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硬化是各种致病因素造成肝脏损伤的终末阶段 ,属中医的胁痛、鼓胀、昏迷、瘀血、呕血、黄疸等范畴。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对肝硬化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如下。1 肝硬化的病因病机引起肝硬化的外因多为湿热毒邪。湿热毒邪 ,侵犯肝脏 ,致肝气郁滞 ,日久必致气血瘀滞。肝主疏泄 ,主情志。七情失调 ,易致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 ,如湿热毒邪内蕴肝脏 ,则易致气血瘀滞。瘀滞日久 ,肝失血营 ,肝肾精亏。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气血生化无源 ,则致气血亏虚。气虚行血不力 ,血虚肝木失荣 ,则肝失敷和条达之性 ,日久也可致肝郁血瘀。饮酒过度 ,内生湿热 ,日…  相似文献   

2.
王垂杰教授“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拾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与脾、肝、肾关系密切,病初以湿热内蕴之实证为主,久则伤及脾肾,累及气血阴阳,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瘀血为致病之标,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则是发病特点。王垂杰教授确立“健脾生肌,清热祛腐”的治疗大法,分四型:湿热内蕴、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认为应注意顾护胃气,饮食以勿伤脾胃为要,平时多以松软,易消化食物为主。  相似文献   

3.
田仁靖  安祯祥 《河南中医》2022,42(3):358-360
肝纤维化基本病机为玄府郁闭、肝脾失养、络脉瘀阻。外感湿毒及情志内伤阻滞气机,使肝失调达,气机郁闭,疏泄失常,久则酿生火、热、毒邪,阻滞玄府。饮食内伤、外感湿毒或他邪及脾,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湿聚而不散,痰湿内生,导致气血津液失调,一则气血津液生成不足,则玄府失于濡养而致闭塞;二则湿邪困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湿郁蕴热,则玄府闭阻,阳气怫郁,郁结不通。肝肾阴液互养、精血互生,故肝病日久成瘀,使正气不足,伤及肾脏,导致肝肾亏虚,气化失职,阴阳失衡,气血流通障碍;另因肝玄府失于濡养,则玄府郁闭,津液不布,气机郁滞,痰瘀阻滞。故玄府郁闭、肝脾失养、络脉瘀阻是肝纤维化发病之本,外感六淫之邪为发病之标,发病关键在于玄府郁闭,运用理气药、理血药、补益药、清热祛湿泻火药等开玄通络法,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痛风是一种以受累关节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本病虽与秉赋不足有关,但其诱发因素与饮食失调有密切关系。风、寒、热、湿、毒、痰、瘀为痛风的主要病因;邪留关节,痹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风邪挟湿,湿热或寒湿相杂,病久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正气受损,浊邪郁久...  相似文献   

5.
从痰湿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心悸、胸痹范畴 ,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 ,即气阴两虚 ,邪毒瘀阻 ,而致心神失养 ,益气养阴方生脉饮、炙甘草汤为临床所常用。但是 ,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 ,有些病人则表现为湿热内阻或痰热内扰证为主 ,故采用清热利湿或清热化痰法 ,佐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 ,能取得满意疗效。本病多为感受热毒或湿热之邪而成 ,热毒内感 ,日久可烁津为痰 ;又热之所过 ,血为之凝滞 ,久而可使血行迟滞 ,瘀阻于内 ;而湿毒蕴阻者 ,湿性重浊粘滞 ,缠绵难去 ,迁延日久 ,极易化热 ,结聚于心胸包络 ,使气血运行难畅 ,不能充养于心。这些均形成了…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高发于儿童的过敏性血管炎,具有多因素致病,病程迁延难愈的特点。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总以热、湿、瘀、虚为要,为本虚标实之证,核心病机以气阴亏虚为本、热瘀火毒为标。“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平治于权衡”指平调气血阴阳之虚,为治本之法; “去宛陈莝”指祛除瘀湿热毒之积,为治标之则。遵《黄帝内经》之旨,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当标本同治:予补气滋阴、平衡阴阳疗其本,清利湿热、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其标,达“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之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位虽在肠,但发病之本在于脾胃,且与肝、肾相关。脏腑虚损是发病基础,风邪是致病之先导,寒湿热邪是发病重要因素,而“瘀”在本病的进展中“为因为果”,是其难愈之关键。治疗当健脾为主,行气血以化瘀止痛,同时借“风药”行透邪胜湿之效,持“固本清源”的防治策略固护脾胃预防发病。同时肠道菌群与诸多脏腑存在紧密关联,在本病发展与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故就此作出一定阐述,或为临床治疗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8.
孙世竹  孙伟 《北京中医药》2005,24(6):346-348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进展的主要病机特点在于虚、湿(热)、瘀.其发病是在肾元亏虚、正气不足的基础上,遭受外邪或内伤等因素,致气血失和、脏腑机能失调,而产生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日久迁延,则形成本虚标实、肾虚湿瘀之证,若湿邪久恋不去酿生湿浊、浊毒等病理产物,则进入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阶段.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田耀洲教授认为本病为感受湿热疫毒,其发病机制复杂多变,"湿、郁、瘀、虚"贯穿整个发病过程。"湿、郁、瘀、虚"相互影响,加快疾病的发展,最终导致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治宜解郁热而除湿蒸,清气道而和中气;化瘀血而行血络,养营阴而生新血;调肝肾以养精血,和阴阳而充气血。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