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文献杂志》2013,(5):36-38
六、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注:此承上文,就气息以决人之生死,并示肺与别脏相关之诊断法也。吸气微而数急,因消化器官能障碍者,乃系实证也。下之则愈,然体虚者不可下,则为不治。因心脏衰弱而影响于肺者,其吸促;因肝肾衰弱而影响于肺者,其吸远,皆为难治。呼吸时全身筋脉振振然动摇者,虚脱之兆,故亦不治。  相似文献   

2.
中医内病外治疗法,其治病与内治法同一机理,且具有简、便、廉的优点,所以一向为民间广传,见效之速,尤非内治法所能比拟。兹简介数则常用小方以抒临症心得。一、数粒蓖麻,升降称奇蓖麻《本草纲目》称其有催生……,开通经络关节,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之能,“善治妇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我们在临床使用上认为本品价廉而力饶,上病用之能吸之  相似文献   

3.
仲景《伤寒論》太阳篇第76条条文曰:“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乡先辈族人颖甫先生著《伤寒发微》将原文訂正为:“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不止。”自注曰:“发汗后阳气外浮,不能泊水,水入則吐……,此症忌更发汗,要无庸議。发汗则水气随阳热而张发于上,吸胃中水液俱上,傾吐而不可止,此理之可通者也。若既伤于汗,又伤于吐,阳气独张于上,而水液內亡,岂有反病下利不止之理……然則此“下”字必传写之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于三阳三阴病中各有一提纲条文,其意义在于使人读之就能在总体上把握三阳三阴病各自的发病特点。注家对三阳三阴病提纲之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其差异未有如厥阴病提纲之大者,后之学者完全无可适从,甚至有"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之说。故若欲明《厥阴病篇》,则须先明其提纲。本文通过对"厥阴"之义及厥阴病提纲证之象的分析,明确厥阴之为病,既可为寒,亦可为热,更有寒热错杂之变。故《厥阴病篇》中,尽显阴阳进退、寒热错杂、或寒、或热诸证。而厥阴受邪,则肝之疏泄不利,则木邪犯土而脾胃气机为之失和,故厥阴病中,多呕吐、哕、下利之变。能由厥阴病提纲证而明《厥阴病篇》之大略,则能明厥阴病非六经病最后阶段,亦能明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相似文献   

5.
中医一般所谓的暑症,其所包括范围甚广,广义言之,凡属夏季之一切热性病,均可以包括在暑症范围之中,素问热病论谓:“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署。”王綸明医杂著谓:“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乃因暑而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吴鞠通温病条辨谓:“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景岳全书谓:“暑本夏月之热病,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温病、翟乱吐泻,腹痛泻  相似文献   

6.
刘完素治热四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迎萍  刘浩 《国医论坛》2002,17(6):16-16
1 宣法刘氏认为辛热之药能开发火热郁结 ,使气液宣通 ,流湿润燥 ,可以适当的运用于火热病证。他在《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中云 :“依近世方论而用辛热之药 ,病之微者虽或误中 ,能令郁结开通 ,气液宣行 ,流湿润燥 ,热散气和而已。其或势甚而郁结不能开通者 ,旧病转加 ,热证新起……若以辛苦寒药 ,按法治之 ,使微者皆得郁结开通 ,湿去燥除 ,热散气和而愈。”刘完素认为凡是气液宣行的通道都称为玄府 ,玄府者 ,无物不有 ,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有 ,人体一切的生理、病理都与玄府的神机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五志、六气皆能化火而导致阳热…  相似文献   

7.
运用白芍动静特性治疗疼痛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镇星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492-492
对白芍的动静特性,历代医家多有论及.如<本草经读>曰:"芍药,气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为攻下之品,非补养之物也.……气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气也;血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成无己曰:"芍药之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阴气而泄邪热".言白芍有"补"、"敛"功效者,是说其静;说白芍具"泻"、"泄"功效者,乃曰其动.这正是白芍集动静于一体之特点.对实性疼痛的血脉瘀阻,闭塞"不通"者,能通顺营卫气血,气顺血和,疼痛自除;对虚性疼痛的经脉空虚,失养"不荣"者,能养血柔肝,敛阴和营,则脾健血旺,经脉得养能荣,顽疾可愈.尤其对虚实夹杂之顽固性疼痛,可更好地发挥其实可通、虚能荣的"一药多长"之特长.  相似文献   

8.
本法则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云:“……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这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治则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含义是:以寒药治热病而热反盛者,应该取治阴分;以热药治寒  相似文献   

9.
<正> 温热顾阴的涵义温热顾阴是中医治疗温热病的大法。温热病致病因素是热邪,与伤寒致病因素迥然不同。温热顾阴,与伤寒顾阳相对而言。喻嘉言说:“寒病之伤人十之三,温病之伤人十之七……缘真阴为热邪久耗,无以制亢阳,而燎原不熄也。以故病温之人,邪退而阴气犹存一线者,方可得生……总当回护阴之根底……兹特提出手眼,以印证先人之法则”。以后叶天士更具体的说:“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朱武曹说:“伤寒必当救阳,温病必  相似文献   

10.
辨証者,辨証之分表、里、塞、热、虚、实也;論治者,論治之有标本、緩急、先后,虚实及治貴应变、治勿偏执、保护胃气、务求其本等法之謂也。夫医有大法焉,病之为变,不可端倪,則当就大法而求法外之法,苟偏执己見,不知矩度,詎能得圆活之机,治沉难之病乎?而辨証論治一法,为医者之准绳,特举各家說法逐層辨析,一管之見,质諸高明,加以指正。 (一)治有标本张景岳曰:病有标本者,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