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全面了解近20年来国家/学会标准、规划教材、名医专著及课题支撑研究文献中有关痰证各辨证标准之间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特征。方法:提取各痰证辨证标准中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采用Microsoft Excel法分析证候与频数之间相关性。结果:痰多、苔腻、脉滑、眩晕为国家/学会标准主要证候指标;痰多质黏、胸闷、痞满等14项内容为教材主要证候指标。苔腻、恶心、痰多、眩晕为文献主要证候指标。结论:频数分析后显示痰证各辨证标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苔腻、痰多为痰证辨证标准最共性内容。其余痰证证候表现的纳入与排除有待进临床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痰气相关理论探析痰病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沁凯 《江苏中医》1996,17(10):44-45
一般认为痰病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痰生百病”和“痰生怪病”即是对此两大特点的概括。实际上这两大特点常常是痰气互患的体现,以痰气相关的理论可以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对有关病证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1理论渊源1.1痰之生成与心、脉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痰的生成源于脏腑气血失和,水液代谢失常,属于一种病理产物。气虚则水无以化,气滞则津液不布,水津郁滞则痰法内生。正如古代医家陈士挥所说;“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不能运行放痰生.”(《右室秘录》)“自郁成积,自积成痰。(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心主血脉,血行脉内,周流不息,以儒周身,全赖心阳之推动。水津既是体液的主要成分,也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阳虚弱,推动无力,血液瘀滞,水律不布,亦可生痰,故又有痰瘀同源之说。清代医家李中详曾指出:“营卫不清,…  相似文献   

4.
周栋  孙伟 《中医药学刊》2005,23(1):118-119
“痰”乃因津液停滞不行所致,其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痰来自于津,瘀本源于血,生理上津血同源,病理上则可见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痰瘀同病。慢性肾脏疾病虽多以虚证为主,但常虚中夹实,其中不乏痰瘀致病者。  相似文献   

5.
痰与瘀血都是人体内部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致病因素。二者在生成、导致疾病及由此产生的病症治疗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对临床诊治此方面的疾病有着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痰证论     
褚玄仁 《江苏中医》1989,10(7):43-45
  相似文献   

7.
8.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痰浊-痰瘀-痰结"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机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基于古今文献梳理,根据AS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痰"与"瘀"不同阶段呈现的交互状态,诠释在现代知识医学背景下AS的"痰浊-痰瘀-痰结"理论内核,为中医药防治AS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黏液类物质病理改变探讨痰证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痰”的涵义。“痰”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且富有特色的专业术语,由痰所导致的痰证常见:临床多种疾病中,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中医学认为:痰是津液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性黏滞,易阻滞气机;痰包括可见的经咳嗽、呕吐而出的有形之痰,及不可见的弥散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无形之痰。痰证主要症状有:咳嗽咯痰、呕吐痰涎、胸脘痞闷、恶心纳呆、头晕目眩、喉中痰鸣、神志错乱、各种软性包块等,舌苔腻是痰证的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总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医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只要辨证准确,施药得当,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绝大多数郜伴有咳嗽和咯痰,随着痰量的减少或消失,咳喘亦得以好转和缓解.因此,对痰的辨证和治疗在本病中占有特殊位置.文章主要从"痰"入手,详细论述了临床常见的寒痰、湿痰、热痰、燥痰、壅痰的产生机理、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策略;并根据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亏虚的情况,分别论述了培补先天之本的方法.对临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