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穴位刺激引起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以神经原性炎症反应作为经络活动的指标,观察在背根反射和轴突反射实验条件下,穴位刺激对内脏组织的效应。结果:电刺激“足三里”穴经背根反射和长轴突反射可引起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内脏呈现特征性分布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而其他内脏组织不出现类似反应。如果实验前6天预先给穴位注射辣椒素(66mmol/L,50μl),则电刺激穴位后相关内脏组织出现的Evans蓝渗出被阻断。结论:穴位刺激引起内脏组织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是由辣椒素敏感的细传入纤维通过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介导的,它可作为研究经脉-脏腑相关联系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刺激引起的皮肤血浆蛋白渗出的变化。方法和结果:电刺激一侧足三里穴,经背根反射和轴突反射引起双侧后肢循足阳明胃经走行的皮肤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如果实验前6d预先给穴位注射辣椒辣素,则电刺激穴位后上述反应不再出现。结论:穴位刺激引起的皮肤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是由辣椒辣素敏感的传入纤维介导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可作为研究经络活动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穴位刺激经初级传入反射引起SP释放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研究P物质是否参与穴位刺激引发的经络活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在背根反射和轴突反射实验条件下穴位刺激引起的皮肤和相关内脏组织的P物质含量变化。结果:电刺激“足三里”穴引起循足阳明胃经皮肤和结肠等相关内脏组织的P物质含量增高。结论:提示穴位刺激引起的经络活动和相关内脏反应有P物质参与。  相似文献   

4.
<正> 在38只家兔上应用电刺激穴位诱发躯体内脏反射的方法研究电针刺激参数、穴位与这种反射的关系,以及延脑中枢机能状态对这种反射的影响。在清醒、肌松、人工呼吸的动物上,于左侧腹膜外分离出内脏神经节后支,引导传出放电,在“足三里”穴区插入一对毫针,应用不同强度、频率、串长的方波刺激穴位,应用生理记录仪记录血压、神经反射放电及其积分脉冲数,同时触发双线示波器摄影,根据记录测定反射的潜伏期、兴奋期反应、抑制期,结果如下: 1.电刺激穴位引起内脏神经反射电活动是由兴奋期及抑制期二相组成,反射潜伏期在  相似文献   

5.
信息之窗     
<正> 牛汉璋提出经络生理学理论雏型西安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牛汉璋等经过大量中西医结合研究后,提出了“轴突反射及背根反射学说”为理论的经络生理学雏型。这一学说是从1985年提出的,以此试图阐明经络形成及其机能的理论,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的资助。通过大量实验证实,当刺激传入神经元轴突时,经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逆向传入神经轴突传出,释放递质,引起皮肤、关节、内脏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该反应可作为经络活动的指标,从而修正了传统的传入神经元反射等概念,首次将现  相似文献   

6.
<正> 过去,我们在针刺镇内脏痛研究中,观察到不同“穴位”对内脏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反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文在清醒猫身上以内脏神经-皮肤电反射为指标,观察电针体表不同刺激点(拟人体穴位)时的抑制效应,并初步分析其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信息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神经通路机制,揭示针刺穴位和靶组织、器官效应的相互关系。方法:以大鼠和小鼠为对象,对躯体性针刺或电刺激下的传入神经反应特征、自主神经功能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的躯体-交感反射(一种躯体-自主神经反射)、谷氨酸神经递质的中枢性调控作用以及相应靶组织和靶器官反应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结果与结论:手针或电针刺激动物后三里穴位可以诱发支配后三里穴区的传入神经放电,而直接电刺激传入神经可模拟此过程。在外周躯体传入神经如胫神经直接给予电刺激,可在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传出神经如交感神经上反射性诱发一个电位,该过程定义为躯体-交感反射。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谷氨酸类神经递质参与了该反射的调控。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动物后三里等穴位的躯体刺激如电针刺激可抑制小鼠后肢炎症痛的躯体感觉传入和肠易激综合症大鼠的结直肠痛的内脏感觉传入,其中脊髓GABA和NMDA受体被证明分别参与了前后过程。  相似文献   

