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侍方  梁志齐 《环球中医药》2012,(12):927-929
杨玉华主任医师擅长内科杂病治疗,对眩晕的临床诊治有着自己的特色。杨主任对眩晕病的辨证主要围绕肝、脾、肾三脏,注重脏腑关系,体现了整体观念;在治疗眩晕时善用活血药物使气血畅通;常巧妙使用引经药以增加疗效;无论证候虚实均注重中焦的枢转。杨主任在治疗眩晕病时辨证准确,用药精到细腻,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眩晕源流、眩晕主症、辨治要领、个人重要经验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熊继柏教授辨治眩晕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熊教授认为:眩晕一证,历代医家论述较详,临床病机比较复杂,就临床常见,主要在于因风、因痰、因虚3个方面。概而论之,不外虚实两端。虚者,脾虚、肾虚为病之本;实者,风邪、痰浊为病之标。眩晕辨治大法,当审其症状特点,视其标本缓急,补虚泻实,标本兼施之。熊教授个人独到经验有3点:1辨治眩晕,先审证候虚实;2虚证眩晕,详察脏腑病位;3眩晕兼肢麻者,需警惕中风发生。  相似文献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约占眩晕病的三分之一,发病率约为10%。基于国内外对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成果,对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法进行研究。首先,综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而对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并综述了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理论基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治疗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描述,为论文的展开奠定了根基;其次,分别阐述了不同中医药疗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作用,结合目前研究的实际运作情况,构建了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体系;最后,在理论框架下,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病因病机为风、火、痰、瘀4个方面,其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及其他疗法等,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约占眩晕病的三分之一,发病率约为10%。基于国内外对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成果,对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法进行研究。首先,综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而对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并综述了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理论基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治疗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描述,为论文的展开奠定了根基;其次,分别阐述了不同中医药疗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作用,结合目前研究的实际运作情况,构建了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体系;最后,在理论框架下,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病因病机为风、火、痰、瘀4个方面,其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及其他疗法等,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王晓燕教授认为,眩晕包括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属中医学风证范畴;假性眩晕属中医学内伤杂病范畴;部分介于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之间的症状,属内伤杂病后化风的情况。临床上将眩晕分为肝郁痰浊水饮上干清窍证、太阳经表内外合邪证、上盛下虚证、上气不足证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眩晕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目前眩晕的西医病因复杂,涉及临床多个学科;中医诊治眩晕病主要从风、火、痰、瘀、虚等方面入手,中药辅以针灸、推拿治疗,临床操作简单,效果佳。不论是从中医还是西医诊治,明确眩晕的病因、病机是治疗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关于眩晕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为临床进一步诊治眩晕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杜秀娟教授“从肝论治”眩晕病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思嘉  杜秀娟 《光明中医》2016,(15):2171-2172
以从肝论治眩晕病为切入点,整理了杜秀娟教授从肝论治眩晕病的理论,研究并总结了她从肝论治眩晕病的实践经验。文章内容从杜秀娟教授对眩晕致病病因的认识,病机变化的分析及方药治法的总结等方面进行论述,用以说明在临床中从肝论治法可抓住眩晕病证治的主要矛盾,并从其所治疗眩晕病的病案中选取一例来总结体会老师的用药方法及精髓。  相似文献   

8.
杨传华教授致力于眩晕病的中医药治疗及实验研究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余幸得跟师临诊,结合杨教授临诊验案,总结了杨教授对眩晕病的认识及从脾论治眩晕病的临床常用方法:1.升举清阳,补益中气;2.健脾燥湿,化痰息风;3.益气生血,濡养清窍;4.调和肝脾,培土抑木。上述方法临床疗效卓著,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眩晕是目前医学界无法客观定义和测量的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常见的主观症状。就眩晕中西医结合中的若干临床问题进行阐述,包括眩晕的涵义和鉴别诊断;眩晕的病因病机;眩晕的诊断流程及临床诊断类型;眩晕的治疗原则,以期为眩晕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条文中明确提出眩晕有以水气为病的太阳病、以浊遏清阳为病的阳明病、以枢机不利为病的少阳病,以阳虚水泛为病的少阴病,以经气不调为病的太少合病,且太阴病、厥阴病亦可致眩。分析《金匮要略》有关条文,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饮停聚于上、中、下三焦,水饮上犯发为眩晕。仲景治疗眩晕的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泽泻、生姜、桂枝等,多为健脾利水药物,可知水饮为导致眩晕的主要因素;另常用茯苓、白术、附子、生姜、干姜等健脾温阳药物,故眩晕致病亦有本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多由于颈椎病或颈部软组织病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现代医学是以药物、颈椎牵引、理疗等方法为主,一般疗程长且疗效欠佳,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与不便。传统医学在对本病的治疗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百会穴为治疗眩晕的要穴,临床上运用其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有很多,如针刺、压灸、温灸、化脓灸等,且疗效显著。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临床应用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多种疗法和作用机理,为临床工作者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并中药外敷与口服西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颈源性眩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百会、风池等穴结合并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林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针刺并中药外敷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升清降浊理论及中医脑功能的简要阐述,结合相关文献论述及现代临床运用,并以升清降浊理论在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健忘等脑病方面的临床运用为例,认为应当充分运用升清降浊理论指导脑病的临床辨治,以提高中医药治疗脑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息刮痧配合穴位贴敷联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眩晕病肝阳上亢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大连中医医院内一病房就诊的80例眩晕病肝阳上亢证的患者,均采取全息刮痧配合穴位贴敷,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中医特色护理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77.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眩晕病肝阳上亢证的患者采取全息刮痧配合穴位贴敷联合中医特色护理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内科常见疾病,病情多反复发作,严重时可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与肝脾两脏联系密切。本文介绍的是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内涵以及临床应用,总结了焦富英教授治疗眩晕的临床思路以及以运气方治疗眩晕2则以飨同道。焦教授结合不同人群的先天体质特点,将五运六气理论结合到临床的辨证论治,为眩晕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同时配合牵引+理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推拿按摩、电针及中药辨证口服)进行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34例,有效16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7%;对照组痊愈14例,有效10例,好转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1.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郑国庆 《中医药学刊》2006,24(3):401-403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尼莫地平为对照,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药加西药组,以头晕残障调查表(DHI)减分值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证型3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阴虚型3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型中药组疗效优于中药加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型中药加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眩晕具有良好效果,在不同证型的眩晕中临床疗效存在差异,痰浊型和气虚型的中药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0.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用治此病症的方药较多,现从中选取半夏白术天麻汤和苓桂术甘汤加以比较。半夏白术天麻汤和苓桂术甘汤均可用治眩晕,但又有所区别。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脾失健运、风痰上扰之眩晕。苓桂术甘汤主治中阳不足、浊阴上犯之眩晕。二者病因、病机及遣方用药亦有所不同,临床应用应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