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结合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距腓前、腓跟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11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踝关节镜下踝关节清理结合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距腓前、腓跟韧带治疗。患者年龄16-47岁(平均32.1岁),病程3-66个月,平均14.2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是踝关节反复扭伤史,影像学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赘形成,6例出现距骨软骨面损伤。先在踝关节镜下对踝关节进行清理,去除骨赘,清理增生滑膜,必要者可行软骨移植修复距骨软骨损伤,后在外踝下方行弧形切口进行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距腓前、腓跟韧带。采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Hindfoot Scale score)AOFAS评分及Karlsson评分,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分。结果: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4.2个月。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或血管神经损伤。AOFAS评分术前(41.8±4.7)分术后上升到(91.1±7.1)分(P〈0.05),Karlsson评分由术前(39.4±2.9)分上升到(89.3±8.0)分(P〈0.05)。至最后一次随访时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结论:踝关节镜结合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距腓前、腓跟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自体肌腱移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自体肌腱移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8~56岁,中位数38岁;左侧38例,右侧22例;病程1~3年,中位数2年。踝关节镜下清除增生的滑膜组织、游离骨片和腓骨远端瘢痕组织后,用切取、制备好的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患侧距骨前移距离和距骨倾斜角,依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采用Tegner运动水平评级标准评价患者运动能力。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中位数12个月。患侧距骨前移距离,术前(8.76±3.35)mm、术后3个月(3.53±1.61)mm;患侧距骨倾斜角,术前13.23°±5.54°、术后3个月4.63°±2.14°;踝关节AOFAS评分,术前(60.26±6.67)分、术后3个月(96.61±8.74)分;患者Tegner运动水平评级,术前0级19例、1级16例、2级11例、3级9例、4级5例;术后0级8例,1级9例、2级7例、3级14例、4级16例、5级6例。均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重建韧带断裂、螺钉松动、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踝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自体肌腱移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可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有利于踝关节功能和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第三腓骨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陈旧性距腓前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7月,采用第三腓骨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陈旧性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0~55岁,中位数36岁。体质量指数18.6~33.7 kg·m-2。所有患者半年内有2次以上的严重踝关节扭伤史,经正规非手术疗法治疗后无效,且行改良Brostrom-Gould修复术失败。X线检查均显示距骨前移>10 mm,距骨倾斜角>9°;MRI检查提示距腓前韧带伴或不伴跟腓韧带断裂,且第三腓骨肌存在。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踝关节初次扭伤至手术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8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评价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和足踝功能测试(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 FAAM)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65~90 min,中位数70.5 min。切口均甲级愈合,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中位数18个月。踝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6.13±0.64)分、术后1年(1.33±0.74)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术前(52.47±7.37)分、术后1年(89.23±5.75)分,优11例、良5例;FAAM评分,术前(58.67±5.70)分、术后1年(90.13±6.60)分,优9例、良7例。均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第三腓骨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陈旧性距腓前韧带损伤,能缓解踝关节疼痛,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腓骨延长术治疗外踝开放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5例车祸导致的外踝开放性骨缺损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18~45岁,中位数35岁;均合并韧带及皮肤软组织严重创伤、下胫腓骨联合分离及踝关节脱位。入院后均急诊行清创探查、踝关节复位、下胫腓联合稳定、外固定架固定及负压封闭引流术。待创面完全愈合或接近完全愈合时在下胫腓联合上方12~15 cm处截断腓骨,安装延长外支架,1周后开始以每天1 mm的速度(分4次操作,每次0.25 mm)将腓骨向远端延长。腓骨延长术后2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待患侧腓骨远端与健侧一致后停止延长,X线片示截骨间骨痂生长较好时拆除延长架,开始行中药薰洗和患侧踝关节主动屈伸、内外翻练习。观察随访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中位数21个月。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均能脱拐行走,踝关节屈伸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至随访结束时,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患侧踝关节外观及内外翻角度均与健侧无差异,踝关节屈伸、内外翻、下蹲、跑步及体力劳动时均无明显不适,踝关节水平侧方移动及前后移动阴性;X线片示踝穴间隙与健侧相同,外踝形状良好,无距骨磨损、骨吸收及关节炎征象。结论:对于外踝开放性骨缺损,采用腓骨延长术可重建外踝结构、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束半腱肌肌腱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采用双束半腱肌肌腱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16~38岁,中位数19岁;左侧10例,右侧16例。最后一次髌骨脱位至手术时间36 h至21 d,中位数7 d。对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间距≥20 mm及Caton指数≥1.2的髌骨高位患者,同期行胫骨结节移位术。