(P〈0.01,P〈0.05),且三化汤组优于其他两用药组(P〈0.05)。结论:三化汤对脑缺血再灌注老龄大鼠胃肠组织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联合黄芩苷预处理对Sprague—Dawley(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和Bcl-2/Bax比值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将1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30只):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黄芩苷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联合黄芩苷预处理组。观察缺血预处理联合黄芩苷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比值的影响。分别采用TUNEI.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析缺血半暗带凋亡阳性细胞数目和Bcl-2/Bax比值。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凋亡细胞阳性数目增多;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黄苓苷预处理组均可明显降低MCA0大鼠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P〈0.05),而Bcl-2/Bax比值升高,缺血预处理联合黄芩苷预处理组效果尤为显著(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联合黄芩苷预处理组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细胞凋亡和Bcl-2/Bax比值,进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敏  陈邦国  梁超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12-1013,1052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抑素(ES)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新生影响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又分为缺血再灌注后6、24、48和96h组,采用改进的线栓法制做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影区内VEGF、ES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VEGF中等量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头皮针组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VEGF含量增多,ES含量减少,其中脑缺血再灌注48h、VEGF含量达高峰,24hES含量达最低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头针可能通过上调缺血区VEGF的表达、下调ES来引导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血管新生,有利于改善缺血半影区血液供应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模型组、丹龙醒脑片组和尼莫地平组的凋亡细胞数和TNF—α阳性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凋亡细胞数和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龙醒脑片组凋亡细胞数和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TNF-α表达下降可能是丹龙醒脑片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西红花煎液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四血管法制造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再灌注各时间点以及西红花煎液和阳性对照药尼莫地平预处理后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CA1区C—fos蛋白表达增强,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预处理组大鼠海马CA1区C—fos蛋白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1);阳性对照药尼莫地平组与西红花煎液低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西红花煎液高剂量组再灌注7h、24h与尼莫地平组及西红花煎液低剂量组相比C—fos蛋白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西红花煎液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