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通过"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支持,认为阳虚是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温阳法治疗肿瘤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失眠为临床常见病证,目前治疗该病多以补养心脾、清肝泻火、滋阴降火为法,而从阳虚论治者较少。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阳虚失眠并非少见,临证应充分重视阳气在正常睡眠中的重要性。用温阳法治疗失眠,只要方证相符,就可收桴鼓之效。现介绍验案2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温阳法治疗阳虚型失眠症4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温阳法治疗阳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0年4月杨志敏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的40例失眠症患者的中医临床特征,并评价治疗前后睡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情绪障碍(焦虑抑郁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改善情况。结果:40例失眠患者中除失眠主症外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兼症依次是神疲乏力、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烦躁不安、紧张焦虑、心悸心慌、口干喜温饮、头晕、大便溏、夜尿多、腰膝酸痛;舌脉象依次是舌淡、舌胖、舌边有齿印、苔白、苔润、脉沉、脉细、脉弱。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及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运用温阳法治疗阳虚型失眠疗效确切,具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目前西医治法临床疗效并不乐观,而中医疗法注重辨证论治,旨在巩固根本,在ILD治疗中具有独到优势,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2012年发布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一步规范了ILD的中医辨证分型,对指导临床诊疗具有积极意义,但该标准中对阳虚证型只是一略而过,重视...  相似文献   

5.
基于《黄帝内经》对肿瘤的相关认识,提出阳虚阴盛是肿瘤发生及转移的核心病机,阳虚是肿瘤发病的内环境,寒邪是导致肿瘤的重要外因,肿瘤体阴用阳的病理特性是阳虚阴盛的具体体现,针对这一核心病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温阳法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是现代常见的恶性疾病,属于中医“积聚”“癥瘕”等范畴。温阳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阳虚寒凝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从“阳非有余”与“阳常有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人体真阳不足致正虚,妄动相火致病理产物积聚。应用温阳法治疗恶性肿瘤,一方面重在阴中求阳以补阳,另一方面重视用阳化阴以温阳,使君火充盛,相火以位。阳和汤是温阳法治疗肿瘤的基本方,该方广布阳气,有温阳补血、行气活血、散寒通滞之效。《外科证治全生集》记载阳和汤主治阴疽等,而阴疽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阴疽与部分恶性肿瘤在病因病机、病程等方面均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名老中医应用阳和汤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以及阳和汤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临床研究,均提示阳和汤治疗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进一步深入研究阳和汤、认识温阳法,对临床指导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体的气血精津液都需要靠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正常输布气化。如果体内阳气不足,温煦、推动无力,气血精津液运行失常,最后就会形成痰瘀病理产物,即所谓的"寒者凝之"。日久痰瘀阻滞气机,阳气被遏化火,即郁火。而恶性肿瘤病机就是人体阳虚,某些部位阳气不达生寒,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生痰生瘀,虚弱之阳又被痰瘀阻遏,日久形成郁火。因此,恶性肿瘤的基础病机为阳虚火郁,先因虚致积,后因郁热成癌。秉承《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阴静阳躁,阳生阴长"之旨,谨守病机,审因论治,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火郁发之"作为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温阳以消积,散火以清热,以期为临床上给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病机学说中,内动之风即指肝风,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对肝风形成的病机,多强调热极生风和阳亢化风两端。至于阳虚风动历代医家很少论及。阳虚风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否也因肝而起,属肝风内动范畴?笔者认为,阳虚风动临床上并不少见,因未明其理,才"视而不见"。其风动之机与热极生风、阳亢化风一样,皆属于肝风内动。现论述如下。1阳虚功能抑,木争肝风起就阴阳二气而言,阳气主动、主升、主温煦;  相似文献   

9.
对清末名医郑钦安论阳虚、阴虚作了考析。认为阳虚证是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养、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以畏寒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扶阳抑阴是郑氏创立火神学派的核心理论。诊治疴痼疾时,应及时合理使用温阳法,可望很好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论肺阳虚     
肺阳内涵为防御、固摄、温煦,其外延为:实卫固表,通调水道,初步分析导致肺阳虚的原因有五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