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君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的君药问题。方法:从意旨源流考证、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探讨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君药问题。结果:半夏泻心汤有半夏为君,黄连为君,黄连、干姜共为君,半夏、黄连共为君,半夏、黄连、干姜共为君等观点;生姜泻心汤有生姜为君,半夏为君的观点;甘草泻心汤有甘草为君,半夏为君,生姜、半夏、甘草共为君的观点。结论:意旨源流考证、实验及临床研究相结合的多层面的系统研究可以为揭示君药问题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胡曼华 《新中医》1994,26(1):61-61,60
《伤寒论》泻心汤在内科临床上的应用胡曼华张仲景《伤寒论》泻心汤共有5方,即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其临床主症是“心下痞”。虽然半夏泻心汤记述为“此为痞”,个人认为其涵义与“心下痞”雷同。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  相似文献   

3.
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治寒热互结,心下痞满,肠鸣下利;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加生姜),治水热互结之痞;甘草泻心肠(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治寒热互结偏虚之痞;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治上热下寒之痞.  相似文献   

4.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贤仁 《四川中医》2005,23(10):69-69
目的: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加味半夏泻心汤(半夏、党参、干姜、黄连、佛手、元胡、柴胡、建曲、甘草)治疗本病60例,并与西药对照组60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痞证而设,千百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疗效昭彰,是著名的系列古方。五泻心汤类方在组成上都有黄连,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组方用药大同小异,均有生姜(或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大枣;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38例胃窦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胃窦炎具有痞病俱见,以痞为主、痞痛与嗳气同时出现、上腹部按之自濡的临床特征。本病与《伤寒论》之痞证有相一致的病证、病位与病机。提出了痞证可有微痛的见解。胃窦炎按痞证治疗,可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并注意予药宜温寒并用,治须攻补兼施,大黄不可不用等要点。  相似文献   

7.
<正>1泻心汤出处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芩、黄连三味药组成。《金匮要略》原著中论及泻心汤的原文有二:《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泻心汤原文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的条文: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  相似文献   

8.
田永刚 《西部中医药》2008,21(10):12-13
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的病机为寒热互结。寒热互结的提法最早见于《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但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寒热两种性质截然相反,不可能互结。其实寒热互结实为寒热错杂,对其君药的认识主要有以半夏为君、以黄连为君、以半夏黄连为君、以黄连干姜为君等4个方面,但通过分析半夏泻心汤方名与药物剂量可以提示半夏泻心汤之君药应为半夏。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妇科临证运用一得梁开发四川省绵竹县人民医院(618200)主题词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妇产科杂病/中药疗法治则半夏泻心汤出于《伤寒论》,全方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有开结除痞、和胃降逆的功效。为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呕...  相似文献   

10.
强兴  陈萌 《河南中医》2016,(5):745-747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等辛味药物出现2次,黄芩、黄连、人参等苦味药物出现3次,人参、甘草、大枣等甘类药物出现3次,黄连、黄芩等寒性药物出现2次,干姜等热性药物出现1次,半夏、人参、大枣等温性药物出现3次,甘草等平性药物出现1次。可见,半夏泻心汤方的味以甘味为主,而性以温性为主。半夏泻心汤为中焦虚寒证基础上伴有的实热内滞,因此,对于中焦虚寒证应用甘味和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对于伴随症的不同,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个性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