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祖望验案赏析之一已刊登于本刊2008年第10期) 声音嘶哑在中医学称“喑”.喉部病变引起声音嘶哑则称为“喉喑”.喉炎在中医学属于喉喑范畴。喉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喉部不适,声带或室带(假声带)充血、肿胀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喉炎与慢性喉炎。干老认为急、慢性喉炎都是中医治疗有优势的病种.采用辨证论治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东方 《吉林中医药》2005,25(11):10-10
喉连气管,通于肺,属呼吸关隘,自古就有“喉为肺所主”之说。由于肺又属“金”,所以在清代《张氏医通》和《临证指南医案》中有“金实不鸣”、“金破不鸣”的论述,此为近二百年来倍受医家推崇的嗓音病的病因病机。现代检查技术引入中医嗓音疾病的诊治后,干祖望教授发现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和声带麻痹等常见的嗓音疾病,往往都不能用“肺实”、“肺虚”来解释。业师提出了“血瘀痰结”的理论,采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医无声带小结的病名,其症因脉治见于“声哑”、“喉瘖”、“失音”等记载中。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声带小结形成的原因,除发音不当外,与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不同身体素质发生的声带小结,除有不同的全身症状外,喉部局部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采取全身症状结  相似文献   

4.
声门裂闭合不全是声音嘶哑的常见病因.临床上我们对其用维生素B12,作喉返神经隔日封闭治疗+穴位针刺疗法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资料及方法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们对声音有嘶哑者先进行喉镜检查,适应症为无声带小结及声带息肉者,声带呈白色带状边缘整齐,无增厚及粘膜下出血,发音时声门裂闭合不上或张力差者.患者均为呼吸正常,发病前均有程度不同的用声过度或不当,表现为准确发声的紊乱,声带疲劳继之出现易倦感,经短暂休息可获得暂时改善,继续发音则声音嘶哑,此外可有喉部干燥感、异物感,微痛感以及喉部的酸胀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利咽合剂联合发声训练与单纯发声训练对声带息肉显微外科手术术后患者喉部症状恢复的差异性,评估利咽合剂联合发声训练综合疗法在声带息肉显微外科手术康复期的作用。方法:将声带息肉显微外科手术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利咽合剂口服并进行发声训练,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发声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喉部不适症状改善情况及嗓音障碍指数。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喉部不适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嗓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VHI)方面的干预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咽合剂口服联合发声训练能使嗓音显微外科术后的疗效得到巩固,能明显改善术后喉部不适症状,降低声带息肉术后患者的情感、生理和社会障碍水平。  相似文献   

6.
干祖望善用活血化痰法治疗嗓音病的经验严道南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嗓音疾病最常见的是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和声带瘫痪。由于喉连气管,通于肺,属呼吸关隘,所以自古就有“喉为肺所主”之说。肺又属“金”,所以在清代《张氏医通》和《临证指南医...  相似文献   

7.
喉痦一名早见于《医素纲目》,是指喉疾引起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者,是中医喉科临床上常见的病。临床视其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暴瘤与久痦,暴瘤易治,久痦难治。中医在治疗喉痦方面有独到之处,现将笔者治疗久瘸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喉部为发声和呼吸的器官。正常喉象在声带发声时声带内收,呼吸时声带外展,其病变症状也以发声和呼吸为主。喉痹是喉部呼吸困难的一种症状。由于吸气时喉腔狭窄不畅,时间延长,极易引起喉返神经麻痹,喉痉挛,往往夜间突然发作,惊醒以后手足乱动,头出冷汗,面色紫绀,似将窒  相似文献   

9.
针灸补虚泻实治疗喉喑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喉喑是指由于喉部疾患引起的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病证。常见于急、慢性喉炎、喉头结核、声带息肉、声带麻痹等疾病。根据其发病的急缓和病程的长短,祖国医学将其分为“暴喑”和“久喑”两大类,即所谓“金实不鸣”和“金破不鸣”。《景岳全书》说:“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由此可见,喉喑虽属喉咙、声带……  相似文献   

10.
倪平敏  陈小宁 《河北中医》2012,34(1):145-148
慢性喉炎中医称"慢喉喑",又有"久喑"、"久无音"、"久嗽声哑"、"久病失音"之称,是指喉部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长期声音嘶哑、喉部干燥不适为主要表现,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较难治疗.中医学认为,慢喉喑有虚实之分,实证者多由痰热犯肺,瘀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相似文献   

