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加电针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7例)、中药组(48例),分别采用针刺加电针和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黏稠度以及乳汁淤积程度,对照比较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后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从第3天开始到第5天、第7天,针刺组治疗后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较中药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产妇治疗前后乳汁黏稠度均有改善(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治疗前后乳汁淤积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1.5%,中药组为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电针治疗产后缺乳较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无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产妇的作用效果。方法:将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剔除2例,最终观察组2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产科术后常规护理,指导产妇母乳喂养,进行产后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与乳房相关的经络选取相关穴位进行按摩,于术后第3天上午8:00–9:00进行,每天1次,每个穴位按揉1 min,持续5 d。比较两组产妇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及乳汁黏稠度,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第1、2天两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5天观察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产妇的乳汁黏稠度在前4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5天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显效率为64.3%(18/28),高于对照组的13.3%(4/30,P0.05)。结论:在与乳房密切相关的经络上选取穴位进行按摩可有效促进缺乳产妇术后乳汁的分泌,减轻涨奶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少泽穴对产后缺乳患者乳汁分泌量及乳汁营养成分的影响。方法:将62例产后缺乳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31例,脱落3例)。观察组电针少泽穴,对照组电针商阳穴,频率10 Hz,每次30 min,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3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1个疗程及3个疗程结束后进行乳汁量测定及成分分析,观察两组患者乳汁量、乳汁营养成分(乳糖、脂肪、蛋白)、乳汁能量及密度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乳汁量、乳汁中乳糖量和蛋白量较治疗前增加,乳汁能量及密度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经3个疗程治疗后乳汁量、乳汁营养成分(乳糖、脂肪、蛋白)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乳汁能量及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对照组经1、3个疗程治疗后仅乳汁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经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乳汁营养成分(乳糖、蛋白)、乳汁能量及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乳汁量、乳汁营养成分(乳糖、脂肪、蛋白)含量、乳汁能量及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2.9%(26/28),高于对照组的17.9%(5/28,P0.05)。结论:电针少泽穴能增加产后缺乳患者乳汁分泌量,促进乳汁中营养成分生成,并能提高乳汁能量及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仪联合穴位按揉治疗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B和对照组A,每组各60例。治疗组予以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及手法通乳,对照组B予以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对照组A予以热敷乳房。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泌乳量、乳汁淤积情况、乳房疼痛程度及中医证候等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A有效率为88.1%,对照组B有效率为91.3%,治疗组有效率为96.7%,治疗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乳泌乳量积分、乳汁淤积情况积分、乳房疼痛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后康复治疗仪及穴位按揉治疗肝郁气滞型缺乳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胸背部平衡松解术配合推拿手法应用于产后缺乳的效果。方法:选取产后缺乳产妇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行胸背部平衡松解术配合推拿治疗;均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泌乳指标(乳房充盈度与泌乳量)评分、不同时间点泌乳量、血清泌乳素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泌乳指标评分、不同时间点泌乳量、血清泌乳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乳房充盈度、泌乳量评分均降低(P<0.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1次、3次、5次后两组泌乳量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血清泌乳素水平均升高(P<0.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1)。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48%,对照组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胸背部平衡松解术配合推拿手法应用于产后缺乳可改善泌乳素水平及乳房充盈度,增加泌乳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产后乳胀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双盲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后出现产后乳胀的10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乳房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比较两组胀痛评分、乳汁排出量、乳房硬度、胀痛和硬结缓解时间。结果:两组干预后胀痛评分均较干预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乳汁排出量均较干预前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乳房硬度较对照组轻,胀痛缓解时间和硬结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对产后乳胀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胀痛,降低乳房硬度,同时有助于乳汁分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调气固本推拿法干预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产后乳汁分泌过少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母乳喂养,治疗组30例用调气固本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猪蹄通草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乳汁分泌量及乳房充盈程度。结果:治疗组乳汁分泌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乳房充盈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气固本推拿法能够增加产后缺乳产妇乳汁分泌量,是治疗产后缺乳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消痈散结方联合中医膏药外敷对产后乳汁淤积囊肿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产后乳汁淤积症患者84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膏药外敷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消痈散结方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为92.86%,较对照组73.81%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乳腺炎发生率为2.38%(1/42)较对照组14.29%(6/42)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乳房疼痛积分(2.45±1.79)分较对照组(3.63±1.99)分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囊肿直径(2.04±0.26)cm较对照组(2.57±0.42)cm显著较小(P0.05);观察组溢液、胸胁胀满、心烦易怒等伴随症状的中医症候积分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泌乳平均使动时间较对照组显著较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乳汁分泌多者为78.57%较对照组42.86%显著较多(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中医膏药外敷比较,联合消痈散结方治疗乳汁淤积症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乳房疼痛得以缓解,肿瘤体积缩小,乳汁淤积症的伴随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患者开始泌乳时间明显缩短,泌乳量增加,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将120例产后乳汁淤积的产妇按住院号尾号得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热敷乳房局部的同时按摩排乳;观察组采用中药熏蒸乳房局部的同时按摩排乳。观察2组治疗前后乳汁淤积解除情况。结果观察组乳汁淤积解除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熏蒸治疗产后乳汁淤积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的方法,可以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产后早期乳房经络推拿对乳汁淤积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产后48h内行乳房经络按摩+母乳喂养指导,对照组产后48h内行母乳喂养指导,观察两组乳汁淤积发生情况。结果:随访产后2~4天,观察组首次泌乳时间和泌乳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乳汁淤积发生率和乳汁淤积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产后42天,观察组乳汁淤积发生率和乳汁淤积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泌乳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产后3月,两组乳汁淤积发生率和乳汁淤积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泌乳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乳房经络推拿能缩短首次泌乳时间,增加近期及远期泌乳量,并对产后42天内的乳汁淤积起到了积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