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砖墙学说"和"体质学说"两个角度分析血虚风热型颜面再发性皮炎的发病机理,立足凉血养血祛风的治疗原则选方用药,辅以中药湿敷液外用,从内外两个方面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并选取临床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证实凉血养血祛风法治疗血虚风热型颜面再发性皮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浮肿是血管和淋巴管分泌的水分渗入到周围组织而呈现的一种病态。机体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浮肿,但最常见的部位是颜面部和下肢。一般而言,颜面部浮肿可能为肾病,下肢部浮肿可能是心脏出现问题,故中医有"脚肿病在心"之说。老年人由于肾病和心脏发病率都很高,所以浮  相似文献   

3.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疾病,中医学又称"肝斑"、"黧黑斑"。临床表现常见发生在面部的对称性蝴蝶状或局限性褐色或淡褐色斑。此病多见于成年女性,真正病因不明,是多发性损容性慢性皮肤病。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关,导致气血瘀滞,颜面失养,而生褐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运用针刺治疗颜面部偏侧无汗症1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郭某,男,52岁,因"脑外伤后右侧颜面部无汗出2年余"于2013年7月15日前来就诊。患者2年前脑外伤致脑出血(具体部位不详),继发右侧颜面部无汗液排出,全身、颈项及左侧颜面部汗出正常。2年来此症状未曾缓解,全身其他部位机能已恢复正常。诊见以任脉为界,左侧颜面部有些许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颜面神经是十二对脑神经中的第七对神经,它分布于面部肌肉、颈阔肌、颔下腺与舌下腺.管理舌前约三分之二的味觉,涎腺的分泌和面部的表情.颜面神经麻痹,就会引起口眼歪斜,也就是俗名所谓"歪嘴风".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称作"口眼斜"或"口僻".发生这个病症的原因,是由于颜面神经分布的经络感受到压迫的缘故,其诱因大都由于风湿热、高血压、脑膜炎、过敏性中耳炎、腮腺炎、鼻粘膜炎、颈部淋巴结肿、梅毒瘤肿、糖尿病、铅中毒、外伤、麻风、结核等诸疾患  相似文献   

6.
养血消风饮配合外治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方剂"养血消风饮"对颜面再发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用方剂"养血消风饮"加减治疗,对照组内服药选用西药氯雷他定(开瑞坦),同时均配合外治法。一个疗程(2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对该病都有一定疗效,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养血消风饮"是治疗颜面再发性皮炎疗效确切的方剂,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黄褐斑从瘀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褐斑又名"肝斑"、"面尘"、"黧黑"、"妊娠斑"等.它是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皮肤色素改变,一般无自觉症状,多发于中年女性.  相似文献   

8.
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是一种儿科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以头向患侧歪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点.患儿出生后,发现颈部一侧硬块,此硬块有的可逐渐缩小并于数星期后消失.但有的硬块变大变粗,出现挛缩,胸锁乳突肌紧张,突出如条索状.头向患侧倾斜而颜面斜向对侧上方,随着时间的延长,肿胀硬块度增高,头部歪斜也日见明显,活动受限,较大的患儿中,因患侧颜面发育受影响,健侧颜面也相应产生适应性的改变,致使颜面大小不对称,晚期病例一般伴有代尝性胸椎侧凸.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痤疮机理研究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粉刺"等,常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初起为小丘疹和脓疮,病因多为热邪偏盛,严重者为血瘀痰结。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毛囊皮脂腺疾  相似文献   

10.
<正>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颜面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中医学属"粉刺"、"酒刺"、"风刺"、"痤"、"肺风粉刺"等病范畴。据有关文献报道,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24%。痤疮虽为小病,但因主要发生于颜面部,病情严重时有损容貌,所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的防治已日益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