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材产地加工是药材生产与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不仅起到去除其非药用部位以净制、终止其生理生活状态以利于干燥等目的,同时通过适宜的加工方法,可促使药用部位中药效物质的最大保留、毒性成分的有效降低、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转化等物理化学变化。因此,基于传统经验形成的药材产地加工方法赋予了中药材性状、规格、品质、药性等诸多内涵,蕴涵着丰富的科学道理。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加工方法和技术体系,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该文主要对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了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药材产地加工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认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产地加工是药材生产与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较为系统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和技术体系.经过产地加工,不仅起到去除其非药用部位以净制、终止其生理生活状态以利干燥等目的,同时通过适宜的加工方法,可促使药用部位中药效物质的最大保留、毒性成分的有效降低、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转化等物理化学变化.因此,基于传统经验形成的药材产地加工方法赋予了中药材性状、规格、品质、药性等诸多内涵,蕴涵着丰富的科学道理.本研究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角度探讨药材产地加工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药材加工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产地初加工方法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是药材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了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制剂的质量,科学合理的产地初加工方法至关重要。中药材原植物在采收后会发生细胞缩水、破裂、变性、酶解、后熟、干燥等变化,应根据药材性质和商品销售、运输、保管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洁净、除去非药用部位、干燥等产地初加工,以防止其霉变虫蛀,便于储存运输,保障中药材质量。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在中药产业链中处于中药材前期生产和后期中药成品加工的中间环节,也是中药材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最后工序,同时又是后期炮制、制剂等环节的预处理阶段。然而,目前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研究普遍存在研究力度不够,相关可查阅的文献较少等问题。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和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一般原则、常用方法及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简述,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相应的看法,以期为制定规范的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标准、加强产地初加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药材适宜采收期综合评价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金廒  严辉  宿树兰  钱大玮  吴启南  周荣汉 《中草药》2010,41(11):1755-1760
采收是药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药材的质量与产量。随着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实施和推广,药材适宜采收期的客观评价与确定成为中药生产领域的共性问题之一。在课题组实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药材采收、初加工、贮藏过程中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当归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系统评价,建立了客观表征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物候关系对药材品质形成与药用部位生物产量相互关联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从药材生产过程中的时、空关系与物质动态积累规律诸方面探讨和建立客观评价和确定药材适宜采收期的方法学,以期对我国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保障药材的质量与产量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体系,该研究以3种酚酸(酯)类、6种苯酞类及多糖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干燥后样品外观性状等指标,对经不同干燥加工方法所得当归药材样品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经控温控湿、中短波红外及微波真空干燥法加工后的当归药材所含绿原酸、阿魏酸显著高于新鲜样品及产地传统干燥方法加工样品;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控温控湿干燥法加工样品,其整体化学特征与产地传统干燥方法加工样品较为近似,可作为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的适宜方法。以产地传统干燥加工方法所得当归药材样品为参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当归药材控温控湿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综合考虑能耗、干燥时间等其他参数,最终确定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适宜工艺为:采用控温控湿干燥法,第一阶段干燥温度40~45℃,相对湿度25%以下,干燥目标水分50%,缓苏时间12~24 h,第二阶段干燥温度60~65℃,相对湿度20%以下,风速35~40 Hz。该研究为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的选择以及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支撑,也为根及根茎类药材产地加工共性技术的形成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谢好  齐娅汝  万娜  伍振峰  王学成  李远辉  杨明 《中草药》2022,53(9):2872-2881