8.
电针穴位对内脏-耳穴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临床和实验研究皆证实,内脏疾患可引起耳廓导电量增加和低电阻点增多的反应。此种反应可能有部位上的相对特异性,可称之为内脏—耳穴反应。这一内脏与耳廓相联系的现象与中医的经穴脏腑相联系的现象一致。但是,内脏、耳穴、体穴三者之间是否有关?针刺某一穴位除能调整内脏功能外是否能对内脏—经穴反应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很有意义的课题。本实验是以电刺激胃迷走神经或电刺激心脏引起耳廓特异部位的导电量增加和低电阻点增多,再电针相应体穴或对侧耳廓相应点观察对内脏—耳穴反应的影响,来进一步研究经穴脏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鼠心包和“内关”穴染色在脊神经节引致的双标记细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络机制是一极其复杂问题 ,涉及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我们既往的工作从多角度证明 [1、2、3] ,针刺效应除了涉及神经中枢参与的神经长反射外 ,还与穴位—背根神经节—内脏间的神经短反射通路有关。这种仅由外周神经节涉入、与神经中枢活动无关的神经短反射 ,可能是经络产生作用的途径和机制之一。为进一步验证这种“经络两重反射假说”[4] ,本实验切断大鼠脊神经节前后根 ,从心包和“内关”穴注入不同颜色荧光染料 ,以荧光素逆行追踪双标记方法 ,观察背根神经节是否出现双标记细胞 ,为神经短反射通路的存在提供新的形态学资料。1 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曾报导了电针单侧“胃俞”、“足三里”穴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电刺激内脏神经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证明了这些诱发电位与内脏痛觉有关以及穴位存在相对特异性,并分析了电针“足三里”穴抑制内脏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的外周传入途径。为了进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躯体穴区敏化的电生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敏化点-区的动态分布,测定其敏化程度的改变,总结穴位敏化的特征。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和模型恢复组(10只)。模型组和模型恢复组采用2.5%芥子油直结肠灌注造成急性肠黏膜损伤模型,然后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观察由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EB渗出点-区的动态分布。在此基础上,分离坐骨神经,刺激EB渗出点-区(敏化态穴区),测定其引起坐骨神经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刺激的阈值,和模型组的非EB渗出区域(穴区非敏化态)、非穴位区域及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的渗出点主要分布在"膝前""足三里-上巨虚"区域。刺激这些区域引起坐骨神经干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的阈值较非敏化部位以及对照同部位显著降低(P0.01,P0.05)。敏化的"膝前""足三里-上巨虚"接受2倍阈值刺激引发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个数多于敏化态的非穴位区域(P0.01,P0.05)。结论:穴位敏化后刺激阈值明显降低,敏化的穴位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后大鼠皮下组织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及肥大细胞(mast cell,MC)分布,探讨电针刺激后穴区血管ICAM-1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MC活性的关系。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和电针组,电针组给予双侧"足三里"穴电针刺激25min。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两组大鼠"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ICAM-1mRNA的表达;同时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蓝复染法观察"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MC的分布。结果:电针组"足三里"穴区组织ICAM-1mR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组穴区组织MC数和MC脱颗粒率均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增强正常大鼠穴区组织血管内皮ICAM-1mRNA的表达,ICAM-1对电针促进肥大细胞向穴区迁移、聚集具有一定趋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fferent analgesic action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acupoint "Zusanli" and a point 0.2 cm beside "Zusanli" in SD rats.Methods: Eighteen SD rats were randomly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normal group, the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of "Zusanli" group and th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Zusanli" beside 0.2 cm group.The basic pain threshold for the three groups of rats(averaging two times as basic pain threshold) was measuredbefore setting up the experiment.Rats in the normal group were fixed on a fixing table and no acupuncture treatments were given.Ten minutes later, the pain threshold of the normal group was continuously measured twice(averaging two times as pain threshold).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Zusanli" group was applied to bilateral "Zusanli"(ST36) for 10 minutes(Dilatational wave alternating from 2 Hz to 15 Hz, strength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muscle of legs slightly shaking), then the pain threshold of the "Zusanli" group was continuously measured twice(averaging two times as pain threshold); the whole procedure of "Zusanli" beside 0.2 cm group was similar to the "Zusanli" group.Results: In comparison of the pain threshold of rats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it was reduced in the normal group, obviously increased in the "Zusanli" group, and obviously decreased in the "Zusanli" beside 0.2 cm group.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Zusanli" can improve the pain threshold, while acupuncture at the point 0.2 cm beside "Zusanli" cannot."Zusanli" in the meridian has different effect with the point which is not in the meridian.  相似文献   

