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中药材》2015,(11)
植物类中药宏观药性是其物质成分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非线性特征。探讨寒热药性的物质构成,必须回归经典理论的认知思路,微观分析与宏观归纳相结合,从整体上把握药性本质。将植物遗传关系与药性研究结合,以科属内药性属性趋同的中药组群为对象,利用指纹图谱技术获得其成分多维多息谱图,先从统计学角度找到高显示度药性特征标记,进而采用网络生物学技术,构建寒热药性特征标记与药性间的系统网络,建立模式识别模型,从整体上分析成分与药性的关联关系,可望建立符合中医药认知规律的药性表征、评价方法,实现科属中药基于全成分特征的药性识别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基于药物生物效应的中药寒热属性分类研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淼  吕爱平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2149-2152
中药药性理论作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其科学基础的发现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寒热药性作为中药性能的核心要素,是目前药性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建立科学可靠的药物寒热属性分类方法是药性理论发展的需求,更可为厘清药性混淆品种的寒热属性提供有效方法。该文基于作者项目组开展的药物寒热属性研究工作,阐述了从药物生物学效应角度构建寒热药性分类模型的研究策略与框架,表明基于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模式识别技术等的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可望成为构建中药寒热属性生物效应表征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但至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寒热辨证为中医首要辨证,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首要治则,但是究竟寒热药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如何建立一套客观可行的寒热药性评价方法体系?如何以寒热药性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指导中医药实践?近年来课题组独辟蹊径,主要从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首次提出了"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thermodynam ic outlook of Ch inesem ed ic ine),建立了"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研制开发一套可用于中药寒热药性差异表征与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冷热板差示法,微量量热法,药性循证医学分析),从体外到体内、从实验到临床,较系统地考察了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揭示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性,为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药性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寒热药性是药性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深刻,而当前的思路及方法手段难以摆脱先入为主、循环论证的研究局限性,因此亟需为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注入新思维、启动新视角.本文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观为指导,以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作用靶标为寒热药性的三大要素,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基本揭示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以期实现药性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认为:寒热药性是中药物质的宏观属性,中药的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皆有药性。中药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且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进而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现代科技方法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科学诠释,是中医药发展、发扬和标准化所亟需的重要一步,对药性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中药四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途径,推动其进入分子水平,除对其属性表征与物质基础的研究外,还开始探寻其内在机制。文章着重从中药物象、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展示近年来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不同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以低温挥发性成分为基础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体系,阐明低温挥发性成分与中药药性的关系,实现中药药性主观经验的客观表达。方法采用顶空静态进样气质联用技术,分析20味中药的挥发性成分,经模式识别方法(主成分分析、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寒热中药进行分类,探讨寒热中药药性表征方法。结果主成分分析显示寒热中药混在一起,表征样本的最大主成分对分类无显著意义,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通过提取寒热中药的差异主成分,分类得到改善,初步建立了中药寒热药性表征体系。结论模式识别方法结合HS-GC-MS技术,提供中药中低沸点挥发物的化学信息,表达中药直观气味,利于建立中药药性物质基础GC-MS表征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医、中药衔接的桥梁,是临床应用的纲领,是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的关键环节。中药药性是否与中药中所含的物质有关,一直是医药界研究的难题。近几年对于次生物质和初生物质与药性的相关性研究日益广泛,继而产生了对于药性与物质基础关系研究的新观点。文章从次生物质、初生物质、中药药性物组学和"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的角度,对近年来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相关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试图进一步阐明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的关系,为科学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动物行为学在中药寒热药性研究中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动物行为学角度,结合计算机和现代影像处理技术,通过监测动物在具有不同寒热属性药物的作用下对环境温度趋向性行为的变化,获得通过直接观察难以评定的多行为学参数,评价药物的寒热属性,进而表征其寒热属性的差异.该方法可实时在线、无扰、直观且客观、定性且定量地监测实验动物的寒热趋向性,从整体动物水平表征中药寒热药性,符合中药用药特点,适应于中医药理论体系,是中药药性研究方法的一次大胆尝试,为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动物对温度趋向行为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中药寒热药性的客观真实性与科学内涵,建立符合中药应用特点的寒热药性客观评价方法,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乃至整个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其基原植物生境光照条件之间关系,提出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光照-寒热药性"假说。