11.
江娟娟  张波 《国医论坛》2004,19(4):10-10
慢喉喑是指以声音嘶哑日久不愈为特征的喉部疾病,西医学中的慢性喉炎、声带小结、息肉、喉肌弱等症皆属本病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声带小结、息肉,早期多采用声休、发声训练、改变错误的发声习惯等治疗方法,中晚期以手术摘除为主。谢强教授系江西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  相似文献   

12.
失音,中医文献里称之为“暗”或“瘖”,即咽喉嘶哑不能出声之症。在病理上多与肺肾相关。据生理学:人的喉腔内有声带,发声时,喉部肌肉收缩,拉紧声带,靠呼出之气冲击振动而发  相似文献   

13.
介绍李云英治疗声带息肉经验。声带息肉为常见嗓音疾病,且存在癌变风险。李云英根据声带息肉的特点,辨证时注重整体观念与局部诊察相结合,认为声带息肉主要病机为痰、瘀、风,既痰瘀互结,又易兼挟风邪。认为嗓音过用和误用、饮食不节等造成声带脉络损伤,局部血运失畅,津液停聚,成瘀化痰,凝结声带成为有形之声带息肉;声带伏留之痰瘀日久易化内风,使声带息肉迁延难愈,二者外感风邪易引动伏留之痰瘀出现声嘶或加重声嘶。治疗常以行气化痰祛瘀、疏风利喉开音为法,善用虫类药搜风剔络、化痰祛瘀,同时注重顾护气阴、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4.
吾父谢任甫中医主任医师,以治疗内、妇、儿科杂病见长,对五官科疾病的治疗也有深研。自1965年起随父习医,对其经验方“大马丸”运用观察二十余年,颇有所得,兹将临床体会简介于下。“大马丸”用于慢喉瘖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中根据病情辨证加减,治疗声带瘜肉和声带小结,均能较满意地消除小结和瘜肉,且愈后长期不复发。慢喉瘖从病因分为虚、实二端。金实不鸣为实,金破不鸣为虚。实者,不外六淫外袭,七情内结,以致寒凝、热蕴、气壅、痰结、血瘀;虚者,不外耗气伤阴,以致气阴亏虚,不能养喉。喉属肺系,喉病当从肺治。肺经气血的升降失调和喉部痰热的蕴结当是声带小结和声带瘜肉形成之病机。小结和瘜肉均为有形之物,是气滞血瘀痰凝的病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之喉喑即指发声嘶哑或失音。由于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乃肺之系,且肺之经脉上循咽喉,故喉喑发病与肺关系密切。又因肺五行属金,所以《景岳全书》提出的“金实不鸣”、“金破不鸣”八字病机,且至今沿用。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李云英教授师承全国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学术带头人,尤为擅长中医药治疗咽喉嗓音疾病。李教授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喉喑病多夹风夹瘀,认为不能单从肺实、肺虚论治。临床运用虫类药治疗喉喑,可起到搜风祛瘀之功,疗效良好。笔者随师研习,略有心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赵小敏  张昉 《北京中医》2006,25(6):378-380
声带息肉与小结是以声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声带疾病,属中医“慢喉痦”范畴。以往治疗多采用单纯手术摘除,术后因各种原因极易复发。近年来,中医中药尤其是活血化瘀中药对此病治疗的报道颇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失音”是指嗓音斯哑,甚则不能发声的一种病证。在教师中是一种常见的职业性疾病。该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人卒然元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人之卒然忧恚而无音”。《景岳全书》也对失音有所记述,如“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不痦也;虚者其病在本,  相似文献   

18.
嗓音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临床嗓音医学主要研究由咽、喉(声带)等发音器官病变所致的病理性嗓音(音哑或失音)。为了进一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于1980年5月6日至9日在江西庐山召开了“全国中医嗓音医学学术会”。兹就有关临床嗓音研究方面的资料择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声带是喉部发声的主要部分,左右各一,它由韧带、肌肉和粘膜组成。前端2/3为发声部,后端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声带突,故可随声带突的运动而张开闭合。在间接喉镜下声带呈白色条状带(少数人可呈生理性淡红色),边缘整齐,两声带间呈三角形空隙,称为声门裂。声音就是气流通过此处时冲击声带,使其振动发出的。声带由喉返神经支配,可使其内收、外展、运动自如,保证呼吸和发声的正常进行。但由于外感、内伤或他病所及,致使声带发生种种病变而引起程度不同的声嘶。其病变属实证多,虚证少或是本虚而标  相似文献   

20.
李庆存 《新中医》1992,24(4):17-18
声带是喉部发音的主要部分,左右各一,其前端固定于甲状软骨交角之内面,后端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声带突,两声带间呈三角形空隙称为声门裂,声音就是气流通过此处时冲击声带使其振动发出的。声带由喉返神经支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