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外源添加镰刀菌和木霉菌对农田栽参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和Biolog-ECO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处理农田栽参土壤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添加外源微生物后,农田栽参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显著改变,相对丰度>1%土壤真菌类型分别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腐质霉属(Humicola sp.)和拟青霉属(Simplicillium sp.)真菌,其中各处理组被孢霉属均显著升高;外源添加镰刀菌可引起腐质霉属和拟青霉属等真菌增加,添加高浓度木霉菌能显著抑制镰刀菌的生长;由Biolog和主成分分析可知,外源添加高浓度木霉菌组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镰刀菌低浓度组,且对氨基酸、羧酸、多聚物及胺类的利用能力增强,而外源添加高浓度镰刀菌组(LG)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降低,且两者土壤微生物对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均无显著提高。结论 外源添加镰刀菌协同引起其他致病真菌的生长繁殖,外源添加木霉菌有利于增强农田栽参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代谢多样性,抑制镰刀菌增殖,改善农田栽参土壤微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2.
半夏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诗蓉  王红兰  孙辉  杨萍  蒋舜媛  蒋桂华 《中草药》2022,53(4):1148-1155
目的 探明半夏Pinelliaternate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规律,以指导半夏连续高产栽培。方法 采用PacBio Sequel测序手段对正茬(CK)、连作一茬(A)、二茬(B)和三茬(C)半夏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序,对比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结果 随着连茬次数的增加,潜在致病细菌如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真菌如子囊菌门Ascomycota菌群、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nematophilum和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等丰度增加,球黑孢霉Nigrospora_zimmermanii随着连茬次数的增加逐渐成为优势菌群,有益真菌如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菌群丰度减少;随着连茬次数增加,半夏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均降低;根际土壤pH值随着半夏生长周期的延长波动变化,可能导致根际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功能类群变化,从而使一些致病菌在半夏块茎膨大期和成熟期形成优势种群。结论 随着半夏连茬次数的增加,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丰度减少、有害微生物丰度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根际土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XTT法和微流体系统观察评价新加达原散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生物膜内细菌数量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1)XTT法观测空白组、万古霉素组及新加达原散组(水提取、醇提取)对MRSA标准菌株生物膜成熟期膜内活菌的影响。2)Bioflux200系统中接种MRSA菌至观察区,细菌生物膜形成后分别在各进孔加入一定浓度的新加达原散水提物、醇提物及万古霉素,同时设立溶剂对照组和空白组。然后在0.5 dyne剪切力作用下连续培养30 h,观察各组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结果:1)XTT法观测结果显示,新加达原散可明显减少形成期及成熟期MRSA生物膜膜内活菌数量。2)2种浓度新加达原散水提物、醇提物组生物膜形成面积明显减少,空白组、溶剂对照组生物膜面积增大,万古霉素组生物膜形成面积较前减少,但无新加达原散2组明显。结论:新加达原散减少了MRSA生物膜膜内细菌数量。在流动状态下,一定浓度新加达原散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可抑制MRSA生物膜的形成;Bioflux200可以用于抑制细菌耐药中药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产量下天麻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探讨土壤微生物对天麻产量的影响。方法 该试验采用16S DNA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高通量测序对天麻根际土壤中高产土样(GC)和低产土样(DC)下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天麻根际土壤中细菌占主导地位的有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其他不明细菌unidentified Bacteria,真菌占主导的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高产和低产天麻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丰度没有差异,仅在群落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产天麻根际土壤中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施氏乳酸杆菌属Schleiferilactobacillus、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s等38属微生物大量聚集,低产天麻根际土壤中则镰刀菌属Fusarium、鬼伞属Coprinellus、氨氧化古菌属Nitrosotalea等30属微生物大量聚集;在属和种的水平上,发现6个差异物种,绒紫红菇Russula mariae、古根菌属Archeaeorhizomyces、土赤壳属Ilyonectria偏向集中于高产天麻根际土壤中,氨氧化古菌属Nitrosotalea、簇生鬼伞Coprinellus disserminatus、镰刀菌属Fusarium则偏向集中于低产天麻根际土壤中。结论 在不同产量下,天麻根际土壤中的真菌群落和细菌群落中均存在差异微生物,推测这些微生物与天麻产量高低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天麻的高产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粗茎秦艽产量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栽培模式粗茎秦艽及其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及优势菌群和差异微生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栽培模式粗茎秦艽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结果 相较于地膜种植,采取无地膜种植与间作牡丹、白芸豆、土豆和玉米等作物后,粗茎秦艽鲜品增产16.11%~17.68%、22.48%~26.34%、29.37%~32.19%、34.82%~36.57%和35.34%~39.71%,干品增产19.75%~23.17%、25.86%~29.32%、30.18%~34.94%、35.22%~39.87%和39.72%~43.73%,龙胆苦苷、马钱苷酸、獐牙菜苷和獐牙菜苦苷4种环烯醚萜类成分总含量分别提高10.17%~37.83%、5.93%~47.44%、9.09%~28.84%和10.71%~28.57%。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明显增高(P<0.05),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银耳菌纲(Tremellomycetes)、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镰刀菌属(Fusarium)和支孢甁霉属(Cladophialophora)等致病菌群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等有益菌群比例增高且逐渐成为优势菌群。