观察髌股关节复位情况,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依据Lysholm和Kujala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患膝功能,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髌骨脱位复发情况。结果:本组26例,行双束半腱肌肌腱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18例、行双束半腱肌肌腱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胫骨结节移位8例,术后髌骨轴位X线片和CT片均示髌股关节解剖关系恢复正常。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8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65.6±7.6)分,术后6个月(90.6±4.2)分;Kujala评分,术前(52.5±5.2)分,术后6个月(78.9±8.9)分。术后切口拆线后开裂1例,再次扩创缝合后切口愈合;并发切口脂肪液化1例,经清创处理后切口愈合;并发膝关节屈曲受限1例,术后6周全身麻醉下行手法松解,关节功能改善;并发髌前外侧疼痛1例,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后,症状缓解。均无髌骨脱位复发。结论:双束半腱肌肌腱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可恢复正常髌股关节关系,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改善膝关节功能,且安全可靠。但对于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间距较大、Caton指数较高的患者,须联合胫骨结节移位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治疗习惯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采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治疗习惯性踝关节扭伤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8~52岁,中位数28岁。左侧5例,右侧9例。X线检查显示,前抽屉应力位片距骨前移7~12 mm,中位数10.5 mm;内翻应力位片距骨倾斜8°~12°,中位数11.5°。麻醉状态下X线检查显示,前抽屉应力位片距骨前移11~15 mm,中位数12.5 mm;内翻应力位片距骨倾斜9°~13°,中位数10.5°。MRI检查显示,距腓前韧带Ⅳ度损伤伴跟腓韧带Ⅲ度损伤8例,距腓前韧带Ⅲ度损伤伴跟腓韧带Ⅱ度损伤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9个月,中位数5个月。随访观察踝关节疼痛、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7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其中疼痛评分术前(22.14±8.00)分、末次随访时(33.57±8.40)分,功能评分术前(6.86±7.93)分、末次随访时(9.14±4.52)分。均未出现切口皮肤感染或坏死、腓骨骨折、肌腱滑脱及界面螺钉脱出等并发症。结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治疗习惯性踝关节扭伤,可以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第三腓骨肌重建距腓前韧带结合中药薰洗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采用第三腓骨肌重建距腓前韧带结合中药薰洗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8~51岁,中位数29岁;左侧11例,右侧7例。踝关节初次扭伤至手术时间6~20个月,中位数14个月。分别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在末次随访时,依据踝关节AOFAS评分评价疗效(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一般,50分为差)。结果: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中位数2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踝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3.7±0.6)分,末次随访时(1.1±0.6)分。踝关节AOFAS评分,术前(61.6±9.3)分,末次随访时(95.5±6.2)分。疗效评价,本组优15例、良3例。结论:第三腓骨肌重建距腓前韧带结合中药薰洗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可缓解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移植治疗儿童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6~14岁,中位数10岁。左侧8例,右侧6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7 cm至5 cm×9 cm;骨缺损体积2 cm×2 cm×1.5 cm至3 cm×5 cm×2 cm。彻底清创后,采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移植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组织瓣成活、踝关节外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本组14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7年,中位数4.5年;组织瓣均成活,踝关节外形恢复;移植的腓骨头与内踝骨缺损面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3个月,中位数12个月。末次随访时,本组AOFAS评分(83.5±12.5)分。均无二次骨折、骨骺早闭、足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移植治疗儿童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组织瓣成活率高,有利于踝关节外形和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1~64岁,中位数38岁;左侧13例,右侧8例。均为新鲜闭合性损伤。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16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术中采用踝关节内侧切口复位内固定内踝骨折,后外侧切口复位内固定外踝和后踝骨折。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中位数13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14周,中位数13周。末次随访时,依据Baird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本组(94.23±4.35)分,优12例、良7例、可2例。术后并发腓骨肌肌腱炎1例,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均无感染、皮肤坏死、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骨折可达解剖复位,愈合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踝关节镜手术联合改良Bromstr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采用踝关节镜手术联合改良Bromstr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骨软骨损伤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18~45岁,中位数30岁;左踝18例,右踝18例。病程6~60个月,中位数16个月。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踝关节功能和活动能力恢复及距骨倾斜角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1个月,中位数16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发生踝关节再扭伤,踝关节慢性肿痛均消失,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末次随访时,距骨倾斜角由术前11.78°±1.59°减小至4.36°±1.73°,美国足踝关节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47.94±2.38)分升至(88.39±2.17)分,Tegner活动水平评分由术前(4.45±1.44)分升至(5.94±1.09)分。