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该方具有甘温除大热,升阳举陷之功效。历代医家注解此方者甚多,选辑补中益气汤代表性的古今方论不仅具有学术指导价值,更具有临床借鉴意义,探讨"阴火"以进一步解读其临证之病变证机,以更好指导其临床实践运用。本方常用于子宫、胃下垂、脱肛、炎症性肠炎、慢性痢疾、肾病综合征、功能性发热、月经过多等属气血不足、脾气不升者。在肾病科应用最多的是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尿道综合征等。准确辨识补中益气汤病机,了解其现代药理及代谢组学研究,方能更好发挥该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六味地黄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该方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6味药组成 ,乃滋补肾阴之名方。方中补中有泻 ,寓泻于补 ,有补通开合之功。临证中 ,笔者以该方为基础 ,灵活化裁 ,治疗慢性肾炎、脑鸣等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慢性肾炎案 1:许某 ,女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方出李东垣《脾胃论》,是治疗“清气隔于下、阴火乘其土位”之证,适应范围较广,是一切虚损劳伤所致气虚的主方。方中黄芪益气为君药,党参补中为臣药,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为使药。本方不仅能补气升阳、甘温除热,而且还有补气摄血之疗效。笔者近几年把此方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症,尽管它们是不同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均出现共同的中气下陷病机,均取得较好  相似文献   

4.
金元·李东垣《脾胃论》,独辟脾胃学说,共载方63首,用药101味,笔者分别从脾证、胃证、脾胃证、脏腑互传证制方加以归纳,并对方剂组成及用药加以分析。该方药特点,制方不离补中益气之法,选药不弃健脾胃升阳之味。认为脾气行于四脏,顺逆传变,反映在心肝肺肾的病机中,治其"有余不足,或补或泻",皆从脾胃兼化去考虑。在配方遣药时,还告诫要遵守时禁、经禁、病禁、药禁等,做到了辨证施治,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5.
李杲所创的补中益气汤被后世认为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且通过加减化裁被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从李杲所处金元时期战乱、饥荒的历史背景出发,以外感病的角度,参考古今相关文献并结合李杲原文进行探讨,提出李杲内伤"热中"证是指在脾胃内伤、中气虚陷的基础上,风邪入中于肺的病证,而补中益气汤则为补中气、匡扶正气驱邪外出之方。  相似文献   

6.
芍药甘草汤是张仲景治疗疼痛的基础方,亦是缓急止痛的经方对药。本文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芍药甘草汤方证的41首方剂,以胡希恕"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体系认识疾病,从表证类方、半表半里证类方、表证兼里证类方、里证类方、其他类方等5个方面,对芍药、甘草对药运用药量方面的变化简明阐述。芍药偏于入里而泻实,甘草偏于补中滋液,病邪反应在不同的病位,使用芍药、甘草对药时,其药量要做出调整,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议"效不更方"、"效必更方"与"不效亦不更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不更方”为中医处方法则之一,古今很多医家之医案中,常可见此种说法,然验之临床,并不皆然。笔者认为在临证处方用药时,并非只有“效不更方”这一法则,对“效必更方”、“不效亦不更方”之应用也不乏其例,现浅述如下。1效不更方非不更病机不变方不更更方与否的关键乃看其病机是否发生变化。“治病必求其本”,病机的变化是疾病发生变化的根本,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既然前方已经获效,通过四诊,审其病机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就须仍用原方原法,不必更换方药,这就称作“效不更方”。此法多用于部分内伤杂病之治疗。这类疾病虽为…  相似文献   