选择127种常见中药,依据《中国植物志》中对其基原植物的生境描述同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通过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寒热药性与其基原植物生境之间的关联关系,同时统计分析光照和寒热药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寒性中药与生境有效强关联程度依次为草地路边山坡荒地沟谷农田河边,热性中药与生境有效强关联程度依次为林下灌丛沟谷密林。68味寒凉性中药的基原植物81.2%为喜光植物,8.7%为喜阴植物,8.7%对光照要求不明显;59味温热性中药的基原植物62.7%为喜阴植物,20.3%为喜光植物,17.0%对光照要求不明显,卡方检验表明寒热药性与光照习性有显著差异(P0.01)。综上,中药基原植物的光照习性与其药性具有显著相关性,为保障药效,中药基原植物的栽培应考虑其生境光照条件与药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化学成分与中药寒热属性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现有文献提供的信息资料,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植物药化学成分信息,利用化学信息学对资料进行整理,运用多种数据统计分析与挖掘方法分析化学信息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对中药寒热属性进行判别。结果:以有机成分单一化合物建立的Logistic回归方程,可以对中药的寒热属性进行判别。结论: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有机成分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病证效"结合的临床模式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趋势,该模式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疗效评价,能够凸显中医临床诊疗的优势。机体在病证状态和药物作用下,引起全身水平的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网络变化。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考察和分析这些代谢的变化,可以探究病证本质,阐明药物作用机理。本文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病证效"结合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将代谢组学运用到"病证效"结合研究中,有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中药是祖国中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如何加快海洋中药的研发和产业化是现阶段海洋中药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在中药“性-效-物质”三元理论指导下,基于“经验挖掘-临床验证-作用机制(靶标筛选)-组分筛选-组分配伍”的原则,探讨海洋中药研究的新思路;通过挖掘海洋中药名优验方,筛选海洋中药有效组分;根据药性寒热配伍原则进行配比,开发疗效确切、组分清楚的新型海洋中药复方。昆海姜辛汤是在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下,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历代医家经验中挖掘的海洋中药复方,临床研究发现昆海姜辛汤可明显提高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改善痰湿蕴肺证候,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应用化学相似性计算、分子对接及受体-配体结合实验,对昆海姜辛汤中有效组分进行筛选,观察不同配比方案改善的药效作用,阐明昆海姜辛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物质基础,为其分子机制和配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为海洋中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恺  丁丽琴  邱峰  张德芹 《中草药》2021,52(2):585-593
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中药学》规划教材收载的解表、清热、泻下类常用中药名称为线索,分别以中英文“药名”“代谢组学”为检索词,检索2009—2019年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的相关研究文献,共检索到国内外文献895篇,并纳入单味中药研究文献70篇。对于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开展解表、清热、泻下类单味中药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提出单味中药代谢组学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紧密结合传统功效及应用,开展系统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并建立符合中医证候认知规律的中药表征体系,进而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中药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科学地表征中药“七情”单行的内涵,为中药七情配伍及经典名方用药规律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临床上很多中药单体或者成分复方的使用正在远离中医理论的指导,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阐明中药方药机制的研究没有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本文借鉴中医学对智力的认识,以益智健脑类方药对智能障碍类疾病的防治研究成果为依据,对益智健脑方药的中医机制研究思路进行梳理和探讨,认为从改善脑供血角度探讨养心方药益智的机制,从改善物质代谢和保护脑血管的角度探讨健脾方药益智的机制,从改善脑的自身功能的角度探讨补肾方药益智的机制,有利于阐明益智健脑方药中医机制,为这类新药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加速中医药方药现代化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6.
"药邪"是指由药物本身产生或者运用不当而形成的致病因素。由金元医家张从正首次明确提出,然其理论可见于历代医家著作中。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从最初对药物的畏惧到对药物有毒无毒的区分,直至辩证地认识药物的利弊,古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已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7.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发现"六淫"是6个"范畴"而非6个"实体",是以自然界"六气"为原型形成的概念隐喻,是范畴化的结果,从"六气"到"六淫"是对语言的跨域应用。因此,理解中医六淫概念不能仅仅将我们的视线集中在文字表象上,必须探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效应成分当量的黄连饮片调剂一致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调剂是中药面向临床的最后一关,中药调剂的稳定性保证是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以临床功用为导向,建立基于效应成分当量的中药饮片质量评控,不仅能保证中药调剂的稳定性,更能关联药效的精准性。该研究选取黄连为模式药,结合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黄连效应成分指数,建立关联药效的黄连效应成分当量,并根据不同规格黄连饮片的临床量取均一性和煎煮顺应性,研究不同规格黄连饮片的调剂一致性,用于指导黄连饮片规格优选和临床调剂。结果表明,效应成分当量能直观的表征规格、量取和煎煮波动对中药药效的影响;依据效应成分当量所筛选的黄连饮片,具有临床调剂均一性高,煎煮顺应性好,效应成分当量高的特点。效应成分当量能提高中药调剂一致性评控的临床关联性;依据效应成分当量研制的"精标饮片"具有质量好、剂量调节性强等优点,该饮片的研制能促进中药饮片向精准稳定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