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药的减毒配伍是保障中药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但中药减毒配伍研究面临诸多难点,涉及因素包括品种基原、炮制方法、配伍模式、用药剂量等,呈现出“毒性物质的不确定性”“毒性发生的隐匿性”“安全剂量的模糊性”“毒-效关系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的特殊性”等特征,使得“分子-细胞-器官-整体”系统评价模型的一致性、“多药多物质”的联合暴露、“毒性-功效-配伍-证候”的关联、“量-时-毒-效”转化规律等成为影响中药临床安全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应遵循“始于临床、证于基础、终于临床”的模式,通过构建“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多水平毒性确证、多药多物质相互作用和联合暴露、多层面循证、多“量-时-毒-效”转换、基础与临床生物标志物一致性求证等“五多一证”技术体系,系统研究其减毒增(存)效配伍的作用特征、单药和多药体内命运、毒性发生分子机制、“量-时-毒-效”转化规律及病证结合的有毒中药临床特征。通过研究“两类三种机制”赋予中医七情和合配伍理论新内涵,最终提出安全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2.
"道地综合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肖小河  王伽伯  鄢丹  吕旸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1513-1516
现行中药品质评价控制指标众多,但大多数为定性的且彼此孤立,与安全性、有效性关联不紧密。该文首次提出构建基于产区相对历史、产地生态适宜性、商品规格等级、组分黄金比例和生物效(毒)价的中药材品质数字化一体化评价控制方法和指标体系(简称道地综合指数,DDI)。DDI指数有助于更全面、更客观、更有效地评价控制和保证中药材品质,有望发展成为真正具有中医药原创思想且行之有效的中药品质评价控制标准,同时对中药"品-质-性-效(毒)-用"一体化与临床合理用药等也将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毒性低、安全的。然而中药也分有毒与无毒,如果不掌握药物的特性,运用不当,忽视患者个体差异,均会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的产生。以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为例,从个体化诊疗、合理配伍、随证施量,关注"量-效-毒关系",重视药物的炮制、煎煮及服用方法,及注重安全性监测等角度,探讨中药用药安全性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徐振娜  刘思佳  宋丽丽  李遇伯 《中草药》2023,54(7):2301-2308
中药品种众多成分复杂,易受贮藏条件、炮制工艺、包装材料等条件的影响,发生质量变异现象,导致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有毒成分。明确中药有效期可以保障中药质量及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中药国际化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有毒中药稳定性和有效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将有毒中药根据“毒-效”关系分为“毒-效”成分相同、“毒-效”成分不同、“毒-效”成分的相互转化3类,并对有毒中药稳定性和有效期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为后续中药有效期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重要资源。如何实现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提出了“数智中药”这一概念,并以中医药多维信息数智化作为实现数智中药的基础与技术手段,围绕组方配伍数智化、物质基础数智化、量时毒效数智化、生产质控数智化和消费认知数智化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论述。以期在未来打造用药精准、配伍合理、生产精智、质量可控、临床精准、疗效确切的创新中药产品,为维护人民健康安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药物配伍禁忌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本质的具体体现,关乎到临床用药安全,是社会民众与医药卫生领域高度关注的焦点和重大科学问题。配伍用药是中医遣药组方、辨证施治的主要形式和应用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以"十八反"、"十九畏"等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经验轮廓,它体现了中药配伍禁忌的基本特征。提出科学假说:中药配伍禁忌是药性相反或相制的代表性组合;反药组合的构成-剂量-物质变化具有特定的毒效表征;妨害治疗与宜忌转化是反药配伍规律的辩证体现。构建技术体系:构建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构建中药配伍毒性发现与评价方法技术;构建中药配伍致毒增毒减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反药组合的毒效物质代谢过程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同方配伍的反药组合妨害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技术;构建基于特定病理环境的反药配伍组合宜忌转化研究技术。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和丰富中医药配伍理论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任务与目标:以古今文献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以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方法为手段,揭示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药物配伍环境及特定病理条件,从妨害治疗和宜忌转化的角度探讨反药配伍临床应用宜忌条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禁、忌、宜的科学界定和系统性示范研究,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创建客观适宜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指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配伍禁忌内容的修订提供依据,为构建我国中药及其临床配伍用药安全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药量效关系特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中药的量效关系,尤其是在方剂复杂体系中显现的量效关系,是中医药现代化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作者对中药量效关系认识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讨,认为中药的量效关系除具有一般药物所共有的属性,又具有基于整体观的用药规则、基于七情和合配伍形成的非线性量效特点、基于量效改变而致配伍关系变化的多重疗效特点等中医药鲜明特征。