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归纳总结脐疗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回顾了近10年脐疗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明确脐疗治疗痛经的现代作用机理,并探究不同脐疗方法临床应用的差异及应用要点。结果脐疗治疗原发性痛经虽多有良效,但中药剂型、溶酶、脐疗方法及治疗时间的不同对痛经的疗效多有不同。结论脐疗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应用,规范的操作规程对今后的治疗更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检索《中华医典》光盘版脐疗治疗带下病的古代文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近30年脐疗治疗带下病的现代文献,整理脐疗治疗带下病的常用方剂、药物,总结治疗及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带下病的脐疗方法进行优选和改进,为筛选更为方便快捷有效的带下病脐疗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脐疗治疗痛经临床辅助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古今文献以脐疗治疗痛经复方146首,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筛选等功能对辅助药物进行分析。结果:辅助药物使用频次居前四位的为:酒、醋、冰片、盐。结论:研究表明辅助药物在脐疗治疗痛经中起到了如下作用:①促进药物作用发挥、增加药物效应;②促进药物透皮吸收;③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古今文献中脐疗药物性味归经特点,为脐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从先秦至民国的医籍650种、现代医籍50种和各种期刊杂志100余册,收集并分类筛选文献,现代文献来源以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清华同方系列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主。选用权威数据挖掘工具SPSS clementine对处理的脐疗方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麝香、葱白、盐、附子、肉桂、白矾、吴茱萸、丁香、生姜、巴豆、胡椒、当归、硫黄、大蒜等14味药物出现频次在50次以上。结论:脐疗药物的药性以温性、热性居多;药味以辛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索古今文献中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处方药物,总结分析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常用药对规律。方法:以中文科技数据库维普资讯近20年文献为现代文献检索源,以650本中医古籍为古代文献检索源。检索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相关文献,经统计、归纳和分析,总结脐疗治疗小儿泄泻常用药对规律。结果:小儿泄泻脐疗常用药对:丁香-肉桂、丁香-吴茱萸、吴茱萸-肉桂、丁香-胡椒、吴茱萸-胡椒、吴茱萸-苍术和吴茱萸-五倍子等。结论: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常用药对以温里药为主,药对的配伍多为相须或相使。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明清医家文献,明确不孕不育症中医常用中药及其四气、五味和归经,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用关键词对中国基本古籍库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建立明清种子方数据库并对原始文献进行规范化处理,整理和分析明清种子方治疗类别、剂型、药物组成、四气、五味和归经,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明清种子方剂235首,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文献中,1)常见剂型为丸剂;2)治疗类别主要为不孕;3)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剂为五子衍宗丸;4)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5)使用药物的四气主要为温,五味主要为甘,归经主要为肾、脾、肝;6)常用药对为白芍、当归;药物组合为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结论:明清医家治疗不孕不育以丸药为主,治方思路针对肾、脾、肝以甘温补虚为主流,同时也兼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此研究为现代临床治疗不孕不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十八反”药物治中风病古今方剂配伍和治疗特点.方法:收集规范古代及近现代中风病方剂中含“十八反”反药组对的处方,运用关联规则对方剂进行高频药物挖掘,对方剂剂型、年代进行对应分析.结果:经整理获得古今中风病“十八反”反药同方方剂共173首,其中古代方剂111首,近现代方剂62首.相反药对以半夏-附子使用最多,共76首.古今含“十八反”药物治疗中风方剂高频药物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古今治疗中风均重视治痰,但古方用药以天南星、川芎、全蝎、天麻、白附子、白僵蚕为主,偏于熄风通络化痰,病机方面重视痰瘀邪实;近现代方用药以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为主,偏于益气健脾化痰,病机方面重视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脐疗治疗带下病的临床常用药物,为脐疗治疗带下病的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并查阅相关文献;以中国知网数据库(1979~2011年)为现代文献检索源,检索相关论文。结果:白芷在61首方剂中出现了24次,频次最高;频次大于3的所有组方药物中补虚药有19种,共计出现148次,活血化瘀药有15种,共计出现122次,温里药有10种,共计出现92次。结论:白芷是脐疗治疗带下病最常用的药物;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是脐疗治疗带下病的常用药。  相似文献   

9.
