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慢性心衰中医论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慢性心衰属中医“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病症范畴,系大多数心血管病的最终并发症,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最新治疗为延缓及防止心肌重塑的发展,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慢性心衰病程长,病因病机复杂,与肾阳虚衰、元气不足、心血瘀阻、水饮内停有关,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在治疗上有较好的疗效,现将慢性心衰的主要论治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简称心衰),系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喘证”、“痰饮”、“水肿”、“心悸”、“积聚”等范畴。笔者对近年来中医在临床上对心衰的认识与治疗进行总结,为中医治疗心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慢性肺心病所致心衰,属中医学“喘证”、“肺胀”等范畴。笔者近年来采用标本同治,以益气养心、活血利水法治疗肺心病心衰3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指各种病因而致心脏病终末阶段,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中医对心衰没有专门的论述,该病相当于祖国医学“心悸”、“咳喘”、“水肿”、“腹胀”等范畴,《内经》称本病为“水”。常因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等诱发。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心衰已成为临床常见病,护理工作显得举足轻重。我院2003年4月-2004年3月共成功抢救18例老年心衰患者,年龄60~94岁。在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的同时,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及心理护理,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状态,水肿是心衰的常见症状,与疾病愈后及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心衰水肿以“阳化气”不足为本,以“阴成形”太过为标,水邪失气化无法自行,阴精失阳助无法归位,以阳虚为本,又有阴阳两虚之忧,故治当扶阳育阴,使阴阳平调,水气自去。  相似文献   

6.
郭维琴教授对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与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红  王振涛 《河南中医》2003,23(10):12-13
郭维琴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 ,业医 30余载 ,学贯中西 ,临床经验丰富 ,尤其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现将郭师对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与辨治介绍如下 ,以飨同道。1 病名认识心力衰竭简称心衰 ,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 ,心衰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 ,左心衰患者以心悸、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 ,右心衰以心悸、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为表现 ,全心衰包括左心衰和右心衰。中医无心衰之病名 ,从其临床表现看 ,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心水”、“痰饮”范畴…  相似文献   

7.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一般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咳喘”、“水肿”、“痰饮”、“虚劳”等范畴。如左心衰一般表现为疲劳乏力、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喘、短气、心慌、咯血等症状。右心衰一般表现为水肿、腹胀、紫绀等症状。导致其发病的病机乃是心、肺、脾、肾脏的气血阴阳虚衰,但其病位在心,他脏表现为标。  相似文献   

8.
心衰是心脏病的严重阶段,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衰的传统危险因素,但研究发现心衰中肥胖患者预后较好,这被称为“肥胖悖论”。现就心袁方面的肥胖悖论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9.
曲凤  田盈 《河南中医》2014,(4):629-631
心力衰竭(心衰)乃现代临床一大难治病证,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本研究通过查阅、研究中医古代文献对心衰相关内容的论述,总结整理古代医家在心衰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并着重论述心衰“气、血、水相关”的病机理论,从而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心衰提供少许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深刻阐述了人体气机等升降出入以及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一气周流”理论,认为心衰的病机为心肺壅滞,气机不畅;命门火衰,枢轴不利;土败湿盛,四象无序。心衰之病症状多变,虚实交杂,治病须求本,当恢复气机的升降,同时应注意顾护中气,使中气流而不滞,四维转而不息,方得其功。文章旨在探求心衰的病机,为心衰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合并脑血管病以气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气虚为脾肾亏虚,包括元气亏虚与宗气亏虚;痰浊瘀血为心失所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蒸腾,痹阻于心脑脉络,发为本病。故治当培补脾肾元气,兼以活血、化痰、理气、平肝熄风、通络。  相似文献   

