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对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因中风导致肢体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加肢体功能运动;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情志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和康复指导等.结果:通过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及肢体的功能锻炼,观察组的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应用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住院患者的昏迷,需要长期补液及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长期静点尼莫地平防止血管痉挛类药物的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观察其不良反应,总结护理体会及经验。结果:对我科522例静脉留置针患者中,成功率90%以上,本组病例输液3—20d,平均时间为14d。静脉留置时间4—18d,平均静脉留置时间12d。出现导管脱落8例,导管堵塞30例,静脉炎9例。均经采取积极措施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静脉留置针便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既减轻了患者由于反复操作造成的痛苦,又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呃逆在中风急性期较常见,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颇为棘手.自2005年1月-2008年10月,笔者应用丁香柿蒂汤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30例,并设14例作为对照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丁香柿蒂加减方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丁香柿蒂加减方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观察疗效。结果:治愈率为57.1%,总有效率为85.7%。结论:丁香柿蒂加减方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丁香柿蒂汤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2月以来,笔者运用丁香柿蒂汤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汤药联合穴位按压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4年6月至2018年4月确诊收治的63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3例。对照组单予以丁香柿蒂汤治疗,观察组则经丁香柿蒂汤联合穴位按压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5、7 d,观察组的呃逆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脉搏、体温、血压、呼吸、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处于正常范围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丁香柿蒂汤联合穴位按压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优于单用丁香柿蒂汤效果,可提高患者病情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7.
廖华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60-360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对提高中药穴位敷贴疗效的作用。方法将100例使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使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治疗组在使用中药敷贴的穴位上加用手法穴位按摩,每日2-3次。结果治疗组在症状消失时间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按摩能够提高中药穴位敷贴的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近10年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相关文献,观察并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穴位配伍方法。结果发现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穴位配伍方法运用了针灸配穴众多方法中的几种,主要是本经配穴、辨证配穴、按部位配穴为主。各种配穴方法的使用在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何者更优尚不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而中风后尿失禁发病率较高,一般急性中风患者大约50%发生过尿失禁,中风后1周内尿失禁的发病率为60%,中风后7~10 d尿失禁发病率为40%[1].  相似文献   

10.
黎倩平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168-1169
呃逆是中风后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10月采用穴位封闭治疗中风后呃逆86例,效果满意。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缓解肝癌患者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对肝癌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呃逆症状者分别行内关,足三里,翳风穴位按压,及胃复安肌肉注射的,比较呃逆缓解率及维持时间。结果2组在呃逆缓解率,及维持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按摩能明显缓解呃逆症状并延长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2.
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0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顽固性呃逆多由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膈肌痉挛 ,尤以脑血管病变所引起者多见。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病变后神经功能出现一过性障碍 ,影响丘脑、下丘脑 ,出现内分泌代谢紊乱 ,可引起顽固性呃逆。近年来 ,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变所致顽固性呃逆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2 0例中皆为我院住院患者脑血管病变所致。其中男 1 3例 ,女 7例 ;年龄最大 78岁 ,最小 4 6岁 ;病程最短 3d ,最长 2a余 ;6例为脑出血后 3~ 6d引起 ,1 4例为脑出血术后 3~ 7d引起。 4例为大面积脑梗塞引起。2 治疗方法采用口服中药与穴…  相似文献   

13.
刘斌 《山西中医》2014,(9):35-35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46例,采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7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36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华蟾素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感觉障碍恢复的临床有效性,为临床康复及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1月~2018年3月住院的中风后下肢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采用《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评定进行感觉功能恢复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 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 B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感觉障碍恢复有一定的疗效,可以为临床康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中风后偏瘫患者穴位按摩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秀月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264-1265
目的通过穴位按摩加速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方法对78例病例患侧肢体的相关穴位进行按摩。结果 78例病例中痊愈69例,好转7例,无效2例。结论穴位按摩能缩短偏瘫患者的康复期,增强患侧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王建春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101-102
目的:探讨现代文献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针灸治疗处方用穴规律.方法:检索近3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期刊文献,统计分析常用腧穴、归经、部位.结果:检索出治疗中风后呃逆处方57个,涉及穴位47个,其中足三里、内关、中脘、膈俞、太冲为常用腧穴,膀胱经、胃经穴位所占个数及使用频率均高于其他经络,头面部穴位使用频次较多.结论:治疗中风后呃逆常用足三里、内关、中脘、膈俞、太冲等穴,膀胱经、胃经腧穴及头面部腧穴可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8.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合并顽固性呃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笔者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氯丙嗪治疗中风合并呃逆 38例 ,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一般情况本组 38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7例 ;年龄最大者 74岁 ,最小者 4 8岁 ;病程最长者 3个月 ,最短者 2小时。临床表现 :呃逆 ,气逆上冲 ,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令人不能自制。2 治疗方法取穴 :双侧足三里。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 ,足三里穴常规消毒 ,取5ml一次性注射器 ,抽取氯丙嗪 2 5mg ,刺入得气后回抽无血 ,将药物缓慢推入 ,每穴各 12 5mg。一般治疗 5分钟~ 10分钟后呃逆即止。注意观察患者针后情况。3 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9.
顽固性呃逆 ,西医称之为“纵膈膜炎”或“胃肠神经官能症” ,已成为现代人群的多发病。患者有突发性打嗝、声音嘶哑、咽喉肿痛、胸闷反酸、恶心呕吐、精神紧张、右肩背疼痛等主要症状 ,严重影响正常的睡眠、工作和生活 ,多由进食仓促或饭后感受风寒等因素刺激迷走神经和膈神经 ,反射性地引起膈肌产生间歇性的收缩 ,空气被突然的吸入气管内 ,同时声带闭合 ,而不由自主地发出声音。中医认为此乃胃失和降、肝胃不和、肺失疏通所致。我科以穴位注射配合柿蒂散治疗 ,效果极佳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 7例均系我院 2 0 0 3年 3月份~ 12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治疗中风患者便秘的作用.方法 将96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入院后第4日即行穴位按摩,2次/d,连续10d;记录患者每日的排便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风后便秘的发生率为52.08%,观察组中风后便秘发生率为1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穴位按摩对中风患者便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方法简便,普通护理人员均可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