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谈灸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是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精髓之一,灸法是强身保健的重要方法。灸法“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应用被延用两千余年,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今天,灸法仍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无毒副作用、方便经济等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医学模式逐渐转变,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的医学。中医"治未病"思想符合现代医疗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灸法在"治未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灸法是保健强身、延年益寿、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灸法可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维护人类的健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灸法在治未病中有着积极且肯定的意义,古今医家应用灸法治未病时强调灸法的介入时机,认为适宜的介入时机是灸法治未病产生防病保健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特定的时令节气、人体某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或特殊的时期、或疾病的发作间期和早期介入灸法,选用关元、足三里、肾俞、百会、神阙等穴位可以促进健康、强壮延年、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根据个人的体质差异而选用适宜穴位及灸量来治未病。  相似文献   

4.
从糖尿病前期谈"治未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未病是指不具有诊断某种疾病的特征性症状的前病状态,即"无典型症状,有客观证候"。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指在发现异常苗头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逆转其发展方向,恢复其正常状态。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潜伏阶段,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糖尿病是一种生活习惯病,其未病状态是指糖尿病前期,主要表现为糖耐量低减。古代治未病尚包括"已病防变",现代医疗对象的主体是已病人群,缺少的恰恰是开展大规模的未病医疗。糖尿病"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实为早期预警、早期防治,借助现代医学的微观检测手段,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将糖尿病治疗重心大大提前。  相似文献   

5.
试论针灸治未病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针灸法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祖国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思想,是以增强个体体质为核心的保健、防病和治病思想。在人们面对越来越多医疗问题的今天,"治未病"思想正重新焕发出其智慧的光芒,在医疗、保健和养生等多方面体现出其巨大的优势。"治未病"思想不仅能给个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对于整个国家的医疗体系建设也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开启"治未病"健康工程既是"治未病"思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医疗的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正>"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防病养生思想,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医疗卫生界所遵循的预防医学原则。治未病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以及治其未变"。[1]中医处"治未病"具有健康指导和保健治疗两个基本服务功能,专科医生通过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测试后,结合传统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方式,开出处方。此"处方"并不是传统的"药方",而是针对患者的体质、工作和生活性质等制定的一套保健  相似文献   

8.
从“治未病”理论探讨对亚健康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最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理论,是当前中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了药疗、食疗、针灸等内、外治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优势,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干预亚健康状态,其简便易行的方法在人们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谈"未病"、"治未病"与"逆针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前提.古老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将日益引起重视."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针灸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无毒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唐志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136-136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着《黄帝内经》,书中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经文所谓"圣人",实际上是指高明睿智的医生;所谓"治未病",就是说医生注重的是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把保健、预防、养生、防病放在首位。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①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医者  相似文献   

11.
健康人作预防性阑尾切除临床未见报道.我院l990年间对去远洋作业的男性青年施行此类手术130例.本文就其手术和病理检查中的一些发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检验方法也向更加快捷的方向发展,使实验室做出的报告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错和误差.从多方面做了一些探讨,让误差和差错降到最低,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现就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飞速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发展越来越迅速,知识交叉的程度越来越广,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检验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检验科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医院诊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创伤小,效果好。但是,术前眼科眼底镜检查往往较难观察到视网膜病变,盲目手术会带来严重后果。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眼科术前排除视网膜脱离,明确手术适应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中药熏洗配合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康复训练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术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入中药熏洗。结果:80例患者中,加入中药熏洗的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对照组。结论:中药熏洗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减轻疼痛与肿胀,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近10年101例滋养细胞疾病住院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该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1~2010.1,10年中收治的101例滋养细胞疾病.其中葡萄胎65例,侵蚀性葡萄胎16例,绒癌20例.结果:35岁以上高龄孕妇中各类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增高(p〈0.01)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2-3次妊娠妇女发病明显升高,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发病率与孕次有明显的关联 最主要临床表现为有阴道流血史者96例,占89.6%.结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在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发病率与孕次有明显的关联,葡萄胎有明显的恶变性,应早期诊断及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8月至2010年1月诊治的14例FES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确诊后应给予大剂量的激素、应用利尿剂及脱水剂、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给氧、改善微循环、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后,患者均完全清醒,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呼吸功能恢复正常.肺部改变4-7天消失.随访6月-2年,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对骨折致FES强调早期诊断,发生FES时采用支持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早期大剂激素与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术后访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护理体会。方法:手术室指定专职的访视护士,在手术前1 d查阅第2 d需要手术的患者病历,根据情况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了解患者心理特点,及时给患者提供正确的心理疏导。结果:通过术前、术后访视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前心理状态的改善,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患者在医院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现代预防医学理论,对针灸"治未病"临床运用的分级、特色优势、介入时间、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针灸"治未病"有着独特的优势,需进一步实施规范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为针灸"治未病"的推广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股骨骨折后肢体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暂时丧失一部分功能,随着损伤的痊愈,肢体的使用功能才日渐恢复.但功能的恢复必须依靠病人的自主锻炼才能取得.预防骨折并发症的措施在于早期康复锻炼.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股骨骨折的病人,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不仅影响其舒适及生活质量,而且同时也有碍于骨折的康复.因此,针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出现的个体化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以达到能主动进行康复锻炼的目的,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