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总结程丑夫教授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辨治高血压病的临证经验。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其病机或为脾胃虚弱,致脾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而致眩;或为肝升太过,肺降不及,肝阳上亢而致眩;或为肾水不足,心肾不交,心火独亢上攻脑窍而致眩。治疗强调一身之气需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具体组方从调畅脾胃或平肝降肺或交通心肾入手,基于调整脾胃、肝肺、心肾的整体气机达到周身气机升降平衡以治疗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升降学说是中医独特的理论,在临床上起着重要作用。《医源》言:“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升与降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种现象,人体唯有表现出升降,才显示出生机。升清与降浊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表现,两者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故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升降在病理上也是互为因果。《顾氏医镜》言:“升降者,病机之要也。”人体升清降浊功能失常会造成许多病变~[1],  相似文献   

3.
岳妍 《国医论坛》2012,27(1):12-13
人体气血升降是以肾水升、心火降为根本,在心肾相交过程中,肝脾助肾水以温升,肺胃助心火以凉降,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仲景所言的痞证,就是气机痞塞不通,升降失常,有的以脾气不升为主,有的以胃气不降为主,也有同时具备脾不升清、胃不降浊的情况,所以才有了泻心汤系列.所以一系列泻心汤均是通过调理气机升降而治疗痞证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寒热错杂是指阳气不降之热、阴气不升之寒,其实质是气机升降失常,辛温药促肝脾温升,苦寒药助肺胃凉降,故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泻心汤就是促使脾升胃降,使气机由“痞”转“泰”.  相似文献   

4.
脾胃升降与功能性胃肠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荣莱 《北京中医》2007,26(2):90-92
人生阴阳二气应调和,升、降、出、入应协调。若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就会致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不失其常则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功能性胃肠病,多有脾胃升降失常表现。清气不升反降为泄,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浊气不降反逆,为胀,为吐,为哕,为便秘,如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呕吐、功能性便秘。若“升降之气,上下不得交通”,咽膈之间,气不出入,胸膈满闷,甚或噎塞者,为食管病;气结两胁胀痛,为胆胰病;若腹满胀痛,为功能性腹痛、腹胀。提出升脾、降胃、通利气机、顺气和中、通降镇逆等法;对阳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滞不行、湿浊阻滞脘腹胀满难已者,推荐升清阳、行气滞、化湿泄浊法;对胃阴不足、胃气不降者,养胃阴,即所谓“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相似文献   

5.
医海珠玉     
此言胀之属虚属实,病机不同。实胀为浊气不降所致。其或由食滞,或由气郁,或为热结,或为寒凝。总为邪气有余致气壅不降,或因气郁致积滞不行。虚胀由脾胃气虚,中气不运,升降失职,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致清浊混处于中,郁而为胀,故治实  相似文献   

6.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升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故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其清阳,降者降其浊阴,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则可致多种病症.脾主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借助宗气的作用以布散营养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脏腑肌腠,其性以升为顺.脾胃不升可出现纳呆,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耳聋,眩晕等症.胃主受纳,将水谷及时传入肠中,以下行为顺.如胃气不降,就会出现脘腹胀痛,呃逆呕吐等症.  相似文献   

7.
近代名医张锡纯氏说:"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精辟地阐明了气机升降在人体中是维持阴阳平衡与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升降功能失常,则人体产生疾病.如《内经》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又如肝风上扰和肾虚于下皆可产生眩晕,肺失肃降和肾气上逆都可致成咳喘.浊气不降的诸痿喘呕,清气不升的诸厥洞泄,以及肾不纳气、孤阳上越、上不制下、中气下陷、心肾不交、心悸胸闷、脘痞噎膈等病证,都是人体气机升降逆乱的结果.由于升降逆乱是中医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前人据此提出了"欲降先升"的治疗理论.  相似文献   

8.
气机升降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之所赖,气机升降失衡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故利用脾胃升降之功能诊治胃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孟动玲 《光明中医》2012,27(12):2581-2582
耳鼻咽喉诸器官位于人体上部或体表,乃清阳游行交会之所,被称为"清窍"。因此,清窍通利,功能正常,必赖清阳升发之功。临床上对于由于清阳不升,以及由于清阳不升所致的浊阴不降引起的耳鼻咽喉疾病,采用升清法为主,配合应用降浊阴法,往往取得很  相似文献   