8.
方剂"要药"是指方剂中除君臣药以外,在整首方剂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增效作用的药物。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是东垣治疗脾胃病的核心方,其配伍特点符合东垣治疗脾胃病的两大用药特点:一是组方以补气药与升阳药为主,二是升阳药善用升麻柴胡,方剂配伍分析中升麻柴胡为佐药,其升举阳气的作用对于方中君臣药黄芪、人参、白术等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由此我们推导升麻柴胡为补中益气汤"要药",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结果也验证了升麻柴胡为该方的"要药"。通过本文的研究考证,既证实了方剂"要药"理论的客观存在,又运用"要药"的理论阐明了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中升阳药配伍的科学性,为该方的方解剖析、临证合理组方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广此类方剂"要药"的研究考证,对于方剂的理论解析、临证组方、创制新方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六味地黄丸 (汤 ) ,方名首见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为宋代·钱乙将仲景“金匮肾气丸”减去桂附而冠名的 ,方由熟地黄、牡丹皮、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等六味药组成 ,原为治疗小儿先天阴虚及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等证候而设。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 ,山茱萸养肝涩精 ,山药补脾固精 ,泽泻清泻肾火 ,丹皮清泄肝火 ,茯苓淡渗脾湿 ,全方补中有泻、寓泻于补 ,是古今通补开合、滋补肝肾之名方。笔者数十年来 ,私淑钱乙之思绪 ,学习和考究历代医家遣方用药之经验 ,在辨证用药的原则指导下 ,通过现代病理、药理与中医病因病机的汇通性思维 ,以六味地…  相似文献   

10.
杜新亮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569-2572
桂枝汤系《伤寒论》开篇第一方,被历代医家推崇,是调和营卫、阴阳、气血的总方,虽药仅5味,而应用范围之广,演变类方之多,实非他方所能及。桂枝汤虽为治疗太阳中风证所设,但其功能不仅仅限于治疗外感病,该方及类方在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中效如桴鼓。柯韵伯誉之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史欣德教授临证擅长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疑难疾病,如小建中汤合保和丸治疗小儿慢性湿疹,桂枝加葛根汤合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肾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临证时不拘泥于中西病名诊断,有是证用是方,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甘麦大枣汤源自《金匮要略》,是古今治疗精神科疾病的名方,药味数量精简,但是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安神除烦,养心解郁,补脾和中,柔肝缓解等功效。由于中医无抑郁症病名,而抑郁症的症状与失眠、脏躁等类似,临床常用治疗脏躁证的方剂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症及其他多种心身疾病。现整理了近年来关于甘麦大枣汤的临床研究及现代药理学实验研究资料,发现该汤剂治疗多种抑郁症有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志龙教授认为,五脏阴阳调和,睡眠方可安稳.心血不足,心火亢盛,心胆俱虚均可扰乱心神,使心神不安而致失眠,治疗以安神定志为本,常用经方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等.肝疏泄太过或不及,藏血功能失调,导致阴血不足,魂无所居而致失眠,治以疏肝理气或补养肝血,常用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小柴胡汤、四逆散等.脾主运化,为气血生...  相似文献   

13.
李广  张世葳 《河南中医》2020,40(5):704-706
经方辨证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有:补益心脾法、疏肝健脾法、滋阴清热法、清热化痰法、甘润缓急法、化痰解郁法和回阳益阴法等七种。补益心脾法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证,方用外台茯苓饮加味;疏肝健脾法适用于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证,方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四逆散加减;滋阴清热法适用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方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清热化痰法适用于肝郁气滞,痰热扰心神证,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甘润缓急法适用于脏躁病,证属心肝血虚,心神失濡所致,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化痰解郁法适用于痰气郁结之证,方用半夏厚朴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回阳益阴法适用于心肾阴阳两虚,且以阳虚为主所致的烦躁不安证,方用茯苓四逆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相似文献   

