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廷瑶儿科临证"九要"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廷瑶集80年之临证经验,将其经验总结为临证九要,即"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浅识如下.  相似文献   

2.
胸腹痛证是指脏腑经脉气血病变投射于患者胸腹部位的一种自觉症状.其诊治规律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审证求因以论治胸腹痛证或因火邪郁滞,或因淤血阻结,或因蛔虫窜扰,或因寒热相混等,虽因素极多,然其治疗务必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准绳,在明确致病因素之前提下遣方择药.例如火邪郁结、气血不利之“心中结痛”(78条,宋版《伤寒论》,下同),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阳热内陷与痰水相搏之  相似文献   

3.
涂钟馨 《国医论坛》1993,8(6):12-13
笔者诊治男科疾病,辨证立法遵《内经》“伏主先因”之旨,以审证求因、抓主症为基础,遗方用药则多选用精妙严谨之经方,临证颇获心得.1 逐淤散结,下淤血汤治癃闭癃闭为老年人常见病,多因前列腺肥大所致.症见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小腹胀痛难忍,往往伴大便秘结.审证求因,多系淤血败精阻于溺窍.《内经》云:“小大不通谓之  相似文献   

4.
王自立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临证注重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麻痹性肠梗阻一案(寒凝气滞型气鼓)即是王老通过追溯病因,准确辨证,施以温中散寒,健脾行气之法治之,使患者康复如初.  相似文献   

5.
“审证求因”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学方法研究中医"审证求因"的源流发现,"审证求因"方法源于《易经》之整体、变易、形象等思维,秦汉时期初步奠定了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宋金元时期,"伤寒学"的研究蔚然成风,且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审证求因"的最初表述,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明清以降,"审证求因"趋于成熟,其对"证"与"因"的重视前所未有,多样化的辨证与诊断方法丰富了其内容,并且突出了体质因素在"审证求因"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清代江苏如皋医家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医案从而总结其学术成就与思想.方法 从顾晓澜修学成长、医技医德、口碑声望在当时的流传,更通过其集数十载医疗临证心得之<吴门治验录>所载医案,探索其临证思路;分析其理、法、方、药之运用经验.结果 顾晓澜医技医德双馨,从顾晓澜其诸多医案中可看出其融会贯通歧黄经典,专内科而旁通诸科;察病脉证互参,审证求因;治法求圆机活法,随证灵变;验案灵巧别致 分析深入浅出.结论 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体现了清代中叶苏南社会医疗实践水平的一个缩影.其治学态度上辨证论治思想严格贯穿始终,学术上尊古而更重创新,善于推陈出新;重视诊断上脉证互参,审证求因;治法上讲求机圆法活,随证灵变;学术价值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可作为当代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后人发扬继承古人中医学术精髓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魏品康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业医40余载,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一些疑难杂病,并形成了独特的治疗风格。笔者有幸侍诊其左右,获益良多,现将导师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1审证求因魏师认为,审证求因是疾病治疗的关键;否则,治疗就成无的之矢。这里的“证”不仅包括中医“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内伤发热列举四种证型,采取分型证治,并附案佐证。作者认为,辨证论治虽是中医治疗之大法,然贵在灵活变通,应审证求因,法随证变,药随法遣。  相似文献   

9.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系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所载之名方.笔者临床体会,泻黄散对于此类病症屡用屡验,且对伴随证也有立竿见影之效.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审证求因,正确把握适应证,执简驭繁,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结合三则有代表性的病例,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仲景组方,严谨精练。笔者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临证必须抓住主证,审证求因,熟谙方义,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化疗毒副反应,用之得当,收效甚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