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为进一步分析该病临床多证型之间的联系作初步探讨。方法对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然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中医证候分型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规律。结论 12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肝旺证有55例,占总病例数的45.8%;脾虚证有51例,占总病例数的42.5%;肾虚证有14例,占总病例数的11.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中医证型分析规律。方法:选取入医院产检的妊娠期高血压孕妇142例作为研究对象,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从年龄分析,142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中,以20~29岁孕妇居多,占51.41%,30~39岁次之;20~29岁以痰火上扰型(38.36%)、脾虚湿盛型(26.03%)为主,30~39岁以脾虚湿盛型(36.73%)、肝风内动型(26.53%)为主,≥40岁以气滞湿阻型(30.0%)、肝风内动型(25.0%)。从高血压分级分析,以高血压2级孕妇居多,占51.41%,高血压3级其次;高血压1级以痰火上扰型(42.11%)、脾虚湿盛型(21.05%)为主,高血压2级以阴虚肝旺型(36.99%)、肝风内动型(28.77%)为主,高血压3级以气滞湿阻型(38.71%)、脾虚湿盛型(22.58%)为主。结论 20~29岁、30~39岁与脾肺有关,≥40岁以上孕妇与肝有关;高血压1级和3级与肝脾脾有关,高血压2级与肝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病血浆microRNA-126水平与中医证候及体质分布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医院产科住院治疗妊娠期高血压177例(妊娠期高血压组)、子痫前期102例(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82例(重度子痫前期组),判定其中医证候及体质分布情况,同时收集同期于医院检查的健康孕妇30例(正常组),检测各组血浆microRNA-126水平,并分析血浆microRNA-126水平与中医证候及体质分布的关系。结果:妊娠高血压组患者以脾虚湿盛证为主,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以脾虚肝旺证和阴虚肝旺证为主,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气虚质、阴虚质为主,其次为阳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各组患者中医证候及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候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microRNA-126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且表现为脾虚湿盛证组<肾虚水泛证组<脾虚肝旺证组<阴虚肝旺证组(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严重程度及血液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脂肪肝病例及健康对照者各100例,对脂肪肝病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测定各组中的肝、脾CT值,同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郁脾虚、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肝肾不足、湿热内蕴5个中医证候分型均以弥漫型脂肪浸润为主(P〈0.05);脂肪肝5个中医证候分型在不同CT分度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和湿热内蕴型以轻度为主;痰湿内阻型及痰瘀互结型以中度为主;而肝肾不足型以重度为主;肝脾CT比值最高的为肝郁脾虚型,最低为肝肾不足型;5个中医证候分型患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肾不足型患者血液中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脂肪肝患者的肝脾CT值及血液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成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并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发病特点、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UC患者信息建立数据库。性别、年龄分布、病程分布、个人生活史、职业情况、症状分布、症状分型、发病部位、病理检查结果、中医证型分布和不同证型药物使用情况等为变量,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UC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占54.95%;35~50岁患者占36.21%;病变轻中度程度占84.63%。范围以直乙状结肠为主占42.31%;症状群中腹痛腹胀、腹泻稀糊状便最常见;脾虚湿盛证占41.05%,大肠湿热证23.37%,肝脾不调证16.42%,脾肾阳虚证14.32%,脾虚湿盛兼肝脾不调证4.84%;各证型最常用的十味药和不同症状常用药不同。证型间用药有其各自的规律(P0.01)。大肠湿热证与其它四个证型之间用药有明显差异(P均0.01);脾虚湿盛证和脾肾阳虚证取用药不为空的前14味进行检验时,两证间用药无差异(P0.05),但取用药不为空的前28味进行检验时差异明显(P0.01),说明这两证间用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其各自的特点;脾虚湿盛和肝脾不调及脾肾阳虚和肝脾不调间比较与脾虚湿盛证和脾肾阳虚证检验结果相同。结论:UC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35~50岁最多,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病变程度轻中度多见,范围多局限在直肠乙状结肠。脾虚湿盛证是主要中医证型。证型间用药有其各自的规律。其中大肠湿热证与其它四个证型之间用药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候规律。对象与方法:临床调查广州地区5所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80人,获得有效病例资料352例,对常见中医症状频数、中医证候(虚证、实证)分布、以及证候与临床分期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症状频数最高为神疲乏力(78.7%),其次为纳呆(76.6%)、食少(75.3%)、痞块(70.5%)、情绪抑郁(69.9%)、形体消瘦(62.8%)、胁痛(61.4%)、口苦(60.5%)。以出血(6.8%)、青筋暴露(6.5%)、盗汗(5.1%)发生机率最低。(2)舌苔以白腻苔、薄黄苔、黄腻苔为多见,舌质以黯红、红色为多见,脉象以弦脉最多见;(3)脾虚证最多见,占38.0%,其次是气滞证,占34.4%,血瘀证占23.6%,湿热证占19.0%;较少的是心虚证,占1.9%,热毒证占2.3%。二证相兼共153例,占43.5%,三证相兼共70例,占19.9%;以脾虚气滞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最为常见,多分布于Ⅱ期肝癌患者中。在三证相兼中肝虚、肾虚合并阴虚证最为多见,且多分布在Ⅲ期患者。结论: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主要集中在脾虚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Ⅱ期患者多见脾虚气滞、气滞血瘀、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Ⅲ期患者多见肝肾阴虚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对107例慢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肝组织病理诊断,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07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属湿热中阻型50例(46.73%),肝郁脾虚型42例(39.25%),瘀血阻络型8例(7.48%),肝肾阴虚型7例(6.54%),脾肾阳虚型0例;肝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炎症活动度分级轻度(G1~G2)34例(31.78%),中度(G3)53例(49.52%),重度(G4)10例(9.35%),活动性肝硬化10例(9.35%);纤维化分期S1~S2期53例(49.52%),S3期36例(33.65%),S4期以上18例(16.83%)。