结论:采用踝关节镜手术联合改良Bromstr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骨软骨损伤,操作简单,创伤小,能明显减轻踝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体征,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改善踝关节活动能力,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带骨膜髂骨板移植治疗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的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12例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的Pilon骨折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0~59岁,中位数34岁;车祸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术前踝关节CT显示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范围2.5 cm×1.5 cm至3 cm×2 cm。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带骨膜髂骨板移植治疗。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中位数8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4个月。骨折愈合后3个月采用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临床疗效,优2例、良8例、可2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带骨膜髂骨板移植是治疗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的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四肢长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9年4月,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四肢长段骨缺损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8 ~45岁,中位数31.5岁;骨缺损长度5~ 14 cm,中位数8.5 cm.骨缺损部位:胫骨8例,股骨2例,肱骨2例.观察术后缺损处骨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腓骨截取长度8 ~ 20 cm,中位数12.5cm;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 25个月,中位数17.5个月;骨缺损处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4.5个月;X线片均有移植骨增粗表现;行带腓骨皮瓣移植4例,皮瓣均成活;供区切口均愈合.术后出现受区切口不愈合1例,为合并骨髓炎患者,经二次手术清除窦道脓肿及肉芽组织后,切口愈合;发生供肢足拇长屈肌挛缩1例,行二期肌腱松解延长术后,下肢畸形矫正;术后1年,发生移植骨骨折1例,石膏固定2.5个月后,骨折愈合.参照Enneking等制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患肢功能,本组病例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至正常肢体功能的70% ~ 96.7%,中位数85.5%.结论:带血管腓骨移植可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四肢长段骨缺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采用同种异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7~50岁,中位数33岁。左侧17例,右侧18例。所有患者均有反复踝关节扭伤病史。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及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按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程度的影像学分型标准,均为完全撕裂型。病程8个月至6年,中位数15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Tegner运动水平评分评定患者运动能力恢复情况,观察距骨倾斜角变化;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0个月,中位数1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及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均高于术前[(47.00±4.03)分,(90.27±2.49)分,t=-85.300,P=0.000;(3.93±1.86)分,(6.20±1.13)分,t=-9.472,P=0.001],距骨倾斜角较术前降低(18.07°±2.64°,4.60°±1.10°,t=25.254,P=0.001)。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排斥反应及螺钉脱出等并发症。结论:同种异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可以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运动水平、缩小距骨倾斜角,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体肌腱移植髌骨单骨道与髌骨双锚钉两种方法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到本科就诊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58例。采用自体肌腱移植髌骨单骨道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32例(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16~28岁,平均22.5岁;病程为4个月~6年。采用自体肌腱移植髌骨双锚钉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26例(试验组):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16~28岁,平均21.8岁;病程为4个月~6年。术前主要症状表现为膝关节不稳、肿胀,查体恐惧试验阳性,术前IKDC评分为42.3±11.5、Kujala评分为53.4±12.5,最后一次随访评估IKDC评分、Kujala评分、髌骨稳定性和X线片影像学异常。结果:两组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3.9个月,全部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无髌骨骨折和再脱位发生,关节活动度无受限,髌骨恐惧试验阴性。对照组患者1例术后出现髌骨倾斜,余患者髌骨轴位片显示髌股关节解剖关系均恢复正常。试验组患者髌股关节解剖关系无明显异常。两组患者末次随访IKDC评分分别为72.3±11.7和83.2±10.8,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末次随访Kujala评分分别为86.3±8.7和87.0±9.8,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肌腱移植髌骨单骨道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与双锚钉重建可取得相同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短缩缝合止点重建与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C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本科就诊住院的CAI患者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26.1岁(16~47岁).其中17例行短缩缝合止点重建术治疗,18例行同种异体半腱肌重建受损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两组术中均使用踝关节镜探查处理距骨骨软骨损伤。分别于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Tegner运动水平评分,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测量距骨倾斜角并记录。