结论 粗茎秦艽不同栽培模式可影响其产量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环烯醚萜类成分的累积,无地膜种植和间作模式具有一定优势,可为粗茎秦艽种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离、纯化经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的白木香木质部真菌,筛选能够高效促进白木香产生优质沉香的菌株。方法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鉴定真菌;将真菌菌液接种到白木香树4个月后进行功能验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项下薄层色谱、浸出物含量测定、沉香四醇含量测定及特征图谱方法分析菌株诱导效果。结果 从白木香木质部中分离出48株真菌,优势菌株为镰刀菌;经刺盘孢菌属(Colletotrichum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渐进绿木霉Trichoderma paraviridescens诱导的沉香薄层色谱斑点与对照药材一致;经镰刀菌属(Fusarium sp.)、黑曲霉、渐进绿木霉诱导的沉香浸出物质量分数均大于10%,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可可毛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黑曲霉、渐进绿木霉等6株菌诱导的沉香特征图谱与对照药材一致,沉香四醇质量分数均大于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白木香木质部分离出的内生真菌可诱导沉香形成,其中黑曲霉和渐进绿木霉能够较快速诱导白木香结香,结香所得的树脂品质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患枯萎病菊花与健康菊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方法 以患病菊花植株和健康菊花植株根际土壤为研究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病植株和健康植株样本的细菌16S rDNA和真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枯萎病的发生降低了菊花根际土壤中细菌种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程度,但对根际土壤中的真菌α-多样性无明显影响。菊花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微生物中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占比高于患病植株,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占比低于患病植株(P<0.05)。菊花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占比分别为27.49%,14.53%,11.94%,而健康植株镰刀菌属真菌占比分别为0.47%,1.01%,0.67%。菊花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会出现细菌性致病菌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和菊迪基氏菌属(Dickeya),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硝化类细菌、解毒类细菌、光合细菌等丰度高于患病植株。结论 患有枯萎病地块菊花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并大量富集镰刀菌属致病真菌和积累果胶杆菌属与菊迪基氏菌属致病细菌,而健康菊花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有益菌占比明显高于患病植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探讨二仙汤对大鼠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2只雌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OVX)组、雌激素(E)组及二仙汤(EXD)组。E组、EXD组分别以1.8×10-4 g·kg-1剂量戊酸雌二醇药液、9 g·kg-1剂量二仙汤进行灌胃,余下两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1次/d,持续16周。16周后,检测大鼠血清雌激素及血脂四项水平,提取大鼠粪便DNA,给予16S rRNA基因测序并分析结果。结果 与Sham组比较,OVX组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OVX组比较,E组与EXD组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TC、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Alpha多样性显示,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性变化。Beta多样性显示,4组菌群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二仙汤干预可以改善去卵巢后肠道菌群变化。利用LEfSe分析4组差异菌群,Sham组与OVX组有3个差异菌门、18个差异菌属,OVX组与E组有1个差异菌门、12个差异菌属,OVX组与EXD组有3个差异菌门、5个差异菌属。雌激素干预可以使OVX组瘤胃球菌1(Ruminococcus 1)、厌氧弧菌(Anaerovibrio)、苏黎世杆菌(Turicibacter)3种菌属变化趋势逆转恢复;二仙汤干预可以使OVX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2种菌门变化趋势逆转恢复,普雷沃氏菌9(Prevotella 9)、瘤胃球菌科UCG-014属(Ruminococcaceae UCG-014)、瘤胃球菌1(Ruminococcus 1)、纺锤链杆属(Fusicatenibacter)4种菌属变化趋势逆转恢复。结论 去卵巢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改变,二仙汤可以改善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揭示乌头内生细菌的菌群组成及其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产地乌头叶、茎和根组织内生细菌的16S rDNA V4区,基于测序结果进行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分析、物种分类、差异及相似性分析。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产地乌头叶、茎和根组织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并对乌头各组织的内生细菌相对丰度和生物碱含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乌头内生细菌主要由4门,9纲,16目,36属组成;不同产地乌头的内生细菌丰度和多样性均存在差异,但核心菌群组成相似,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主导;共发现6种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与乌头根组织生物碱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不同产地乌头内生细菌组成存在差异但核心菌群相似,部分内生细菌丰度与生物碱含量之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肉桂精油对正常大鼠肠道梭菌属IV簇菌群和拟杆菌属两类主要菌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每天给予肉桂精油0.384 3 g/kg,连续给药30 d,取结肠和直肠内容物,针对肠道菌群的16S rRNA,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TRFLP)分析肠道梭菌属IV簇细菌和拟杆菌属细菌的数量、多样性及其分布。结果 肉桂精油给药后,肠道梭菌IV簇细菌和拟杆菌的数量、多样性及分布均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肠道梭菌IV簇细菌的变化更大。肉桂精油对结肠和直肠中两类菌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 肉桂精油对肠道梭菌IV簇和拟杆菌属两类主要菌群的影响可能是肉桂对肥胖和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