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许爱霞  葛斌  宋平顺  张振明 《中成药》2007,29(5):723-726
目的:分析比较甘肃不同产地人工栽培草麻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麻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成分分析。结果:从3种不同来源(民勤、镇远和古浪县)的草麻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1种化学成分,均含有四甲基吡嗪、芳樟醇、β-松油醇、4松-油醇、dα--松油醇、十六烷酸等28个相同成分,含量最高的为d-α-松油醇,十六烷酸。结论:甘肃产人工栽培草麻黄挥发油化学成分不含有1α--松油醇。  相似文献   

2.
麻黄人工栽培小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人工栽培小试沈发武任祥泰胡生永陆宗芳(甘肃省古浪县马路滩林场古浪733100)麻黄系裸子植物,是麻黄科一个单属古老的植物类群。我国现有12种,4变种,其中分布于荒漠地带的有8种1变种,均系旱生、超旱生灌木和半灌木。麻黄是提取麻黄素的唯一原料,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近年来,由于不合理开发经营,形成了过度采挖,致使麻黄分布区天然资源日趋枯竭,并导至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探索麻黄人工栽培的可行途径,我们于1994~1996....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野生与栽培肿节风不同部位迷迭香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分析比较福建将乐野生与栽培肿节风不同部位中迷迭香酸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以外标法测定样品中迷迭香酸的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野生肿节风根、茎、叶中迷迭香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8%,0.22%,1.07%,栽培肿节风根、茎、叶中迷迭香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9%,0.24%,0.96%。结论:肿节风根、茎、叶3个部位中迷迭香酸含量差异较大,叶中含量最高,根中最低,但栽培与野生肿节风的相同部位迷迭香酸的含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人工栽培与野生雷公藤有效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俊元  夏志林 《中草药》1991,22(6):284-284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野生及栽培竹节参地下不同部位的质量差异,为竹节参药材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8批不同产地的竹节参(含野生及栽培品)根状茎与肉质根,采用性状观察、中药指纹图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和浸出物测定等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野生与栽培竹节参地下部位的外观性状存在差异。15批样品中人参皂苷Ro和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合格率53.6%。合格批次野生和栽培竹节参根茎与根的化学指纹图谱、浸出物和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不明显。结论 本研究可为竹节参栽培品替代野生品使用,并为其质量标准“来源”“含量测定”“浸出物”等项目修订,以及后续竹节参资源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阿勒泰地区野生木贼麻黄质量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述芳  何瑞琴 《中药材》1999,22(8):387-388
中国药典1995版收载麻黄为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的干燥草质茎。三种麻黄所含的成分大致相同,但生物碱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黄较低。木贼麻黄与中麻黄在新疆均有分布,前者在阿勒  相似文献   

7.
人工栽培和野生雷公藤的质量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人工栽培和野生雷公藤的质量比较周迎新,方乍浦,张亚均,曾宪仪,雷江凌(江西省药物研究所南昌330029)为了保证栽培雷公藤的质量,我们对雷公藤16个样品进行了生物碱、二萜内酯的薄层层析定性分析及总生物碱、雷公藤氯内酯醇的含量测定。此项工作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与陈俊元等 ̄[1]进行的相似,但采集的样品较多,分别为不同季节、土壤、海拔的样品,同时总生物碱的测定是取的根皮。1材料雷公藤样品1991年8月、10月,1992年1月、5月分采?...  相似文献   

8.
鱼腥草野生居群人工栽培后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鱼腥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规范化种植等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将17个采自峨眉山不同山峪和海拔的野生鱼腥草居群地下部分移栽至同等立地条件下栽培一年,用共水蒸馏法提取其各自地上部分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所有材料共鉴定出31种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为19种。t检验结果表明鱼腥草栽培一年后,其α-蒎烯和D-柠檬烯含量极显著高于其相应野生居群两种成分的含量,崁烯和甲基正壬酮的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居群中的含量,trans-β-罗勒烯含量则极显著低于野生居群中含量。试验结果还表明,9类检测到的化学组分中共有7类在栽培和野生条件下均可检测到。除非萜类醇和非萜类醛外,其余5类组分在野生居群中(占总挥发油含量的84.05%)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在栽培类群(占总挥发油含量的90.12%)中的变异系数。结论:野生和栽培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间存在一定差异。野生鱼腥草居群移栽至同等立地条件下后其挥发油成分多态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房圣民  杨春广 《中成药》1991,13(10):28-29
对人工栽培与野生北马兜铃根在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几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结果人工栽培与野生北马兜铃根的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主要成分含量野生品高于栽培品,本文为人工栽培北马兜铃根的药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栽培与野生桔梗质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我们对栽培与野生桔梗进行了生药学、化学成分的定性及定量方面的比较。实验材料栽培桔梗(2年生)于1990年7月采自湖北中医学院药物种植场;野生桔梗于1990年7月采自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铜鼓凸。二者标本  相似文献   

