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天士不仅是温病学家 ,治疗中风也颇有经验 ,本文仅就《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中风论治的特色略举数端。1 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唐宋以前 ,对中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以后 ,特别是金元时代 ,才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持“心火暴盛” ,李东垣认定“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等 ,都偏重于内在因素 ,此乃中风认识的重大转折。叶天士上溯前贤之医理 ,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 ,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 ,因精血衰少 ,水不涵木 ,木少滋荣 ,故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的见解。叶氏强调 ,中风的根本原因是水不涵木 ,肾阴…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中风发病机理,提出了“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之“内风”说。他抓住“肝肾亏虚,精血衰耗”的病理环节,重视应用养阴熄风之法进行治疗,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孙广健  孙凡梅 《河北中医》2000,22(3):233-233
1 师前贤 ,立新论“阳化内风”关于中风病因 ,在唐宋以前 ,以“外风”学说为主 ,金元以后 ,才逐渐认识到“内风”是中风的主要原因。如刘河间认为是“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是“正气自虚”;朱丹溪认为是“痰湿生热”;张景岳认为是“内伤积损 ,颓败而发”,机理为“阴阳相失”。叶天士在前贤“内风论”的基础上 ,创“阳化内风”理论 ,认为“肝为风脏 ,因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 ,木少滋荣 ,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进一步阐明了“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机理。叶天士师前贤立新论“阳化内风”,对预防和治疗中风 ,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  相似文献   

4.
验案三则     
<正> 中风暮年之人,症急体虚,卒中乃易发。历代医家多主张火、气、痰为致病因素,而清·叶天士则独树一帜,认为本病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函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笔者每治老年中风,延用叶氏之法,屡起沉疴。如苗某,  相似文献   

5.
试析《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证指南医案》系华岫云辑录清·叶天士工作积案而成,内容庞杂,但此书未加修饰,朴实无华,可见叶氏临证之真实面貌,今就“中风”一门,析其大概,探讨如下。1 质厚以填阴,甘味以熄风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肾为癸水之脏主以藏精,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性刚体柔,主动主升,然而水为木之母,肝木必得肾水之涵滋,方得生发,条达冲和。假如肾脏精血劳损,肾气亏耗,癸水不能上承,肝木失其涵养,阴血不足,肝阳因之亢越,虚风…  相似文献   

6.
中风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其广 《河北中医》2003,25(11):827-828
历代医家多强调中风与心、肝、肾之关系。如刘河间之“心火暴盛” ,张景岳主张“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叶天士又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但亦有医家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脾胃密切相关 ,朱丹溪认为 :“湿土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也。”即使立论“肝风内动”的叶天士也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云 :“风木过动 ,中土受戕 ,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 ,……或风阳上僭 ,痰火阻窍 ,神识不清”。李东垣的“正气自虚”也颇有脾胃气虚的含义 ,至清代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 ,立“补阳还伍汤”治疗偏瘫。可见中风的发生 ,…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属危急重症,临床极为常见。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俗称之谓“中风”。最早记载始于《内经》,在卒中昏迷期间有仆击,大厥,薄厥等载述。本病历代医家虽有所发挥,但意见颇不一致。其中刘河间为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时至清代,叶天士又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现在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至此,使脑卒中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6,(9):768-769
叶天士认为中风的病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疗上强调肝病治疗三法,无非治用治体。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三法者,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同时兼顾肝胃同治之法,辩证看待左血右气理论。认为人身气机升降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的理论认识在辨治中风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风一证,列为四大重症之一,历代医家论其机理,仁智之见不一。大致唐宋以前皆从外风立说,认为体虚邪中所致。迨金元诸家,一反古人外风之说。刘河间谓“心火暴甚”,李东垣谓“本气自病”;朱丹溪则谓“湿痰生热”。三家之说各有发挥,亦各有其偏。清代叶天士则倡“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化风,风自内生”,确立内风之说。综观诸家之论,精血耗衰,本气自病是论其本虚,风火痰热,闭窍  相似文献   

10.
<正> 中风病位在脑,这是医道共识的,然笔者在此所指的“病位”,是指中医辨证中所包含的能够指导临床施治的“病位”。 在中医辨证中对中风病位的提法,大致有以下四种:①脏腑经络说: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起,大多持此说,如朱丹溪“湿土生痰”说,重视“脾”;刘河间主张“肾水虚衰,心火暴甚”,重在“心肾”;叶天士认为“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重在“肝肾”。至现代,多认为中风发病以心、肝、肾三脏为主。②脑说:现代很多学者,根据西医学知识,认为病位在脑。指出《内经》“血苑于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中的上即是指脑部,辨证中常使用脑脉瘀阻、脑络破裂、络破血溢、痰蒙脑窍等用语。③脑与脏腑结合说:如近代名医张山雷等认为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肝阳化风,直冲犯脑是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④含混不清的一些提法:如有人用“痰蒙神窍”一语,心窍还是脑窍?不得而知。还有人用“瘀血阻滞”、“痰瘀互结”、“痰浊内阻”这类,回避了病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