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电针复合颈丛阻滞对甲状腺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运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拟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手针复合麻醉组和电针复合麻醉组,每组20例。手针复合麻醉组先行颈丛神经阻滞,然后针刺双侧合谷及内关穴,接电针仪不通电。电针复合麻醉组在颈丛神经阻滞的基础上针刺双侧合谷及内关穴,接电针仪,刺激参数为连续波、10Hz、强度(6±2)mA,持续20min。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术中两组患者血压、心率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术中电针复合麻醉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手针复合麻醉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ACTH、Cor、E、Glu、CRP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电针复合麻醉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手针复合麻醉组(P<0.05)。结论:电针复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显著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抑制手术中及术后异常升高的应激激素和免疫因子水平,是甲状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2.
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4例甲状腺疾病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1例,为单纯针刺麻醉组;B组31例,为单纯颈丛阻滞麻醉组;C组32例,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组。结果:A组与B组、C组比较,手术开始、剥离甲状腺、术毕、术后24 h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C组比较,剥离甲状腺时、术毕血压及心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术后追踪观察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及膈神经麻痹病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针刺浅颈丛复合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杰 《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0):456-457
针刺浅颈丛复合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体会淄博市周村区医院(255300)胡杰关键词浅颈丛甲状腺手术复合麻醉针刺自1992年5月至1996年6月在浅颈丛阻滞针刺复合麻醉下辅以神经安定镇痛术用于较复杂的甲状腺手术100例,取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对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以及对术中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甲状腺切除手术的病人,年龄35~6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单纯颈丛神经阻滞组(Ⅰ组),颈丛复合针刺麻醉组(Ⅱ组)。Ⅰ组单纯施颈丛麻醉,Ⅱ组同时配合针刺双合谷、内关。对比两组呼吸抑制程度。结果:Ⅱ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抑制程度轻微。Ⅰ组术中SBP、DBP、HR均较麻醉前上升,血氧饱和度下降(P(0.05),Ⅱ组麻醉后上述循环参数略有上升,血氧饱和度略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确切,术中无牵拉反应引起的不适及躁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预先服用美托洛尔,颈丛阻滞麻醉后应用乌拉地尔对防治颈丛麻醉及甲状腺手术期间心血管副反应的效果。方法对40例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记录术前、麻醉前、麻醉后及手术期间的SBP、DBP、MAP、HR及EBG,并记算RPP。结果试验组麻醉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对照组心血管副反应明显。提示预服美托洛尔联合乌拉尔可有效的防治颈丛麻醉及甲状腺手术期间的心血管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与穴位注射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小剂量颈丛阻滞联合穴位注射方案麻醉,即25 mg杜冷丁与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液20 m L双侧合谷穴与内关穴注入,2%氯普鲁卡因7 m L与0.894%罗哌卡因5 m L颈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常规颈丛神经阻滞联合杜氟合剂方式麻醉,即2%氯普鲁卡因10 m L与0.894%罗哌卡因10 m L混合颈丛阻滞麻醉,诱导15~20 min以氟哌啶2.5 mg以及杜冷丁25 mg辅助麻醉。观察2组术中镇痛效果以及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分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镇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2组血压、心率、血氧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对照组血压、心率明显升高(P均<0.05),而血氧分压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压、心率、血氧分压无明显变化(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穴位注射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镇静效果良好,可以稳定患者血压、心率、血氧分压,具有安全性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颈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程度与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趋势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单纯行颈丛阻滞;观察组予颈丛阻滞复合电针刺激,在颈丛阻滞完成后,电针刺激双侧合谷和内关穴,留针30 min。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麻醉前(T_0)、术后2 h(T_1)、术后12 h(T_2)、术后24 h(T_3)和术后48 h(T_4)的疼痛程度;测量各时间点两组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C-反应蛋白(CRP)、β-内啡肽(β-EP)等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并分析ACTH、CRP、β-EP与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在T_1、T_2、T_3时间点VAS评分均较T_0高(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ACTH、CRP在T_1、T_2、T_3时间点与T_0比较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β-EP在T_1、T_2、T_3时间点与T_0比较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T_1、T_2、T_3时间点ACTH、CRP水平低于对照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VAS分值与ACTH、CRP水平均呈正相关,与β-EP呈负相关。