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既包括单味药,也包括药对、方剂的量效关系的研究。量效关系研究将有可能从概念与科学内涵、思路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这将为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中药及方剂量效关系赋予现代依据,为中医用药规范、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指导,为中药创新药物研究提供基础,也必将为中医药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药配伍禁忌历来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以"十八反"为代表,从安全性评价、毒效物质、毒理毒代、药物相互作用、毒性机制等方面,我国学者对中药配伍禁忌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在研究思路、研究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持续深入,许多关键问题尚缺乏可靠结论,未在学科、行业内达成共识。基于"半娄贝蔹及攻乌"配伍禁忌毒效表征基础研究,发现配伍禁忌相关反药组合在功效发挥过程中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是中药配伍禁忌"毒性"的主要表现。中药配伍禁忌的形成具有条件性,与其组成配比、剂量、配伍环境等要素密切相关,其中病症条件是配伍禁忌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病症条件的中药配伍禁忌毒效表征研究模式,为中药毒与效的整合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有毒止痛中药配伍浅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丽  宋振华 《中草药》1998,29(6):424-425
有毒中药是指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的药物。它们虽具有毒烈峻猛之性,却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兵”,是“治病攻邪”的良药。善用毒药者,多能取效于顽病瘤疾,不善用者,则祸见须臾之间。有毒止痛中药是有毒中药之一,目前对其应用和研究亦日见增多,许多顽固性疼痛经加用毒剧止痛药治疗,疗效显著。但因其毒性,多数医者仍不敢放服用之,而中药配伍的优越性就在于通过药物合理的有机结合,以达既提高药物疗效,又削弱其毒副作用之目的。笔者就有毒止痛中药配伍作一探讨,拟为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配伍禁忌,涉及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十八反”为代表的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内涵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概念渊源、药物关系、禁忌的危害形式、规避原则方法,以及近年来对具体相反药物毒效机制的揭示,探讨了中约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展.中药配伍禁忌在结构上表述为以七情为基础、两药相对的、具有经验特点的禁忌形式;合药配伍犯禁可能导致人体伤害,尤其是表现出“潜害”和干扰药物功效发挥而“不能治病”的特点;规避反药合用以及以病证-药物功效两相经权是趋利避害的基本方法.近年研究揭示了反药禁忌的5个特点:增毒、致毒、降效、减效是相反禁忌关系的4种主要表现形式,物质变化可以反映相反增毒致毒的本质,蓄积中毒及机体代谢改变是“潜害”产生的基础,主要功效的相反拮抗以及正性与负性同时并存的功效关系是配伍禁忌有别于一般药物禁忌的关键.相反配伍的内涵揭示为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压疮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Ⅰ、Ⅱ期压疮患者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每次灸至感传现象消失,每日1次。对照组不避热敏化穴,在患者压疮部位附近穴区采用红外线照射40min后,将百多邦软膏敷于压疮疮面,以无菌纱布覆盖,每日1次。两组同时加强专科护理措施,并在疗程(包括不足7d痊愈者)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72.4%。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对压疮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从内环境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临证意义3个方面入手探讨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状态及中医学内环境的表现形式,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学法在《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生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法分析教材内容的特点,重新整合《生药学》教学内容,增加生药分析实验,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其创新能力。结果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该课程群创建精品课程打下基础。结论有关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从抗炎抗氧化、抗肝纤维化、抑制肝星状细胞(HSC)增殖、促HSC凋亡和干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等方面综述了姜黄素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