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伤寒论》中虽无"胃脘痛"一词,但原文中多处论及"心下痛"、"心下急"、"胸下结硬"、"心中疼热"等,均可指代胃痛,并随证治之。考古今医家胃痛多从脏腑八纲辨治,鲜有从六经辨治者。1笔者则根据《伤寒论》原著之性质、六经辨证之内涵、杂病之概念,分析胃痛六经辨治之可行性;2立足《内经》"五脏六腑咳"理论,提出"六经胃痛"之名;3基于《伤寒论》之典型条文,总结胃痛六经辨治之方法;4针对临床医学之复杂性,提出将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辨证互参,强调中医疾病辨治之极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可概括为“六经为纲,八纲为辨”其实已融合了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为一体,因此其辨治疾病的方法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都起着典范的作用。《伤寒论》对胃肠病的病因病机、主要脉证、遣方用药等方面匠心独运,对后世胃肠病的辨治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论》的胃肠病,大致可有呕吐、下利或不大便、腹满腹痛、心下痞或心下痛等症候,本文仅就其病因辨证方面的内外病因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关于血热证的论述丰富而翔实,可谓开启了后世血热证辨治的先河。《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治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从两部著作的原文入手,将《伤寒论》血热证与《温热论》营血分证对举,发现两者病理基础相同,临床表现相似,治疗时皆擅清热、化瘀,实有相像之处。两者的不同在于:《伤寒论》血热证最初所受邪气为寒邪,《温热论》营血分证多是感受温热类邪气,也有伏邪内发的可能;《伤寒论》热入血室证强调热与血结之症状,《温热论》血热证强调血热之象;仲景所用针刺之法,为叶氏未言及之处;而叶氏所倡滋养阴血,为仲景未试之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素问·咳论篇》原文,并结合临床实践,论述了"三焦咳"的生理基础、发病过程、核心病机、临床表现及辨治方法。"三焦咳"是由于长期慢性咳嗽,导致以肺脾胃为中心的多个脏腑受累,以三焦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辨治当抓住聚胃关肺的核心病机,以调理肺脾胃、通利三焦为主,随证治之。现代医学中的感染后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病可参照"三焦咳"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方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是温病学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代表佳作,后世医家对此无不推崇备至。笔者仅从其方源探索《条辨》理法方药的来龙去脉,以澄清《条辨》的方剂理论渊源、承袭化裁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意义。1 立方理论,导源于《内经》 温病之名,始于《内经》。吴氏在深入研讨《内经》有关温热病的理论基础上,将《内经》有关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状及治疗大法录其部分原文冠以首篇,名为《原病篇》,以述温病之起源,作提纲掣领之用,诚如凡例所言“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  相似文献   

6.
张焱 《吉林中医药》2011,(10):956-958
《内经》中有关咳的论述多达30余篇,内容涉及咳嗽的病因病机、脏腑病位、临床表现、辨证分类、治疗原则与方法、预后转归等多个方面。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的病因,《内经》首重寒邪客肺,其次还有风邪客肺。《内经》以五脏六腑为纲辨治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2种。关于咳嗽的治法,《素问.咳论》特别提出针刺取穴的原则。此外,治疗咳嗽要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审因论治,对于五脏咳要配以行气通经之品,六腑咳要施以益气升提之法。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治咳特色与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赛美 《新中医》2006,38(8):5-7
对《伤寒论》中治咳学术思想及理法方药运用规律进行探讨。认为六经皆有咳喘,病位在肺、与脏腑、八纲、六淫相关,辨治以祛邪为首务,组方主从重制化。联系《伤寒论》方证,提出了临证治疗的四个要点和十个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许家松 《世界中医药》2007,2(4):204-207
吴瑭《温病条辨》是一部全面、系统、集大成、有创新、切实用的温病学专著。其学术成就与创新体现在:(1)为温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卷首.原病篇》精选并诠释了《内经》有关温热病的论述;(2)把温病的范畴扩大为包括"九种温病"的"广义温病";(3)创建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述体系——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温热、湿热分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证治体系;(4)创制、整理了久用不衰的名方;(5)《温病条辨》是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内治法治疗外科疾病在中医外科治疗史中由来已久,清朝外科心得派代表高秉钧更是直接指出"治外必本于内""外治法即内治法",其《疡科心得集》所倡导的"疡疾内治"的辨治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集中体现在:1崇《内经》,推八纲,立"凉、温、攻、补"四法;参温病,引三焦辨证,创"三部"辨治思想;别正宗,分期而治;重类证,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为后世医家研究中医外科学提供了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许家松 《中医杂志》2013,54(6):522-525
《温病条辨》创建了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温热、湿热分类的温病辨证论治新体系.其中,温热、湿热分类对温病证治具有重要和执简驭繁的临床指导意义.从吴瑭自述、湿热类温病病机复杂性的论述、诊治与用药原则的提要钩玄、条文与方剂的数量等方面,论述了湿热类温病是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并附医案验证其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1.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6,26(7):9-11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部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设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相似文献   

12.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浅析《伤寒论》中辨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渴一症在临床病证的辨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伤寒论》中描述口渴的条文很多。辨渴可以分析病证的类型、性质、病位之所在,可以推测病变是否传变,疾病的预后如何,以及确立治疗时机,分析疗效等。  相似文献   

14.
<湿热病篇>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生白所著,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作了专门论述.文中湿热病本证条文共计17条,不仅从卫气营血层面,而且从三焦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1],从而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变化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张敏  黄琴 《河南中医》2006,26(9):7-8
温病神昏是指温病中出现嗜睡、神识模糊、时昏时睡及昏迷不省人事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丧失意识,发病急,变化快,证情凶险,最易恶化而致死亡,是温病中的一种危重证候[1]。古云神昏多责之于胃,然温病之神昏多责之于心包。因心主神明,心包为“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温病中出现神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喘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中喘证以六经分证为主 ,并结合其他方法加以分类 ,对其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法和方药加以阐述 ,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从《伤寒论》辨析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癌前病变,西医治疗远期疗效不佳,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应用《伤寒论》经方及针灸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疗效,本文从《伤寒论》辩治下利思想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方法,以期为临床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宏红 《北京中医药》2019,38(3):258-260
《伤寒论》全书条文398条,除太阴病外,其余各经共38条有关"烦躁"症状的条文。将这些条文分析辨别后,可归纳为:实热烦躁、阳虚烦躁、阴虚烦躁、心失所养烦躁、热扰胸膈烦躁、痰湿壅滞烦躁,及因呕吐、口渴、疼痛等引起的烦躁。在治疗方法上,给出了具体方药和治疗措施。《伤寒论》中对烦躁诊治的理法方药,对于当今临床者仍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六病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对《伤寒论》中六病及六病辨证进行了阐述。认为:伤寒六病客观存在,六病辨证法概况了后世八纲、脏腑、经络、气血等多种辨证方法。临床应用时切记辨病脉证并治,随证定病,因证施方,才能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20.
章碧明  李健 《陕西中医》2009,30(10):1410-1412
在《伤寒论》中对“口渴”的称谓有很多,如“意欲饮水、渴、渴引浆水、饮水、燥渴、口燥咽干、欲饮水数升、舌上燥而渴、大渴、大烦渴、消渴”等等,都对口渴的轻重程度及其表现的不同性质特点作了描述。《伤寒论》中与口渴有关的条文多达50余条,其中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就有33条,约占全书条文的十分之一,可见口渴在疾病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症状。现就个人的一点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阐述,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