10.
五官科中的“清阳”为生理概念,指气化产生的精微物质;“浊阴”为病理概念,包括湿邪、痰浊、瘀血等。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脾胃虚则九窍不利。清阳不升多表现为虚证,宜健脾升清濡窍;浊阴不降,多表现为实证,宜利湿祛痰化瘀降浊以开窍。认为升清降浊是五官科疾病普遍适用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马军燕  周际  冯利民 《光明中医》2022,37(2):314-317
古今临床医家多认为眩晕是以风、火、痰、虚、瘀致其病,而笔者认为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气机升降不及与太过均可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脑窍失养或被蒙蔽发为眩晕。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又主要表现为脏腑气机的升降失调,故可从肝与肺、脾与胃、心与肾等脏腑之气机升降失调来认识眩晕,并在治疗上以调理脏腑之气机升降出入为要点,使得脏腑虚实有度,阴阳平衡,气机升降有序则眩晕之疾可除。此文基于脏腑气机升降理论具体探讨眩晕并附医案1则。  相似文献   

12.
升降运动是自然界天地阴阳动静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维持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重要形式,气机升降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机,而恢复机体正常的升降运动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大法。文章重点从人体之气的升降运动及药物的升降属性出发,探讨升阳举陷法在治疗清阳不升性眩晕中的理论依据、药物配伍规律及升举药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升清降浊理论及中医脑功能的简要阐述,结合相关文献论述及现代临床运用,并以升清降浊理论在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健忘等脑病方面的临床运用为例,认为应当充分运用升清降浊理论指导脑病的临床辨治,以提高中医药治疗脑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卢轩  张智龙  侯春光  吉学群 《天津中医药》2023,40(11):1426-1428
脾胃升降失常为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根本病机,调理脾胃升降为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基本治则。调理脾胃针法为张智龙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针刺处方,具有调理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运用该针法治疗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疗效显著,且起效快,病程短,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范金茹教授为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在诊治眩晕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颈性眩晕多表现为眩晕、头颈部疼痛、恶心、呕吐、耳鸣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范师认为颈性眩晕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头颈,肝肾亏虚为本,病性因素多为痰瘀。强调分急性期、缓解期治疗,注重气之升降--引痰饮血瘀下行而出,津气上行以荣脑。自拟颈痹眩晕方,为升降散合泽泻汤加减而成,组方精当,临床运用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郑国庆 《中医药学刊》2006,24(3):401-403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秘从气治     
便秘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导致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等引起肠道传导失司。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大肠传导全赖气升降出入运动和气濡养温煦作用,即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和肾气濡养及温煦作用。便秘之症首见《黄帝内经》;《伤寒论》称为"脾约","燥屎"等;便秘一词首见《杂病源流犀烛》;《症因脉治》云:"若元气不足,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不得传道之令,而大便亦结矣"。治疗上注重秘从气治,糟粕在大肠内传导,主要依靠脏腑之气升降出入运动,表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取营养,排出所弃,及气的濡养和温煦作用。气的病理形式主要表现为气虚和气滞。"人之有生,无非受天地之气化耳",补气与行气同时,尚需注意,气虚则无以行,故行气之前当先补气,过补当防滋腻,故补气之余不忘行气。补而不腻,行而不过。  相似文献   

19.
韩明亮 《光明中医》2016,(21):3196-3198
结合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传统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及我科临床的证治体会,对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概述,提出支气管哮喘主要与肺、脾、肾相关,病机是肺气不降而上逆。在临床治疗时,当根据病人"三因制宜"原则,或重左路升发、或重右路敛降、或健运中州、或补或泻,目的是恢复一身之气左升右降、中焦斡旋的正常运行模式,使正常之气得以宣发肃降,正胜邪退,阴阳调和。  相似文献   

20.
张智龙教授认为,脑的生理特点为"宜实宜满,宜清宜静",脑的病理特点为"髓海空虚,空则神浮,虚则邪害,浊邪害清,元神受损,神机失用"。髓海空虚、痰瘀闭阻、神机失用是脑病的病机关键,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治疗应辨证论治,依据病情虚实之偏重,养精益髓补其虚,清浊开闭泻其实,或攻补兼施,补虚不碍邪,祛邪不伤正。脑病易虚易闭,治疗应以"清""养"为原则。张教授认为,治疗中风中脏腑,治宜分清闭脱,以调理脏腑为先,中风日久,勿忘祛邪;治疗痴呆,以养精益髓、清浊开闭、调神益智的治疗原则,创立了调神益智针法及定志益聪颗粒,并根据虚实偏重的不同随证加减;治疗癫痫,依据动态平衡理论,采用"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的方法,以通督镇静针法和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治疗眩晕,勿忘中焦升降,强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官诸窍皆赖清阳上升而以为养,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周身气机得以舒展,故采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