[主要目的]总结脐疗便秘用药规律,为脐疗便秘组方遣药提供指导。[资料来源]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检索脐疗便秘相关条文。[选择文献量及依据]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现代文献检索源检索(1979年-2011年)脐疗便秘论文。便秘用脐疗又明确提出用药的古籍条文:明确运用中药、中成药或中西药合用脐疗便秘的现代文献均纳入。[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纳入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古代文献分为书名、朝代、作者、成书年代、原文、病名、使用药物、使用方法、其他配合疗法和备注等项目逐条进行录入。现代文献分为文献出处(包括期刊名称,年卷期和页码)、病名、使用药物、脐疗方式、配合疗法和备注等项目逐条录入。[数据综合结果]在脐疗便秘用药寒热温凉平等各药性均有涉及,出现频次寒性220、温性213占绝大多数。药味酸、苦、甘、辛、咸、淡都有出现频次苦347、辛282、甘157、咸119明显高于其他。[结论]脐疗治疗便秘的药物以寒、温性,苦、辛、甘、咸类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CNKI、万方医学网、读秀、维普等)现代文献和图书馆藏书中治疗食管癌的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食管癌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0,构建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证型分布、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结果:通过对治疗食管癌的466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类、常用药对及3味药核心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4首。结论:现代文献和图书馆藏书中治疗食管癌的方剂以补虚固本、降气化痰、解毒散结、破血消癥、活血化瘀、滋阴清热为主,药性多偏于温,药味苦甘,归经以脾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文献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明清医家治疗瘿病的用药频次、药物组合、药物关联规则等,挖掘治疗瘿病的核心组合及新方剂。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查找明清时期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瘿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规则分析、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录入的方剂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76首明清时期治疗瘿病的方剂,包含中药160味,得到用药频次≥8的中药22味、常用药物组合11组、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演化得到新方剂4首。结论:明清医家在治疗瘿病时多运用化痰、理气、散瘀类药物,常配伍清热、健脾燥湿之品,同时注重运用补益类药物以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明清两代15本医籍、医案、医话中660例疫病诊疗的方药特色及药症关系.方法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在单味药及药对与症状之间均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关联关系.显示疫病总属热邪为患,易伤及营血、易耗伤气阴.治疗以清热为大法,主用清热药.急证清心醒神,善用开窍药.后期补虚扶正,重用补益药.清热药物中,清气分热药最多,清热凉血药次之,解表药常常随症加减,说明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理论在疫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 数据挖掘的结果与中医疫病的治法及用药基本相符,能初步揭示明清医家对疫病诊疗的学术思想及治疫经验.  相似文献   

13.
查阅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主要医家的医案专著,关于失眠症的医案有共72例.用频数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现代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明清时期治疗失眠症的配伍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阅读明清时期相关医学著作中有关刺络泻血疗法的部分以及参考CNKI中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索明清时期各大医家在刺络泻血工具、刺络泻血部位、出血量、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的特色。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刺络泻血疗法的总结相对欠缺。本文主要对明清时期刺络泻血疗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述,认为明清时期各医家在刺络泻血疗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中各有其特色,为后世刺络泻血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调治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综合疗法调治,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而对照组仅为72.9%,两组比较,P<0.01。结论:综合疗法调治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医案数据的分析,探讨明清医家及张鸣鹤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RA)的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电子丛书检索明清时期与RA相关的医案,对其中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型、治则治法等进行分析;收集并整理张鸣鹤教授治疗的RA有效病例,运用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检索出明清时期与RA相关的医案103则,每则含患者1例、处方1首;病案中出现较多的病名有痹病(62.14%)、痛痹(15.53%)、历节病(5.83%)等;病因病机以外邪侵袭、正气亏虚、经络痹阻为主;证候分布实证居多;治法包括祛除外邪法(37.86%)、扶正祛邪法(24.27%)、化痰行瘀法(14.56%)、清热解毒法(13.59%)、温经通络法(9.71%)。张鸣鹤教授治疗RA高频用药的药味以苦、辛、甘味为主,药性以温、寒、平性为主,药类以清热药(351次)、祛风湿药(325次)、活血化瘀药(257次)为主。统计明清医案及张老验案遣方用药的特点,古今常用药物的主要药性、药味、归经及药物类别基本一致。结论:明清医家及张鸣鹤教授治疗RA的共性为均重视清热除痹法,但前者是在祛除外邪、补肾扶正基础上兼顾清热解毒,后者则结合现代患者的具体情况,更加重视清热解毒法;前者多以虫类药通络除痹,后者从用药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多采用藤类药疏通经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和探讨针灸疗法在"异病同治"上的应用价值。方法:"肝郁脾虚型"11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0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和105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均采用"肝脾同治"的针灸疗法施治3个月,观察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肥胖指标、血压值或痛经症状积分等改变情况。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组总有效率为98.26%,原发性痛经组总有效率为96.30%,单纯性肥胖病组总能有效率为97.14%。结论:"肝脾同治"针灸疗法对肝郁脾虚型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原发性痛经和单纯性肥胖病("同证异病")具有良好的疗效,说明针灸疗法"异病同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疟疾被纳入温病范畴论述。温病学中对疟疾名称、病位等的认识均有继承与发展。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辨治疟疾。本研究基于《温病条辨》一书,从"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审机辨治,尤重病位""方证相应,随证更方"三方面概括论述,结合吴氏针对三焦不同证侯所施具体方药,详述吴鞠通治疗疟疾的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将中医临床思维与西医学互参,中西合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肾主纳气"理论的历史源流。方法:梳理、归纳、整理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有关"肾主纳气"理论的发展轨迹。结果和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该理论的萌芽阶段,汉代开创了补肾纳气法治疗喘证之先河,宋代明确提出"肾不纳气",明清时期该理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结合药线点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疗法治疗痛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痛经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将70例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穴位贴敷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口服芬必得治疗。观察治疗3个疗程后的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