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髋部骨折愈来愈常见.目前手术已成为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主流,但术后常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临床工作者必需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以本院2006年6月~2011年12月86例6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内固定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补气活血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的中医病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6例患者均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或自拟补气通脉汤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作对照观察.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40例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60~85岁.中药治疗组46例中男16例,女30例;年龄60~87岁.两组年龄、性别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栓通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住院病人80例,按照单盲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取血栓通静滴治疗,对照组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共治疗14日,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通对预防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将该院收治的40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主体,选取时间为2016年5月—2018年1月,分析探讨患者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合并高血脂、年龄、是否合并多次骨折、性别、糖尿病、吸烟史、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史、骨折至接受治疗的时间、合并恶性肿瘤及合并高血脂病等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402例入选患者中共计82例(20.3%)术后并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接受治疗的时间,合并高血脂病,发生骨折前长时间卧床,存在深静脉血栓史及具有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是其独立影响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为患者进行手术干预前需对其下肢进行深静脉血栓评估,而且需要特别注意骨折至接受治疗的时间较长、合并高血脂病、发生骨折前长时间卧床、存在深静脉血栓史及具有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患者的DVT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髋部手术属于骨科大手术,临床上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较高,达40%~60%,是术后3个月内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较多,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形成的极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防治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3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服用桃红四物汤,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比较用药前后2组患者DVT发生率、血红蛋白、血小板及患肢肿胀度等指标的数值差异.结果:2组治疗前后DVT发生率、血红蛋白、肿胀度及血小板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肿胀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防治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DVT的疗效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且具有一定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术前发生下肢DVT组与无DVT组,各40例,通过分析患者术前静脉造影结果,得出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最终确定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无DVT组造影距受伤时间显著低于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应调整后,得出股骨粗隆部骨折、造影检查距受伤时间为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结论髋部患者术前下肢DVT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因此,股骨粗隆部骨折及受伤后等待时间较长者需关注是否存在术前下肢DV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防治。方法:分析198例老年髋部手术后15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防治的资料。结果:15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有伴发老年性疾病,外伤及手术创伤过大,长时间肢体制动,未积极预防,本组采用综合治疗后,预防和治疗的效果明显。结论:早预防、早诊断、及时治疗是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消炎消肿汤配合其他方法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eep vein thrombosis)的作用。方法采用消炎消肿汤,配合穿弹力袜、股四头肌舒缩、CPM机(肢关节功能恢复器)功能锻炼等机械措施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本组86例患者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16%。结论消炎消肿汤配合其他措施是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神经外科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未及时得到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栓子脱落可并发肺栓塞而危急生命。神经外科有很多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因素,如手术时间长、激素的应用、术后肢体力弱偏瘫等使患者发生深静脉损伤的危险性增加2倍。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1.1血流缓慢:高龄、心肺功能不全:高龄患者多数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血液粘稠度大;再加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预防老年性髋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作用及血浆凝血因子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将88例非手术治疗的新鲜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预防组.预防组44例给LMWH共14天,对照组不用LMWH.观察此期间两组DVT形成的发生率、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凝血因子X(FXa)活性、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DVT发生率比较预防组为4.54%(2/44),对照组为43.19%(19/44),有显著性差异(P<0.01),FXa活性、Fib含量、D-D的含量预防组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1).APTT、TT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未发现重要脏器及骨折处明显出血,未发现过敏及血小板计数异常等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在老年髋骨骨折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凝血指标测定可为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艾灸对老年人血液载脂蛋白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吴中朝  王玲玲 《中国针灸》1998,18(5):261-262