14.
荧光双重标记Cx43在大鼠“足三里”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大鼠“足三里”穴的表达及其与穴位、经络的可能关系。方法:2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非针刺组、针刺组,每组10只。应用荧光双重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成年大鼠皮肤肌肉组织的Cx43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皮肤肌肉组织中Cx43主要在表皮上皮细胞、皮下筋膜的肥大细胞中表达;非针刺组中穴位处Cx43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经非穴处,两者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穴位针刺后Cx43表达显著增加,与非针刺组中穴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可使“足三里”穴区皮肤及肌肉组织中的Cx43表达明显增加,缝隙连接蛋白及缝隙连接可能在经络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对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200~240 g)随机分为对照组、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组(电针非经非穴,即“足三里”穴外侧旁开5 mm处),每组10只。足三里组及非经非穴组大鼠以3 Hz脉冲电流持续进行电针刺激30 min,强度以双下肢微颤为宜(约2~4 V)。以双极铂电极分别引导左侧迷走神经传出及传入纤维,采用生物机能试验仪连续记录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和峰值。结果:刺激前后,对照组与非经非穴组大鼠迷走神经传出和传入纤维放电频率和峰值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组内各时间点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组电刺激“足三里”穴(7.5±3.4)min后,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频率明显加快,峰值增加,与刺激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参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经非穴组相应时间点(P<0.01);而传入纤维放电的各参数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使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增强,但对其传入纤维放电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穴位的外周神经密集支配及其易反射激活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穴位与经脉的神经末梢支配特点。方法:在40只Wistar大鼠和15只SD大鼠上,通过电生理学的外周单神经传入纤维的记录、鉴定和感受野测定以及激活C类纤维并诱发感受野的伊文氏蓝血浆外渗的形态学方法,比较穴位区与非穴位区的神经末梢支配密度的差异,并比较穴位刺激诱发的反射活动与穴位和经脉的关系。结果:按解剖学的标准,在相当于传统的穴位区,神经生理学记录到的A纤维末梢密度及刺激C纤维诱发的伊文氏蓝渗出显示的传入神经末梢的密度,均远比非穴位区高,其中,重点穴位神经末梢最为密集,神经末梢密集带沿着经脉的走向分布;穴位刺激特异性地诱发同经性的反射性传出活动。结论:所谓"穴位"实质上是神经支配密集的易兴奋的皮肤/肌肉-神经复合体。  相似文献   

17.
Song XJ  Luo MF  Jiang J  Zhang JL 《针刺研究》2011,36(4):247-251
目的:观察穴位干细胞因子(SCF)抗体注射及电针后大鼠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MCs)分布及功能变化,探讨电针过程中SCF对大鼠穴区MC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电针组、注射抗体+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选取左侧"胃俞"足三里"穴给予电针,强度0.1 mA,频率2 Hz/15 Hz,针刺25 min。注射抗体+电针组先给予左侧"胃俞"足三里"穴1∶200 SCF抗体稀释液0.1 mL封闭,然后进行电针刺激25 min,其它参数同电针组。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兰复染法观察各穴区组织内MCs的分布,比较各组"胃俞"足三里"穴区内MCs总量和脱颗粒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胃俞"穴区、"足三里"穴区组织MCs总数均升高,注射抗体+电针组两穴区MCs总数均下降,注射抗体+电针组"胃俞"足三里"穴MCs总数与电针组、正常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注射抗体+电针组"胃俞"足三里"穴MCs脱颗粒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电针组和注射抗体+电针组两穴区MCs脱颗粒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CF抗体穴区注射及电针后,穴区MCs显著减少,SCF是电针过程中促进MCs向穴区迁移、募集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大鼠的细胞保护作用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 2、Fas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及“足三里”是否具有腧穴相对特异性。方法 :40只大鼠 ,随机分为四组 ,即“足三里”组、非穴组、模型组和空白组 ,每组 1 0只。用无水乙醇按每只 1mL灌胃 ,造成胃粘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粘膜细胞Bcl 2、F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cl 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足三里”组非常明显 ,“足三里”组与模型组比较 ,有明显差异 (P <0 0 5)。Fas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足三里”组不明显 ,“足三里”组与非穴组、模型组比较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后的细胞保护作用可能的机理 ,是由于促进了Bcl 2基因蛋白表达 ,抑制了Fas基因蛋白表达 ,并具有腧穴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