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和西医治疗结果的比较,从BI指数和(GOS)评分等多维度、分阶段评价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综合救治方案的有效性。方法:把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80人随机分成两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加用中医综合治疗。结果:治疗中和随访期两组BI指数和(GOS)评分比较的各表都未显示统计学意义,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治疗组的疗效逐渐显现。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于急性缺血中风“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在治疗效果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上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方案早期干预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原则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例72例,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中医组给予中医康复技术,基础治疗除基础干预外,还增加中药注射剂早期介入,辨证中药汤剂,中药泡洗。西医组为现代康复技术和基础干预。两组各观察14d,观测指标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中医证候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ADL-R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ADL-R量表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方案早期干预缺血性中风具有治疗作用,可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42例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治疗时间为30 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质量指数变换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康复护理中风早期肢体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3例中风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手法组33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进行中医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上下肢肌力、MA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经过治疗,中医治疗组的上下肢肌力、MA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医手法组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手法康复护理对中风早期瘫痪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及对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瘀方,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63.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瘀方对缺血性中风对神经功能恢复及中医证候评分有显著疗效,对于脑缺血性中风患者生存质量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平 《亚太传统医药》2013,9(6):110-111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早期康复治疗+胞二磷胆碱+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协定处方”配方颗粒安慰剂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基础疗法+早期康复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中医综合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NIHSS、中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由于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原因,该组研究结果并不显著,但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知,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中医综合疗法对患者的治疗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中医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777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理疗组和对照组,理疗组在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24h内)加用中医手法;心理护理;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理疗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NIHSS评分,早期中医理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中医理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平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常规组采用内科治疗及肢体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采用内科治疗及中医综合康复治疗(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BI评分及Fugl-Meyer运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中药、针灸、推拿及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中医综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平均每组50例。中医综合治疗组给予一般基础治疗+康复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口服中药、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西医治疗组给予一般基础治疗+康复治疗+安慰剂胶囊,两组均以21天为1个疗程。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中医综合治疗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随访期末脑血管病复发率、死亡率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有一定差异,中医综合治疗组有优于西医治疗组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疗效明确,优于纯西医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并于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评价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从K患者入院并筛选分组后开始给药,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证候积分值。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71.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8例和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5%,对照组总有效率5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改善神经功能缺血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人参化瘀汤。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8月期间,临床诊断为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病例86例,随机分为中药外敷治疗组46例和口服西药对照组40例,分别治疗3周后,运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VAs疼痛评分表和综合疗效等指标对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和3个月对观察对象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后第2周开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缓解疼痛(VAS评分)方面疗效相当,但治疗组综合功能恢复(Lyshol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2)3周后疗效,治疗组治愈率65.2%、总显效率84.8%,对照组治愈率32.5%、总显效率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月后疗效,治疗组治愈率84.8%、总显效率91.3%,对照组治愈率42.5%、总显效率7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1周随访,治疗组有8例复发,对照组12例复发;治疗后3月随访,治疗组有4例复发,对照组有9例复发。结论:运用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洛赛克、吗丁啉)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中药汤剂治疗,疗程一个月,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187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有效153例,总有效率7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9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观察临床症状,尿微量白蛋白(MA)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71%,对照组有效率65.7%(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早期DN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早期危重症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中药补阳还五汤。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9%、78.12%;组问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和CS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第14d和第21d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第21d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21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第180dBI指数≥85分者分别为20例(71.43%)、18例(56.2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补阳还五汤对早期危重症脑卒中患者康复具有良好疗效,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在中药治疗中重用三七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13年3月我用中药治疗12例脑梗塞患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例。结果:在治疗组中,痊愈4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100%;在对照组中,患者痊愈2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67%;这两组患者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进行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论:治疗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时,在中药治疗时重用三七效果明显,值的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耳穴压豆治疗中风后失眠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耳穴压豆治疗中风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失眠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辨证施治结合耳穴(皮质下、交感、内分泌、神门、心、肾、肝、脾等穴位)王不留行籽压法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西药常用镇静药:地西泮常规口服治疗。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进行评分及WHO颁布的失眠临床疗效判断标准等方面判断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27/40)。两组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耳穴压豆对中风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中耳穴压豆具有简便、价廉、无痛、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探讨葛根素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51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选择葛根素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的26例资料为观察组,选择常规西药治疗的25例资料为对照组,治疗后按照文章疗效标准进行统计,最后统计学方法比较疗效结果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显效13例(50%),有效11例(42.3%),无效2例(7.7%),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显效10例(40%),有效7例(28%),无效8例(32%),总有效率68%,两组疗效结果具体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葛根素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辨证对比方式,将本院治疗的12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中西医辨证结合治疗)各62例,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1.3%,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显效率为43.5%,总有效率为75.8%,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压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常规西医治疗具有更加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