12.
从痰瘀致冠心病的理论基础、痰瘀致冠心病的病因、病机、痰瘀论治冠心病等论述从痰瘀治疗冠心病。认为治疗冠心病痰瘀同病,应化痰祛瘀同时以健脾益气,疏肝行气,温肾滋阴。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属消渴变证,冠心病是主要并发症,由消渴日久而发。"消渴重,心中痛",为本虚标实之证,本为气阴两虚,标为痰浊内停、瘀血阻滞,虚在心脾肾,实在痰瘀阻络。气虚与阴虚互为因果,瘀血与痰浊既为气阴两虚病理产物,又是消渴导致胸痹主要机理。脾虚失运是发病关键,运脾是治疗根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都应在健脾基础上进行。中医药治疗擅用调理脾胃之方药。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痰湿停聚、心脉闭阻是胸痹的主要病理因素。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痰瘀互结、他脏功能失常,从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其治疗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同时兼顾化痰祛瘀。  相似文献   

15.
总结柏正平主任医师治疗缓解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经验。认为主要病机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虚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主,涉及于心;实则以痰饮、瘀血为重;辨治宜扶正固本,重视化痰逐瘀。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6.
张静生教授认为癫痫系先天不足,后天情志失调,气机逆乱,痰浊血瘀蒙蔽神窍,神失所养,发而为病,病位在脾肝心三脏,后期涉及于肾。临床上可分为脾虚肝旺、脾肾虚损、肝肾亏虚、痰瘀蒙窍四种证型,每种证型常常相互转化,疾病后期也常互见。治疗上宜健脾涤痰,平肝潜阳,养心安神,补益肾精,活血涤痰开窍。因本病需长期治疗,张教授根据证型、病程、年龄等,辨证论治,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摸索出最适合组方和剂量之后,再制作成胶囊,长期服用,同时要求病人尽量避免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17.
肿瘤抑郁症是在原发肿瘤虚、瘀、痰、毒等病理因素的基础上,加之患者情志不遂所导致的病症,主要累及肝、脾、心、肾多个脏腑。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血瘀、痰气郁阻、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为其主要病机,其中肝郁气滞贯穿病程始终。治疗肿瘤抑郁症在疏肝解郁的同时,也要注重虚、瘀、痰、毒等根本病因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内经》对健忘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历代医家又有了新认识,朱丹溪日“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张仲景谓“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人喜忘”;健忘多与心脾亏虚、肾精不足有关,亦有因气血逆乱,痰浊上扰所致。治疗首要辨清虚实,虚则主要责之于心、脾、肾的亏虚,实则主要为痰浊、瘀血、肝郁为患,还要注意到虚实挟杂的复杂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9.
啮舌是中医临床中较为常见且棘手的一个症状。中医对啮舌的认识历史悠久,但缺乏对此症的系统研究,只有零散的医家论述和临床个案报道。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分析归纳古代中医文献和现代临床报道,基于脏腑经络理论初步探讨啮舌的证治,认为啮舌一症有虚实之别,实则责之于心肝,虚则责之于脾肾,可分为心火亢盛、肝火痰瘀、脾肾阳虚及肾阴不足等主要证型,痰和瘀是发生啮舌的重要病理因素,治疗应以清心平肝、补益脾肾、祛痰化瘀开窍为大法,希望本研究能为临床解决啮舌一症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脏病并发心血管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肾的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职而致心之气血阴阳逆乱。标实证则以痰湿、浊毒、瘀血为主。肾元亏损、脾气衰败,气机升降失调,极易发生肾水不升、心火不降,肾精亏虚、心血及心神失养,甚则心肾阴阳亏虚、虚阳浮越等心肾不交之证。痰湿、浊毒、瘀血内生,痹阻心脉,从而产生"胸痹、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痰湿、浊毒、瘀血又常相互影响,瘀血阻滞脉络,可致水液内停;痰湿亦可阻滞脉络,而使瘀血内生;浊毒耗伤正气,而致气虚水停;浊毒又常与瘀血、湿热并行,并行后若上窜入心入脑,易蒙蔽心窍,发为危候。故临床上化痰利湿、活血祛瘀、泄浊解毒常常相兼而用。另外,外感风、寒、湿等邪亦会加重病情。故治疗上当以心肾同治、补虚泄实为法。同时脾为中州,助力于心火与肾水之升降交济,且肾与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相互滋生,故治疗上亦需兼顾实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