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文:吴焕林教授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继承发扬了邓教授的五脏相关学说,并牵头建立中医痰证诊断标准,进一步规范痰证的中医诊断。吴焕林教授在运用中医药诊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具有独到见解,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痰关系密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吾师从痰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胸痹与心痹的辨析,认为扩张型心肌病(DCM)当从心痹辨治。DCM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介绍其辨证论治方法、常用遣方用药及临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路志正教授从肝论治心痹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痹一病首见于《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本病是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两亏,痰湿内生,阻滞络脉,心脉蜷缩或痹阻不通而卒然  相似文献   

4.
从肝论治心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秀娟 《新中医》1998,30(8):55-55,57
从肝论治心痹浅谈龙秀娟心痹之证首见于《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本病是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两亏;或痰湿内生,痰浊内蕴;或气滞血瘀阻滞络脉,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从而发生卒然心痛等一系列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硬...  相似文献   

5.
王宗仁 《陕西中医》1991,12(10):456-457
本文从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初步阐述了心痹(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等)不但要重视从脏、从瘀论治,而且也要重视从胃论治,从而认为心胃二脏在经络、五行及气机等方面都紧密相联,临证之际应重视胃药的合理运用,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路志正从脾胃论治心痹学术思想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方洁 《中医杂志》1990,31(6):12-13
路志正教授熟读经典,尤精脾胃学说,擅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多种常见病和疑难杂证。运用调理脾胃法辨治心痹是路老学术思想和医疗  相似文献   

7.
通过浅谈心痹的病因病机对心痹与胸痹的异同进行了探寻。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从虚实两法辨证论治,运用中医学诊治心痹的理、法,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郑玲玲  王强 《吉林中医药》2012,32(2):208-209
笔者认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机多以心肾阳虚为本,尤以心阳虚甚,加之气滞、痰凝、血瘀、水饮等邪胶结侵凌,其症各样,却不外乎于心肾阳虚,虚实夹杂.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之上,运用中医药治疗,达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疗效显著. 1病案举例 刘某,男,46岁,扩张型心肌病病史4年余,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胸闷、憋气、喘息,休息时尚不能缓解,期间曾服用速尿20 mg每日1次、螺内酯20 mg每日1次、地高辛0.25 mg每日1次、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蒙诺10 mg每日1次,病情控制不佳,于2010年9月14日收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入院时,患者神清,精神弱,胸闷、憋喘,不能平卧,心慌间作,乏力气短,手脚冰凉,面色苍白,无汗,纳差,大便不畅,小便少,舌淡黯苔白,脉沉弱.查:血压125/70 mmHg,HR110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双肺底可闻湿罗音,双下肢水肿.  相似文献   

9.
笔者有幸随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教授路志正临诊学习 ,时聆其教诲。现就路老治疗心痹的思路及遣方用药特点 ,总结如下 :1 补中气而鼓宗气宗气不足 ,可见胸部隐痛 ,时发时止 ,心悸气短 ,动则闷憋 ,纳少倦怠 ,易汗出 ,面白 ,舌淡有齿痕 ,脉沉细无力或结代。路老认为 :虽有胸闷、喘憋、胸痛等气机阻滞之证 ,而为气虚运行无力而气滞 ,治之惟补虚行滞 ,不易散结破气。《罗氏会约医镜》云 :“气不虚不阻 ,凡常人之于气滞者 ,惟知破之散之 ,而云补以行气 ,必不然也。不知实则气滞 ,虚则力不足运动其气 ,亦觉气滞 ,再用消散 ,重虚其虚矣。”宗气虚…  相似文献   

10.
五脏相关学说,是将五脏六腑、四肢、皮毛、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并阐释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自然界、社会等联系的学说。吴焕林教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并传承五脏相关学说,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功能性室性早搏取得较好疗效。论述了吴焕林从五脏相关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炎从“痹”论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世国  杨林 《四川中医》1994,12(2):14-14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上海市名中医何立人从"脉痹""血浊"论治冠心病的经验。何师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为浊邪阻脉、气血亏虚、五脏失常;从"洁净府"的思路通畅血脉,以"三步活血"及利湿化浊法驱邪,以调脏腑气血阴阳的方法扶正;同时结合传统中药的性味归经与现代中药研究成果,选用生槐花、景天三七、茶树根、薏苡根、大狼把草、金雀根治疗冠心病,获效颇佳。  相似文献   

13.
14.
范建民  姚福胜  田晶  张稳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579-1582
本文论述王行宽教授从痰、瘀、郁病机立论,运用杂病治肝,肝心同治思想论治心胀经验.王行宽认为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心阳、气营亏虚,标实为痰湿、瘀血、气郁夹杂,且标实决定了本病的变证.本病位在心,涉及肝、脾等脏,而肝与本病发展密切相关.依据痰、瘀、郁病机不同,将心胀分为初、中、后三期,以益气养营,疏肝...  相似文献   

15.
正文:陈少春主任中医师曾师从已故名医何子淮先生,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和科研近 50 年,擅长治疗各种妇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病。时隔十年,笔者有幸再次侍诊左右,感受颇有不同,受益良多。现就陈少春主任从心论治妇科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周宜轩教授系国家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业医4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验俱丰。下面就周师关于心痹诊治经验整理如下:1考内涵明名义心痹是临床常见病症,历代医家多有论述,但是近来大多等同于胸痹或指心系疼痛疾病进行辨治,即指冠心病、心包炎、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论述颇多,分型冗乱,治法繁杂,既学者各执一端,新学者无所适从。今当拨简去繁,明心痹之内涵名义,存正于后学,至为重要。故此,周师认为,心痹多为痹证反复发作,日久内舍于  相似文献   

1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医家普遍认为痹证的发生不外乎内外二因,外感风寒湿邪为其外因,肾阳亏虚是其内因,在治疗上多从祛风散寒、除湿止痹、补肾温阳等方面人手.笔者在跟随阎师出诊及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并首次系统总结及提出“调心治痹法”名称.“调心治痹”之法,在痹病诊治中无论是四诊合参或是择法、选方、用药不忘心脏的功能,重视调心治痹法则,取得较好疗效.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刘力  邓宏韬 《江西中医药》2008,39(12):32-32
中医学对于慢性。肾炎的主要认识论述分散在“水肿”、“腰痛”、“血尿”、“虚劳”等范畴中。随着中医学对慢性肾炎认识的日趋深化,从病因看一般认为主因是寒湿侵袭,内因则与脾肾虚损有关。从发生发展看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肺、脾、肾三脏亏虚,气血阴阳虚弱,尤以肾虚最为重要,标实是指外感、水湿、湿热、湿浊、瘀血等。临证运用则以本为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证观察,认为《内经》“心痹”理论与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损伤密切相关。结合“心痹”理论的内涵,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损伤以营卫失调为发病关键因素,初期为“邪居脉道”,后期以“邪痹于心”为病机特点;同时辨析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脉痹”“心痹”证候的相关性,提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血管损伤可用“豹刺”大陵、调和营卫法以益心通痹,以及巧用化瘀补虚诸药、少用辛燥之品以祛邪外出。  相似文献   

20.
卢永兵主任医师为享受国家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委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