结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以G1~G3级和S1~S2期为主,且肝郁脾虚型以轻度为主;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则全部为G3、G4级及以上和S3、S4期,且瘀血阻络型以肝硬化为主。慢乙肝不同中医证型在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严重程度方面呈现以下特征: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CT与核磁共振诊断脂肪肝的准确性以及CT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此次将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脂肪肝患者128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均实施CT与核磁共振(MRI)方法进行诊断,然后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进一步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判断CT检查和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诊断准确率方面,CT诊断为97.66%,与MRI诊断为70.31%,CT诊断的准确率显著要比MRI诊断高,2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肝郁脾虚证17例,肝/脾CT值比值为(0.895±0.236);湿热内蕴证54例,肝/脾CT值比值为(0.895±0.236);痰淤互结证28例,肝/脾CT值比值为(0.622±0.149);痰湿内阻证23例,肝/脾CT值比值为(0.774±0.190);肝肾不足证5例,肝/脾CT值比值为(0.594±0.137)。由数据可知,肝郁脾虚证的肝/脾CT值比值最高,肝肾不足证的肝/脾CT值则最低,两组数据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和脂肪肝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分析显示:对于肝郁脾虚证患者,占比最高的是轻度脂肪肝;而对于湿热内蕴证、痰淤互结证、痰湿内阻证患者,则占比最高的是中度脂肪肝;此外,肝肾不足证患者占比最高的是重度脂肪肝。结论在临床中针对脂肪肝疾病患者,采取CT诊断的效果优于MRI诊断,因此可择优选择CT诊断方法;同时,CT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可采取CT诊断脂肪肝的同时,联合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以此为进一步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缓肝理脾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缓肝理脾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氟哌啶醇片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YGTS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7.5%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两组YGTSS总分和中医证候总分组内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1;治疗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1.1%、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缓肝理脾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抽动症状,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中西医更早期防治高血压病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方法:对30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集相关临床资料,并检测血脂、血糖、尿系列蛋白、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等指标。结果:30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中,中医证型多集中在肝郁脾虚、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证型,占全部证型的51%;40岁以下占37.7%(113/300);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占70.0%(210/300);运动量少、体重超重者分别为34.7%(104/300)、34.0%(102/300);吸烟、饮酒者分别占53.3%(160/300)、49.7(149/300);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者者分别为57.7(173/300)、14.3(43/300);尿系列蛋白异常者占27.3%(88/300)。与理想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前期组IMT稍增厚,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ET-1明显增高(P〈0.05),NO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人群多合并有一至几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医辨证多为肝郁脾虚,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型。中西医结合干预高血压前期,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瞿秋兰  朱琼  胡燕 《中医药学刊》2014,(8):1963-1965
目的:研究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非急性发作期患儿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方法:通过2010年6月1日—2012年5月30日收集413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了解本领域该病流行现状。通过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集症状、体征、舌脉象等基本体征情况,分析总结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范围。结果:通过对413例反复气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病例进行研究,中医辨证分型所属范围依次包括气阴两虚型140例(33.9%),脾肺两脏气虚型107例(25.9%),积滞蕴热型82例(19.9%),脾虚肝旺型51例(12.3%),脾肾两虚型16例(3.9%),肺气虚10例(2.4%)。结论:本院3年间小儿非急性期反复气道感染主要以气阴两虚型、脾肺两脏气虚型和积滞蕴热型等中医辨证分型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13例IMN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肾脏病理分期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测,并分析其间关系。结果 IMN的证型以气阴两虚证(42.5%)和脾肾气虚证(35.4%)为主,兼证以湿热证(25.7%)和瘀血证(23.9%)为主;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病理多见于Ⅰ、Ⅱ期;气阴两虚证除见于Ⅰ、Ⅱ期外,也见于Ⅲ和Ⅳ期。气阴两虚证患者24 hUpro、LDL值较高(P0.05),ALB较低(P0.05);脾肾阳(气)虚证患者血Scr水平较肝肾阴虚证高(P0.05),较气阴两虚证低(P0.05);肝肾阴虚证患者ALB水平较高(P0.05)。结论 IMN的中医证型与其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关系,结合病理和生化改变有助于IMN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309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症状、舌象、脉象,运用聚类分析法对130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分为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阳上亢、湿邪中阻、肝气郁滞、肝气乘脾、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脾胃气滞等9个证型。结论:IBS病位在大肠但证型分布紧紧围绕肝和脾胃,并与湿邪密切相关,主要证素有肝实、脾虚、湿热、寒湿等,病性多虚实错杂;所得证型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契合,可为临床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相似文献   

15.