14.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辨治思路,创立"鼓运转旋脾胃"法。其运用苓桂术甘汤常常去掉甘壅的甘草,加入辛通的生姜,称为苓姜术桂汤。吴鞠通称苓姜术桂汤为苦辛温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寒湿伤脾胃之阳导致的诸多病证。由于,寒湿内伤脾胃之阳,所以药用姜、桂既能温通阳气,又能散表邪,并协同苓、术温补脾胃,祛除寒湿,寒湿去,阳气复,脾胃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挖掘古代医家治疗郁证验案中的用药规律,以期为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整理《医案类聚》中的古代郁证医案,提取医案中的中药处方数据,对获取的处方中药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 5集成的数据挖掘功能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及其属性、分类,常用药对,核心方药组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医案数据364案,461诊次,中药处方数据439条,涉及古籍67本。共涉及中药607味,总用药频次4 127次。高频药物有茯苓(186次),陈皮(115次),甘草(113次),人参(101次),当归(98次)和白术(94次)等,常用中药性味以温、平、苦、辛为主,多归于脾、肺、心、肝四经。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茯苓-甘草、茯苓-当归、白术-甘草、人参-茯苓等,核心方药组成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加减。结论: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用药以健脾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原则,气血兼顾、肝脾心同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中医辨证论治失眠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纳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 1.5.7)古代医案、现代医案、名医医案及共享医案数据库中所收录的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有关失眠的医案,应用平台软件中的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失眠医案664个,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表浅、睡中易醒、多梦等;出现频次排名前5位的证型包括痰热内扰证、心肾不交证、肝郁化火证、心脾两虚证、心神不宁证;共涉及处方664首,药物414味,出现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生地黄、酸枣仁、当归,高频药物多以养心安神、清热化痰、疏肝解郁、滋阴降火药为主,所用药物多为平性、甘味,多归心经;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组合包括牡蛎-龙骨、茯苓甘草、陈皮-茯苓、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等。结论中医辨证失眠多从心论治,用药多以养心安神为主,辅以清化痰热、补益心脾、疏肝解郁、滋阴养血等药物,从而标本兼治,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总结王振涛教授应用水丸剂辨治心悸病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方法:以王振涛教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应用水丸剂治疗心悸病例为研究对象,提取处方药物建立数据库,然后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频率、聚类分析,分析其应用水丸剂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有196份病例纳入研究,共得药物191味,常用中药有茶树根、甘草、丹参、茯苓、三七、茯神等10味。聚类分析发现生脉散、四参定悸饮、桂枝甘草汤、黄连温胆汤、冠心Ⅱ号方以及解郁安神、健脾调肠类方药为王振涛教授辨治心悸病应用水丸剂的基本方药。结论:王振涛教授应用水丸剂辨治心悸从“虚”“痰”“瘀”“热”论治,以益气养阴温阳、清热化痰活血为原则,兼之注重解郁安神、健脾调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张仲景治疗脏躁证的经典方剂甘麦大枣汤中“小麦”一味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有关文献报道的分析,从小麦与浮小麦饮片的考证、甘麦大枣汤的病机主治和组方原理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小麦和浮小麦是两种具有不同性味、归经和功效的中药饮片;小麦以养心补脾为长,更符合甘麦大枣汤所治脏躁之证的病机。结论:甘麦大枣汤中选择小麦比浮小麦更为适合,更适用于脏躁一证,也更为符合张仲景遣方用药原意,临床宜区别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临床各种情绪失调所致病症的经验。方法:用黄连温胆汤去甘草、大枣之甘甜滋腻以清热化痰,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疏肝解郁,并随症灵活化裁,辅以心理疏导,治疗诸多情绪失调所致的病症,如五更泻者加健脾化湿、收涩止泻之品,如苍术、白术、泽泻、芡实、乌梅等;焦虑者加安神之品,如生龙牡、磁石、炒枣仁、夜交藤等;低热者加清心泻火,滋阴清热之品,同时佐以通腑泻热,使热邪得出,如栀子、石膏、知母、黄柏、大黄。结果:用上述方法治疗五更泄、焦虑、低热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结论:黄连温胆汤对情绪失调所致的病症有效。  相似文献   

20.
周惠芳教授以国医大师夏桂成调周法为准绳,治疗经行吐衄,牢牢把握经后期、经前期的生理特点以及用药规律,结合辨病与辨证论治,经后期治以滋阴降火、宁心敛精,经前期治以降逆肝火、引经下行,并辅以清热、宁心、健脾之法,取得满意效果。本研究选取了周惠芳教授在临床治疗经行吐衄的验案,并分析其用药规律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