结论:电针刺激能抑制ACTH和CRP的分泌,促进β-EP的释放,降低患者围术期的疼痛评分,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次全切或全切手术的甲状腺瘤或甲状腺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咪达唑仑镇静,C组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美托咪定镇静。观察各组患者神经阻滞前、阻滞后10min、切皮时、甲状腺分离时、手术结束时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视觉模拟痛觉评分(VAS评分)和镇静评分(Ramsay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C组患者在分离甲状腺时点和手术结束时点SBP、DBP、H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切皮时B组和C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B组比较,在手术结束时C组患者SBP、SBP及HR明显较低(P均〈0.05)。在切皮后时点B、C组患者镇静评分明显高于A组(P均〈0.05),而B、C 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VAS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镇静效果良好,无呼吸抑制,用于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次全切或全切手术的甲状腺瘤或甲状腺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咪达唑仑镇静,C组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美托咪定镇静。观察各组患者神经阻滞前、阻滞后10min、切皮时、甲状腺分离时、手术结束时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视觉模拟痛觉评分(VAS评分)和镇静评分(Ramsay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C组患者在分离甲状腺时点和手术结束时点SBP、DBP、H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切皮时B组和C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B组比较,在手术结束时C组患者SBP、SBP及HR明显较低(P均<0.05)。在切皮后时点B、C组患者镇静评分明显高于A组(P均<0.05),而B、C 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VAS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镇静效果良好,无呼吸抑制,用于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不同用药时间对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及对手术满意情况。方法 60例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颈丛阻滞前缓慢静注咪唑安定1~2 mg和芬太尼0.03~0.05 mg,B组颈丛阻滞后缓慢静注同样药物,C组为不用药对照组。观察颈丛阻滞前后及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对操作刺激遗忘度和手术满意度。结果 A组和B组术程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探查牵拉等刺激遗忘度高,对手术较满意,与C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不同时间用药均能减少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中心血管反应且有良好的遗忘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应用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下实施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法观察 ,70名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 (n =2 4)即针刺复合安氟醚麻醉组 ,B组 (n =2 3)即电极板穴位刺激复合安氟醚麻醉组 ,C组 (n =2 3)即单纯安氟醚复合麻醉组 (对照组 )。三组静脉诱导和气管插管方法相同 ,麻醉维持静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用量相同 ,对安氟醚吸入浓度则根据病人血压、心率调节 ,术中A、B两组同时开放电刺激仪。结果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A、B两组麻醉Ⅰ级率分别为 6 2 5 0 %和 6 5 2 2 % ,C组仅为 43 48% ,显著低于A、B两组。麻醉全程安氟醚用量A、B两组分别比C组平均少用 2 9 73%和 37 84%。上述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 ,显示针刺与全麻两者有协同作用。结论 :针麻复合安氟醚全身麻醉下施行食管癌手术 ,麻醉效果肯定 ,方法安全、新颖 ,并能减少安氟醚用量 ,降低麻醉费用 ,由于针麻可调节机体功能 ,能使并发症减少 ,故可作为食管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针刺复合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多年来针刺复合麻醉方法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的临床实践,结合其它研究的相关结果,比较了甲状腺手术中各种麻醉方法之优劣,试图找到一种甲状腺手术的最适宜麻醉方法。结果发现,任何单一的麻醉方法均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针刺复合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具有较突出的优势,不仅效果肯定,可以配合完成大多数甲状腺切除手术,而且副作用及生理干扰少,是甲状腺切除术的较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需做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人,随机分为2组,头针加全麻组(简称头针组,下同)30人和单纯全麻组(简称全麻组,下同)30人.头针组患者先行头针麻醉诱导20分钟,然后行全身麻醉.头针麻醉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只行单纯气管内全麻.观察头针对患者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结果:头针组术后CRP异常的人数明显减少,而单纯全麻组变化不明显,术后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头针组变化幅度最小,恢复最快,明显优于单纯全麻组.结论:头针可明显减轻组织损伤、术后的感染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针药结合麻醉下手术治疗混合痔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针药结合麻醉在手术治疗混合痔中的效果。方法:4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麻醉组20例和药物麻醉组20例。针药结合麻醉组以1%利多卡因5mL注入长强穴,同时电针针刺腰俞穴、长强穴20min。药物麻醉组以1%利多卡因20mL注入腰俞穴,10mL注入长强穴。比较两组麻醉有效率及术后发生尿潴留、疼痛,术中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均为100%(P>0.05),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针药结合麻醉组与药物麻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麻醉组明显少于药物麻醉组。结论:针药结合麻醉在肛肠科手术中麻醉作用肯定,术后并发症发生少,适合临床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全麻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的临床使用可行性。