干燥是中药材采收后产地加工必不可缺的重要加工步骤之一,与中药材品质形成息息相关,是影响中药材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环节。皱缩是中药材在干燥过程中发生的普遍物理现象,不仅直接影响中药材的外观、质地与复水性,还导致水分扩散速率降低,干燥时间延长,引起干燥效率下降、能耗升高,且药材长时间受热不利于保证干品质量与疗效。通过文献调研,探讨中药材干燥过程中的皱缩机制,从物料特性、微观结构、机械性能和加工条件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抑制皱缩的干燥技术,以期保障中药材品质,为中药材干燥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将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的工序进行整合,实现工艺过程连贯性操作,摒弃了传统的产地加工与炮制过程中的重复环节,可极大地提高中药饮片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提升中药饮片质量。目前,推动实施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已经逐渐成为业内的共识。本文聚焦于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在简述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分合”演变史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研究近况,明确提出构建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体系,并指出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面临的窘境。以期引起业内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进一步促进中药饮片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6,(7)
目的:通过功效成分与外观性状的综合评价,优选禹白芷药材的适宜产地干燥加工技术,为根类中药材的干燥加工提供示范。方法:采用晒干、阴干、热风干燥、中波红外干燥等19种方式对禹白芷进行干燥加工。HPLC-PAD法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加工的禹白芷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含量;GC-MS法分析其挥发油组成,并采用内标法定量;采用综合评分法评价外观性状。结果:禹白芷药材中总香豆素含量晒干组高于阴干组,热风变温干燥组整体均较高,恒温干燥组干燥温度与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呈反比。挥发油类成分热风变温干燥组整体均较高,恒温干燥组干燥温度与挥发油类成分含量呈反比。外观评价结果表明,热风50℃干燥组最好,其次为晒干组、阴干组、中波红外50℃组。结论:综合考虑干燥时间、外观、功效成分含量,推荐禹白芷干燥加工使用热风干燥,设备为控温控湿热风干燥机,其适宜温度为50℃,排湿湿度为35%。该方法可为白芷等根类中药材的适宜干燥技术规范的形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药产地加工规范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产地加工是指药材采收后进行挑选、冲洗、粗切、浸漂、蒸煮、发汗、熏烤、干燥等初步加工过程.药材采收后会发生细胞缩水、破裂、变性、酶解、后熟、干燥等变化,通过产地加工不但可以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还可以杀青灭活、减毒、干燥,提高药材质量,利于包装、运输、储存等.在我国常用的中药材中,需要进行初加工者约占70%.目前,由初加工环节引发中药饮片质量问题屡见不鲜[1].因此,中药材的质量高低,除了受到其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外,与产地加工方法是否适当也有很大的关系,开展中药产地加工规范化的研究是保障中药质量的源头环节.为了总结经验,促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深入推广实施,笔者对近10年来国内有关中药产地加工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历代本草文献,结合真菌生长发育的生物学特性,对历史上茯苓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描述进行科学阐释;系统梳理茯苓生产技术、优质产地和品质评价的历史变迁。研究发现,我国很早就有对茯苓菌丝、子实体和菌核的观察描述,约1500年前出现茯苓人工种植的记载。随着对茯苓生物学认识的深入,种植、采收和加工技术得到不断完善。受制于松木资源、种植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茯苓优质产区多次变迁。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茯苓初加工的专业化要求,产地与初加工分离,形成了专业的加工集散中心。研究认为,茯苓生态适应性广,生产加工技术是茯苓品质重要影响因素,科学融合及阐释传统品质评价方法是现代茯苓品质评价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周兴旺 《中草药》2007,38(3):321-326
中药的特色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控作用来系统纠正疾病造成的机体失衡。中药在治疗多基因、多因素引起的某些复杂疾病方面相对西药(通常是单一化学成分药物)有独到优势。但以天然动植物为来源的中药在质量控制和疗效科学依据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中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目前,组合治疗现代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会。提出应用现代组合成分药物和组合治疗新概念,科学阐明中药药效的学术观点;并提出综合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化学生物学等生物医学新兴科技从中药中开发现代组合成分新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中药丸剂干燥工艺、装备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成  伍振峰  王雅琪  杨明 《中草药》2016,47(13):2365-2372