国内外现有研究证实 ,载脂蛋白 (Apo)与脂质代谢有关。Apo A与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及功能密切有关 ,Apo B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本研究使用艾灸方法 ,对老年人进行临床观察 ,通过对血清载脂蛋白的检测 ,发现艾灸后血清载脂蛋白有明显的变化 ,其中Apo A 含量较艾灸前升高有非常显著意义 ,这对调整老年人的脂质代谢 ,防止老年性血脂升高和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延缓衰老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对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对64例骨折术后DVT患者的表现、声像图特点及急慢性血栓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发现41例急性血栓多发生于髂股静脉,23例慢性血栓多发生于Guo及胫后静脉,且具有 显著性差异(P<0.01)。 血栓发生于左侧肢体49例,右侧肢体13例,双侧肢体2例,左右侧之比为3.4:1。CDFI对DVT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且无创伤性,可作为骨折术后DVT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危险因素中以年龄≥40岁、心脏病、高血压、长期卧床、感染、吸烟、手术史、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高血脂症居前10位;100例患者中,手术及创伤患者58例,非手术及创伤患者42例,两组下肢DVT患者年龄分布、发病部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手术及创伤患者的WELLS评分低于手术及创伤患者(P〈0.05)。结论:DVT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大多数存在危险因素,DVT在并发PTE前常无明显症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方法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以美国ADA确定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结果出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TIA发作5例,直径〉2.0cm以上脑梗死18例,余75例均为直径〈2.Ocm脑梗死。108例中78例合并高血压,69例合并血脂异常。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很少发生脑出血,很少发生大面积梗死,高血压、高血脂是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将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能量胸腰椎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29例采用手术治疗的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患者,从病历系统中提取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冠心病、术前和术后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骨折至手术时间、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清含量、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清含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变异系数、手术时间、出血量、补液量、是否输血、引流量等信息。按照术前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术前下肢DVT组和术前无下肢DVT组,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术后下肢DVT组和术后无下肢DVT组。分别对术前下肢DVT组和术前无下肢DVT组、术后下肢DVT组和术后无下肢DVT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其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下肢DVT组62例,术前无下肢DVT组367例。2组患者的年龄、术前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骨折至手术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RDW变异系数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0,P=0.004;χ2=12.161,P=0.007;t=9.040,P=0.000;Z=-6.771,P=0.000;Z=-7.030,P=0.000);2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冠心病、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TT、APTT、PT、HDL血清含量、LDL血清含量、血小板计数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747;t=0.734,P=0.460;χ2=0.042,P=0.838;χ2=0.762,P=0.383;χ2=0.449,P=0.503;Z=-0.640,P=0.522;Z=-1.250,P=0.211;Z=-0.203,P=0.839;Z=-1.691,P=0.091;Z=-1.146,P=0.252;Z=-0.839,P=0.401;Z=-1.589,P=0.1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D-二聚体血浆含量是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术前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β=0.137,P=0.001,OR=1.147;β=2.117,P=0.000,OR=8.308;β=0.187,P=0.000,OR=1.205)。术后下肢DVT组83例,术后无下肢DVT组346例。2组患者的年龄、术后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手术时间、出血量、补液量、是否输血、引流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80,P=0.000;χ2=15.902,P=0.001;Z=-4.422,P=0.000;Z=-7.078,P=0.000;Z=-8.486,P=0.000;Z=-4.692,P=0.000;Z=-4.346,P=0.000;Z=-2.628,P=0.009;χ2=10.298,P=0.005;Z=-2.777,P=0.005);2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冠心病、TT、APTT、PT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2,P=0.345;t=1.550,P=0.122;χ2=1.212,P=0.271;χ2=0.004,P=0.948;χ2=0.049,P=0.825;Z=-0.870,P=0.384;Z=-0.637,P=0.524;Z=-0.228,P=0.8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输血是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β=0.041,P=0.006,OR=1.042;β=2.239,P=0.000,OR=10.374;β=0.159,P=0.008,OR=1.172;β=0.591,P=0.000,OR=1.805;β=0.428,P=0.000,OR=1.535;β=0.708,P=0.036,OR=2.030)。结论: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D-二聚体血浆含量是高能量胸腰椎骨折术前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年龄、术后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级)、卧床时间、D-二聚体血浆含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输血是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燕 《河北中医》2011,33(3):434-436
目的研究整体护理对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本院外一科2008-01—2009-08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实施整体护理。观察术后发生DVT情况。结果本组80例,围手术期无1例发生DVT、肺动脉栓塞(PE)。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患者采取整体护理的方法能够显著减少DVT,是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68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和肝素抗凝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1d起同时给予中药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DVT1例(2.9%),对照组发生DVT4例(11.8%),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和P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APTT和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在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抗凝方面起到了协同作用,更有效的降低了髋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大于60岁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物理方法预防;实验组36例行物理方法预防+低分子肝素预防。分别于入院时,术后1 d1、0 d查血常规、凝血四项;于入院时,术后10 d、1个月、3个月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了解有无下肢DVT,记录术后引流量,2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10例发生DVT,发生率25%,实验组术后2例发生DVT,发生率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选取病例数较多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后引流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一例出现出血并发症。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对血小板、血红蛋白、凝血机制无影响,未明显增加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处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发生置管处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发生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发生与置管局部创伤大小直接相关,还与患者所患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以及患者活动度等有关。结论:认识中心静脉置管中血栓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临床征象,及尽早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达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