方法:选择脑瘤择期手术患者4 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麻,实验组经皮穴位电刺激加常规全麻,各2 1例。术中用HANS电针仪电刺激双侧颧、鱼腰、风池及合谷等穴位,同时加大异氟醚浓度,使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前下降30 %~4 0 %,维持30~4 5min ,观察以下项目:①两组于剪脑膜后降压前、降压30min及血压回升稳定后30min各阶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组织氧代谢、相应血气和动脉乳酸浓度等指标。②两组降压前、中、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的变化。③麻醉苏醒恢复状况。结果:①两组动脉及肺混合静脉血气值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均在正常值范围中;两组间同一时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与降压前比较,降压期间肺动脉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组织氧供下降,氧摄取率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 5 ) ;DO2 、VO2 、ERO2 、SvO2 、CO、CI和ABL等指标降压中与降压前增减的百分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③Sv、SI和LVSWI等参数绝对值,对照组、实验组之间同一时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而降压30min与降压前增减的百分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④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降压前、中、后呼气末吸入的异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应用于乳房良性肿瘤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13年5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乳房良性肿瘤患者,针药复合组732例,常规使用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按1:1稀释备用)联合针刺麻醉(疏密波2/15 Hz 30min电流量,患者能耐受为宜),取穴:双侧合谷、内关、梁丘。对照组652例,常规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结果:1针药复合组术前、术中SBP、DBP、HR差异显著(P0.05),局麻组术前、术中SBP、DBP、HR无差异(P0.05)。2两组术前SBP、DBP、HR比较无差异(P0.05),术中SBP、DBP、HR比较差异显著(P0.05)。3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4两组利多卡因用药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以减少利多卡因的用药量,应用于乳房良性肿瘤术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抑制肠道手术牵拉反应的作用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患有肠道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嵌顿疝、肠梗阻的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追加的静脉镇痛用药量、呼吸抑制程度以及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治疗组麻醉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且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肠道手术患者穴位电针刺激合谷、内关后VAS评分明显低于电针前(P〈0.01)。结论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明显减少镇痛药用量,减轻肠道手术的牵拉反应及所引起的不适,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不同麻醉方法在小儿漏斗胸矫形术的应用。方法 将 112例先天性漏斗胸患儿随机分为单纯肌注 +静注氯胺酮全麻组 (KK组 )、全麻气管内插管组 (G组 )及全麻 +硬膜外神经阻滞组 (GE组 )。结果 三组麻醉效果均满意 ,KK组中 1例根据术式要求途中改为气管插管全麻 ,G组和GE组术毕均按时拔管。G组芬太尼总量为 5~ 8(6 .0 1± 1.6 8) μg/kg ,明显小于GE组 [3~ 6 (4± 1.2 3) μg/kg](P <0 .0 1)。结论 小儿漏斗胸矫形术的麻醉方法应根据病情灵活选用。幼儿期的简单手术不需气管内插管 ,年长儿手术以硬膜外加全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在肺切除术中的抗应激作用。方法:将48例行肺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针复2 Hz组、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每组12例。针药复合组选取双侧后溪、支沟、内关、合谷电针诱导30 min。针麻诱导后全麻诱导。观察各组术中麻醉追加药量、血浆皮质醇及肾上腺素变化,术后拔管前5 min及拔管时的心率、收缩压。结果:针复2 Hz组、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丙泊酚追加用量均少于常规麻醉组(P<0.01);针复2 Hz组、针复100 Hz组的芬太尼追加用量少于常规麻醉组(P<0.05);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拔管时的心率较常规麻醉组慢(P<0.01);针复2 Hz/100 Hz组、针复100 Hz组拔管时的收缩压低于常规麻醉组(P<0.05,P<0.01);各组间血浆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减少麻醉用量,并控制术中的应激反应。术前施以2 Hz/100 Hz或100 Hz针麻诱导能有效抑制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20.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麻醉方法、效果临床研究。方法 :择期胆囊切除术 1 94例 ,分A(针硬组 )、B(电硬组 )、C(对照组 )三组单盲法观察。硬膜外操作方法、局麻药种类、浓度 (1 .5 %利多卡因 )及给药程序三组相同 ,麻醉阻滞平面均达到T4~ 1 1 以上 ,使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满意 ,牵拉反应轻 ,术中安静。结果 :针刺 (穴位电极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 ,A、B两组I级率分别为 75 .76%、60 .3 2 % ,C组仅 1 3 .85 % ,A、B组与C组比较P <0 .0 0 1。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每小时用药量、每例用药量C组均比A、B两组多 ,其中每小时用药量比A、B两组分别多 3 6.2 3 %、3 3 .5 7% ,P <0 .0 0 1 ,说明针刺与硬膜外麻醉两者复合可增强麻醉效果 ,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监测提示 (HR、MAP、RR、TV、MV、SPO2 、ECG)术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全组病例安全渡过手术 ;儿茶酚胺检测A、B两组麻醉后血浆NE含量减少 ,麻醉效果优良 ,并提示A、B两组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作用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针刺除有加强镇痛作用、减少麻醉用药量外 ,还可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说明针刺 (穴位电极 )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弥补了针麻镇痛不足、肌肉松弛欠佳、牵拉反应明显等不足 ,既保留了针麻优越性及生理状态的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