记录患足术后疼痛、肿胀、再次扭伤情况,内翻应力试验及前抽屉试验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无脱落病例。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液化感染等并发症。术后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均转为阴性。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及Tegner评分、距骨倾斜角变化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缩缝合止点重建与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均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打压植骨结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股骨头下支撑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自体骨打压植骨结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股骨头下支撑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患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20~45岁,中位数35.5岁;左侧6例,右侧4例,双侧10例。依据国际微循环研究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分期,ⅡB期8例14髋、ⅡC期4例6髋、ⅢA期2例2髋、ⅢB期5例7髋、ⅢC期1例1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7例10髋,酒精性股骨头坏死6例7髋,特发性股骨头坏死7例13髋。病程2~38个月,中位数18.5个月。观察植骨成活、融合情况及排异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从疼痛、关节功能、关节畸形及活动度3个方面对髋关节进行评价;并观察股骨头坏死进展情况。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0个月,中位数30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植骨均成活,与股骨头骨质融合,融合时间4~8个月,中位数5个月;均无排异反应发生。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总分(70.11±6.72)分、疼痛评分(28.25±4.78)分、功能评分(25.38±5.35)分、关节畸形及活动度评分(4.18±2.25)分;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总分(85.23±5.89)分、疼痛评分(36.36±5.32)分、功能评分(41.24±4.46)分、关节畸形及活动度评分(5.31±2.64)分。术后6个月,股骨头坏死由ARCOⅢB期进展到ARCOⅢC期3例6髋,由ARCOⅢC进展到ARCOⅣ期1例1髋,无明显变化16例23髋。结论:自体骨打压植骨结合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股骨头下支撑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植骨成活好,有利于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可延缓股骨头坏死的进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李志全 《中医正骨》2014,(12):33-34
目的:探讨自体软骨移植治疗HeppleⅤ型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体软骨移植治疗HeppleⅤ型距骨软骨损伤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36~53岁,中位数41岁;左侧5例,右侧4例;有明确外伤史6例,无明确病因3例。病程9~18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术中于内踝处做"V"形截骨显露距骨,清除病变软骨组织,依据软骨缺损面积切取同侧股骨外侧髁非负重区软骨复合柱,并移植于距骨软骨缺损区。复位内踝截骨块,并用2枚空心钉加压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疼痛缓解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2个月,中位数16个月;内踝截骨处均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中位数4.5个月。踝关节疼痛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例、良4例、可3例。结论:自体软骨移植治疗HeppleⅤ型距骨软骨损伤,可有效缓解疼痛,有利于患肢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C型Danis-Weber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新鲜C型Danis-Weber踝关节骨折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18~65岁,中位数43岁。左侧24例,右侧21例。排除陈旧性腓骨骨折、腓骨病理性骨折、多发骨折、腓骨上段骨折或腓骨颈骨折者。受伤至手术时间5 h至8 d,中位数5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6±1.4)min,住院时间(7±2.4)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1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1.2±1.1)周。均未发现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按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8例、良22例、可5例。结论:采用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C型Danis-Weber踝关节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腓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3—10月,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腓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30例37膝,男18例、女12例。年龄43~65岁,中位数59岁。单膝23例,双膝7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及关节面硬化、边缘增生、软骨退变磨损等典型的骨关节炎改变。膝内翻角度10°~25°,中位数17.5°。软骨退变程度按Ogilive-Harris标准分度,Ⅱ度14膝、Ⅲ度23膝。术后随访观察膝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24个月,中位数20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57.52±1.35)分升至术后1个月(65.22±1.97)分、术后6个月(71.43±6.16)分、术后12个月(79.19±3.58)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6.23±1.21)分降至术后1个月(5.45±1.44)分、术后6个月(3.32±2.13)分、术后12个月(3.16±1.51)分。结论: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腓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能缓解或消除膝关节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移植修复胫骨骨缺损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带监测皮岛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与骨不连,其中带蒂腓骨移植8例,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6例,移植腓骨长度8.0~12.0cm,平均(10.3±1.7)cm.术后10d内连续观察监测皮岛的颜色、温度、弹性、毛细血管充盈等指标,定期影像学检查、评价腓骨移植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30.3±10.9)个月,X线显示平均(7.0±0.9)个月胫骨已骨性愈合,腓骨可见增粗、塑形、无折断。结论:带监测皮岛的腓骨移植是治疗胫骨骨缺损与骨不连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