11.
甘肃道地药材麻黄指纹图谱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甘肃道地药材麻黄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法分析麻黄药材中的麻黄碱。结果:麻黄药材的指纹图谱有较好的相关性,所有共有峰的参数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有关药材的技术要求。结论:本研究将有助于麻黄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及麻黄道地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麻黄提取工艺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适宜医院制剂提取麻黄碱的3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酸水温浸法、酸水煮提法)进行了实验。从麻黄碱的含量、提取成本及对设备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分析,选择了酸水煮提法为医院制剂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3.
草麻黄根的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华明  朱全红  刘永宏 《中草药》2011,42(9):1678-1682
目的研究麻黄属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根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麻黄根用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MS、1H-NMR、13C-NMR)鉴定结构。结果从草麻黄根的醇提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3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麻黄根素A(1)、麻黄宁A(2)、麻黄宁B(3)、麻黄宁D(4)、芹菜素(5)、山柰酚(6)、槲皮素(7)、二氢槲皮素(8)、3′,4′,5,7-四羟基二氢黄酮(9)、儿茶素(10)、表儿茶素(11)、阿夫儿茶精(12)、表阿夫儿茶精(13)。结论化合物7~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麻黄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斌  高文远  张铁军  张家欣 《中药材》2006,29(11):1236-1238
目的:优化麻黄提取工艺,建立麻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安排实验,用TLC进行定性鉴别,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麻黄提取最佳工艺为加10倍量水、加热煎煮3次,每次1.5 h,麻黄碱转移率可达89%;薄层色谱中可检出特征斑点;麻黄碱进样量在0.0081~0.1377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25%(RSD=2.24%,n=6)。结论:提取工艺合理,HPLC法易于操作,重复性好,能够控制麻黄配方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麻黄Ephedra sinicaStapf.药材生物碱类成分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确定杭锦旗产麻黄Ephedra sinicaStapf.药材HPLC标准指纹图谱。方法采用Lichrospher C18柱(4.6 mm×250 mm,5μm),乙腈-水-三乙胺-磷酸(5∶95∶0.05∶0.1)为流动相,流速:1mL/min。结果获得5个共有指纹峰。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为更好地控制麻黄的内在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收集不同产地栽培和野生黄芩共30余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黄芩药材的色谱指纹图谱,并对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进行含量测定;采用《中国药典》方法对黄芩的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河北和内蒙古产的野生黄芩的液相指纹图谱色谱峰数较栽培品多;在95%的置信区间内,栽培黄芩含黄芩苷(15.89±1.52)%,黄芩素为(1.04±0.26)%,汉黄芩素(0.27±0.07)%;野生黄芩含黄芩苷(11.93±1.62)%,黄芩素(1.03±0.26)%,汉黄芩素(0.27±0.06)%;栽培黄芩的浸出物为(52.07±3.05)%,野生黄芩(41.21±2.86)%。结论: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的指纹图谱略有差异;栽培黄芩中黄芩苷和浸出物的含量高于野生黄芩。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波长HPLC-DAD,同时测定栀子不同部位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羟异栀子苷、栀子苷、绿原酸、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和竹节参皂苷Ⅳa 7种化合物的含量,比较各成分在栀子不同部位的分布。结果表明栀子中各成分在各部位分布不同,且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栀子苷主要分布在果实和叶中,竹节参皂苷IVa主要分布于根和茎中,西红花苷类成分主要存在于果实中,绿原酸以叶和茎含量较高,羟异栀子苷在叶和根中含量较高,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在根和茎中含量较高。通过分析栀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为栀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栽培藏红花与藏红花培养细胞的成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人工栽培藏红花和藏红花培养细胞的主要成分种类以及含量的异同。方法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FTIR)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对两类样品进行对比分析 ,借以考察藏红花细胞的培养效果。结果 :表明不同产地的藏红花的主要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 ,与藏红花相比 ,藏红花培养细胞中的代谢产物种类较少 ,但是其具有抗癌活性的藏红花素A(crocinA)的含量高于藏红花 2~3倍。结论 :藏红花培养细胞的主要成分种类与人工栽培藏红花基本相同 ,但其含量差异较大 ,培养细胞现只具有部分替代性。  相似文献   

19.
靳雯棋  毕英飞  王晶  唐雪  麻锐  孙立伟 《中草药》2017,48(2):373-376
目的通过比较野山参与园参在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中代谢相关酶活性及代谢物的量,探讨野山参与园参抗氧化能力差异。方法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UV法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的量,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量。结果野山参中SOD、CAT活性高于园参,在AsA-GSH循环中野山参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园参,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脱氢抗坏血酸(DHA)等抗氧化物的量有高于园参的趋势。比较谷胱甘肽合成前体的上游氨基酸(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量,发现野山参亦高于园参,保障了AsA-GSH再循环的平衡。结论 AsA-GSH循环中关键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物量均为野山参高于园参,导致野山参抗氧化能力强于园参,为野山参与园参功效差异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成药》2019,(10)
目的建立雷公藤指纹图谱,探讨不同生长年限、采收期、野生与栽培药材质量的差异。方法雷公藤70%乙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_(18)柱(2.1 mm×150 mm,3.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0℃。结果 15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21个共有峰,相似度0.711~0.965。夏季栽培样品排名较低,生长年限不同的药材含有量依次为3年生2年生1年生,采收期不同的药材含有量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药材的质量与来自野生或栽培无必然联系。聚类分析将样品聚为4类,夏季栽培药材同属一类,不同生长年限、采收期,野生与栽培药材同属一类,药材所属类别与生长年限、采收期、野生与栽培无明显正相关。结论野生药材的质量稳定,同为秋季采收的栽培样品质量差异显著。由于雷公藤常于秋季采收入药,因此应优化其人工栽培技术以提高质量均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