[主要目的]分析妊娠高血压与中医体质关系。[资料来源]在山东省莱芜市妇幼保健院病案室,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于山东省莱芜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住院治疗,正常妊娠期产妇和PIH产妇病历。[选择文献量及依据]1研究类型:临床观察。2研究对象:符合妊娠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医四诊资料齐全;同一患者反复入院症状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3诊断分型:正常型、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情志化火和气血两虚。4评价指标:中医体质分型。5干预措施: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共60例住院病历。[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中医体质分型方法参照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九分法为基础,按照中医辨证将孕妇体质再并成6种类型。PIH中医体质整理分析,孕期根据怀孕时间分成早孕期、中孕期和晚孕期,12周以内为孕早期,13周~27周围孕中期,28周~40周为孕晚期,孕妇中医体质上的转变多数于孕中、晚期,需要在孕晚期重新为产妇进行中医体质分型。使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早期与中晚期人数与孕中晚期PIH情况分布。[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孕中晚期中医体质多转变为脾肾气虚,脾肾气虚和情志化火产妇患PIH人数较多。[未来展望]根据中医体质分型方法将产妇中易转型或易发病型进行统一监护,并采取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辨证分型与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02例,其中肝阳上亢型27例、痰湿壅盛型22例、阴虚阳亢型25例、阴阳两虚型28例,另选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组;分别测定血清CRP、IL-6浓度。结果高血压病组血清CRP、IL-6浓度高于正常组,该组不同证型组中,肝阳上亢组血清CRP、IL-6浓度明显高于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和阴阳两虚组,而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和阴阳两虚组血清CRP、IL-6浓度相近。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炎症反应以肝阳上亢型为重,血清CRP、IL-6浓度变化更能反映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肝火、阳亢的本质,CRP、IL-6浓度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晚期(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式,对纳入121例ⅢB/Ⅳ期NSCLC的病例进行资料采集,数据输入数据库,中医辨证分型参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由3人以上经验丰富的住院及主治医师进行辨证分型,最后由科室主任审核并确定。结果:121例ⅢB/Ⅳ期NSCLC中医证型以脾虚痰湿型最多见,占52.1%(63/121),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分层分析:ⅢB期、IV期(M1a)期NSCLC中脾虚痰湿型分别占50.0%(14/28)、57.1%(20/35),均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IV期(M1b)期NSCLC中以脾虚痰湿、气阴两虚型为主,分别占50.0%(29/58)、29.3%(17/58),脾虚痰湿型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晚期(ⅢB/Ⅳ期)NSCLC的中医证型以脾虚湿瘀为主。  相似文献   

18.
黄铭涵  黄健  陈琴  林平 《世界中医药》2010,5(6):391-393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97例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评,并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虚气滞证比例最高(32.3%);2)中医各证型心理异常比例:合并抑郁状态以肝气郁结证比例最高(62.5%),合并焦虑状态以肝气犯胃证比例最高(35.8%),而湿热滞胃证合并抑郁状态及焦虑状态比例均最低,各证型合并抑郁、焦虑状态均占相当比例;3)中医各证型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谱比较:餐后饱胀感以脾胃气虚证及脾虚气滞证多见,早饱在脾胃气虚证最为显著,上腹痛以肝气郁结证、脾胃气虚证多见,上腹烧灼感在湿热滞胃证中最为显著;4)中医各证型SDS、SAS量表评分比较:SDS评分以肝气郁结证最高,SAS评分以肝气犯胃证最高,而湿热滞胃证在两个自评量表中评分均最低。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各中医证型分布及心理测评结果差异明显,病机虚实夹杂,病情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其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肝功能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选235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其临床征象辩证为肝郁脾虚(74例)、湿热中阻(80例)、脾肾阳虚(20例)、肝肾阴虚(25例)以及瘀血阻络(36例)5组,比较5种证型肝功能(ALT、AST、ALT/AST、TBIL、DBIL)等指标的检测差异。结果: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两型中ALT(235.77±113.31、197.34±83.39)μ/L、AST(184.53±73.85、135.61±62.17)μ/L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三型(P<0.05);湿热中阻型患者TBIL(45.77±43.31)μmol/L、DBIL(34.53±33.85)μmol/L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其他证型TBIL、DBIL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其患者部分肝功能指标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