干燥是中药丸剂制剂工艺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干燥方法的选择和工艺参数优化直接决定了中药丸剂干燥成品质量。综述了工业应用较成熟的传统丸剂干燥方式如厢式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及箱式微波干燥的原理及技术特点,以及一些新型丸剂干燥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前景。中药丸剂干燥仍存在工艺方法选择局限、干燥设备智能化程度不高及设备适宜性不良等问题,需通过深入研究丸剂干燥机制、融合精确传感的新技术及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中药丸剂干燥设备智能化及符合GMP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桂枝药材中苯丙素类(香豆素、肉桂醇、肉桂酸、桂皮醛、邻甲氧基肉桂醛)化学成分的影响,为桂枝适宜干燥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以苯丙素类化学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晒干、阴干及3种现代加工干燥方法后桂枝的质量进行评价,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干燥处理方法后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微波干燥使有效成分损失最多,阴干、晒干、低温热风干燥有利于桂枝有效成分的保留。结论:以干燥时间、化学成分含量、外观性状、气味等为评价指标,确定热风干燥50℃为桂枝药材较为适宜的现代干燥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药浸膏是中药制剂的重要中间体,其干燥工艺是中药制药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干燥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是中药制造工业技术转型升级的关键,关系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统计,综述了目前中药浸膏常用干燥方式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浸膏干燥工艺的相关特性、适应范围等,探讨了其在推广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特性中药浸膏所适合的干燥方式进行了总结,最后阐述了我国中药浸膏干燥发展新趋势,为研究并开发适用于中药浸膏的高效干燥技术提供有益参考,并为相关设备的优化升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医辨证施治需要,将药材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加工成一定规格饮片的技术,是安全用药的保障和提高药效的必要手段。中药材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外观、药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会发生较大变化,可充分发挥药用价值,增强临床疗效。通过分析炮制对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毒副作用、升降浮沉)、化学成分(生物碱、苷类、挥发油、多糖、鞣质、有机酸、微量元素)、药理作用(止咳平喘、活血祛瘀、抗肿瘤、泻下、免疫)的影响,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的整体影响,为中药的合理应用与现代化提供科学参考。提示在中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病情需要、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选择适宜的炮制方法处理药物,以保障用药安全,充分发挥药物疗效。但中药炮制还存在加工工艺原始、生产效率低、炮制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因此还需要逐渐深入和完善。通过规范中药饮片的炮制标准,阐明传统炮制方法的现代科学内涵,建立有效的现代中药炮制研究体系,是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用现代仿生技术阐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子舌、电子鼻等仿生技术是判定滋味、气味等的客观方法,基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内涵,对电子鼻、电子舌等仿生技术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在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辨识,中药基原品种、产地、生长时期、储藏年限以及炮制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本课题组对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实践,提出中药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界定和表征的基本研究模式,为中药五味药性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屠鹏飞  史社坡  姜勇 《中草药》2012,43(2):209-215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为了促进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和基于中药、天然药物资源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及创新药物的发现,对当前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基于二维高通量制备液相色谱(2D-pHPLC)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高效分离技术、基于液相-质谱-数据库(LC-MS-DS)/制备液相色谱(pHPLC)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快速识别与高效制备技术、基于LC-DAD-MSn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数据库的构建等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孙立丽  王萌  任晓亮 《中草药》2017,48(20):4339-4345
化学计量学是以计算机和近代计算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中药鉴别、定性表征、质量控制、组效关系等研究中均具有广泛应用,尤其在中药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综述近年来化学计量学中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包括2种无监督模式识别方法(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4种有监督模式识别方法(簇类独立软模式法、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并从产地、基原、炮制、真伪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资源化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金廒  吴启南  宿树兰  周荣汉 《中草药》2012,43(9):1665-1671
中药资源化学是中药资源学的分支学科,是药用生物学、生理生态学、药材生产与加工学、中药化学与分析学、生物工程学、生物效应与功能评价、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广义上讲,中药资源化学是一门揭示自然资源中对人类健康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应用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资源性化学成分的性质、分布、积累与消长规律,并通过适宜技术集成以实现资源的合理生产与科学利用的综合性与应用性特色突出的基础学科。系统阐述了中药资源化学学科概念与性质、内涵与外延、学科建立背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方向与目标任务等,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药资源化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