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措施。自从金元李东垣《脾胃论》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李氏认为内在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产生则全在脾胃。他的学术论点和创立方药,得到了后世医家的赞同,并不断得到了发展。明·张景岳对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  相似文献   

2.
<正>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理脾胃是脾胃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复习脾胃学说的文献,结合笔者临证的体会,谈谈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 万密斋云: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可见,脾胃的健全与否,不仅是消化道本身的问题,而且与其他各个脏腑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除治疗消化道本身的疾病需要调理脾胃外,在治疗其他系统的疾病,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同样需要调理脾胃。这充分说明,中医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相似文献   

3.
对中医“脾”本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理脾胃防治疾病,是祖国医学治疗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用现代科学知识方法研究、阐明调理脾胃的理论基础——中医脾胃学说,对发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创立我国新医药学,估计会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脾为后天之本”,“脾旺不受邪”。看来“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核心,科学地阐明中医“脾”的本质,是研究脾胃学说的一个关键。下面谈谈个人对研究“脾”本质有关几个问题的一些初步意见,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脾胃学说又是李东垣在脏象学说基础上的发展。我们运用脾胃学说在临床上对脾不统血、肝郁犯脾、中气下陷、湿困脾胃等证进行针灸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医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有着相似生理功能,中医脾胃与脑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为例,探讨中医脾胃学说在脑退行性疾病中的治疗价值。认为基于脑-肠-微生物轴的理念从中医脾胃学说防治脑退行性疾病可能是一种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胃切除术后的功能调理,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来实施的。调理脾胃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治疗大法。对于腹部外科手术,尤其是消化道手术后产生的一些消化功能紊乱证候,通过调理脾胃,每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现略谈一点体会,供青年中医临床参考。一、胃切除术后的病理特点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重要性,早已为古代医家所单阐述。脾胃为永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正如《灵枢·五味》篇说:“胃者,五藏六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脾胃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勤 《陕西中医》2003,24(7):637-639
脾胃是后天之本 ,研究脾胃的特性和脾胃在治疗中的作用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临床价值 ,脾胃学说作为中医学中一个独立的学说 ,具有重要的地位。脾胃学说从提出到建立、完善 ,经历了几个阶段 ,其中仲景的脾胃学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伤寒论》中 ,脾胃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学说已初露端倪。因此 ,研究《伤寒论》中的脾胃思想 ,对整理、深化脾胃学说 ,开拓视野 ,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脾胃主管人体食物和水液代谢,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而且是中医辨证论治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笔者首先就脾胃学说在中医临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以及耳鼻喉科等各科中的应用进行概述,认为临床医生应充分重视脾胃功能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影响。其次就脾胃学说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拓展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后天之本”。临床上调理脾胃更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历代名医皆于其著作中重视脾胃,于其辨治中处处顾护脾胃之气,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更将脾胃学说推向了新高峰。在其所著的《脾胃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失眠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根据肠脑相关学说,脾胃疾病应着重以调理“心神”来治疗;相应而言,对于有“心神”疾患的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脾胃疾患,均可通过调理脾胃的方法来施治,即《内经》中所谓的“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为以后我们在临床辨证论治上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脾主肌肉”理论的近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主肌肉”是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中医整体观念,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的特有内容,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内经》指出: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不道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四肢懈惰,此脾经之不行也。即脾不为胃行其津液,气不足而血不充为引起肌肉病变的主要病机。对后世颇有影响。笔者就搜集近年来有关脾主肌肉论述及临床应用的文献资料,分别从脾胃本脏论治;调它脏论治脾胃和脾胃与  相似文献   

12.
脾胃学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近年来,全国各地对脾胃学说中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不少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兹就其有关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一些探讨。一、发扬中医特色,搞好科研设计由于脾胃学说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 脾胃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临床各科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儿科亦不例外,下面仅就小儿外感与脾胃的关系略作探讨,敬请同道指正。脾胃为“后天之本”,主管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人体生命活动所依赖的营养发源地,诚如《素问·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便明确阐述了脾胃和肺在饮食物运化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地位极其重要。笔者遵循《内经》与李东垣学说,临证时从“内伤脾胃百病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着眼,治疗据“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以调五脏”,在临床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顾护脾胃在中医治疗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在临床治疗中均非常重视顾护脾胃。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肇始,李东垣创升补脾阳学说,叶天士创柔润胃阴学说,代有发挥。这些学派在中医治疗中均强调脾胃的调理,主张治疗疾病的核心为不论补虚泻实,皆当护脾为先。  相似文献   

16.
脾胃学说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强调调理脾胃是保健抗病的重要措施。在生理上,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运化就是指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  相似文献   

17.
谈调理脾胃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理脾胃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个重要法则,历代医家对此都十分重视,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本人的临证体会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脾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实质性器官,象是表现于体外的现象。骨伤疾病多以损伤气血、气滞血瘀为特点,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但中医治病既重视特殊性又强调整体观念。骨科病人除筋伤骨损、瘀血肿胀、疼痛外,临床上还常见不思饮食、脘痞不舒、面色萎黄、口干舌燥、低热、肢体浮肿、消瘦等脾胃失调的表现。笔者应用脾胃学说指导临床,在治疗骨科疾病中对改善全身症状、促进损伤愈合等  相似文献   

19.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辨治胃癌的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试将传统平衡哲学理论思维与中医脾胃学说相结合,根据胃癌的病因病机特点,构建“求衡复运”理论内涵与外延,并在进一步隐喻认知下,基于中医学整体观、恒动观、身心一体观,从理论内涵、核心思想、临床应用等角度探究“求衡复运”理论在中医药防治胃癌中的临床意义,旨在通过探讨“求衡复运”理论的构建,为胃癌中医药辨治提供更为全面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